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雲南建水與上海交通大學共建紫陶研究中心 千年技藝 科技助力

發布時間:2022-05-06 10:24:00來源: 人民日報

  走在雲(yun) 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紫陶園區的亭台水榭間,遠觀林木掩映,走近別有洞天,古樸的建築群裏,藏著一個(ge) 現代化實驗室:分光光度計、馬弗爐、磁力攪拌器……各式實驗器械排列其間。

  眼前的這個(ge) 實驗室是上海交通大學—建水紫陶聯合研究中心的實驗基地。建水紫陶傳(chuan) 承千年,“建水紫陶燒製技藝”被收錄進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為(wei) 推動建水紫陶創新發展,2021年4月,建水縣委縣政府與(yu) 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共建該研究中心。

  “民間流傳(chuan) ‘建水紫陶存茶越存越香’,研究中心的其中一個(ge) 研究方向就是開展建水紫陶性能研究。”建水縣紫陶產(chan) 業(ye) 發展中心副主任尚文鬆介紹。

  “去年我們(men) 在昆明、上海、成都3個(ge) 溫濕度條件差異較大地區開展了紫陶性能測試,實驗結果顯示,建水紫陶在內(nei) 外恒濕性能上相較其他材料表現出色。”研究中心實驗員何金林介紹,研究中心落地以來,共有9批次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的專(zhuan) 家來到建水縣開展研究。

  打開儲(chu) 物櫃,何金林向記者展示多片不同顏色的烘幹陶泥片樣品,共有紅、黃、紫、青、白5種顏色:“這些是建水紫陶的陶泥原料,我們(men) 稱為(wei) ‘五色土’,5種陶泥調配成為(wei) 紫泥和白泥,經過1000多攝氏度的高溫煆燒,最終形成陶器。”

  去年底,當地一家紫陶生產(chan) 商在燒製過程中,連續遇到整窯破損率超九成的情況。何金林帶著實驗團隊來到商家采集破損樣本,同時從(cong) 源頭陶泥生產(chan) 廠商拿到同批次原料,帶回實驗室進行檢測分析。

  經過實驗室的大量實驗研究後,研究中心向生產(chan) 廠商建議,在200攝氏度到500攝氏度升溫階段,通過降低升溫幅度減緩氣體(ti) 生成的速率,可一定程度上避免起泡和開裂等問題產(chan) 生。

  目前,上海交通大學—建水紫陶聯合研究中心正在進行微納米塗層改性實驗,有望通過微納米塗層等新材料改良傳(chuan) 統紫陶性能,使得紫陶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抑製發黴,並實現表麵自清潔。“建水擁有豐(feng) 富的陶泥原料資源,加之傳(chuan) 承千年的紫陶製作技藝,為(wei) 相關(guan) 研究提供了豐(feng) 富的資源和實踐案例。而上海交通大學可為(wei) 我們(men) 提供技術支持,指導紫陶產(chan) 業(ye) 發展,兩(liang) 方的合作可以說是完美契合。”尚文鬆對雙方合作的未來充滿期待。(沈靖然)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