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擴大內需關鍵點位發力

發布時間:2022-05-11 09:41: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馮(feng) 煦明(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智庫研究室主任)

  全力擴大國內(nei) 需求,發揮有效投資的關(guan) 鍵作用。這是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提出的明確要求。實現這一目標,要正確認識當前我國經濟的主客觀情況,全方位積極穩妥應對。

  從(cong) 宏觀層麵來看,投資和消費疲弱是製約當前國民經濟循環暢通的主要“梗阻”,國內(nei) 需求不足是當前我國經濟麵臨(lin) 矛盾的主要方麵。從(cong) 微觀層麵來看,缺需求、缺訂單是當下很多企業(ye) 麵臨(lin) 的首要難題。在這種情況下,擴大國內(nei) 需求就成為(wei) 促進國民經濟循環暢通和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重要著力點。

  國內(nei) 需求分為(wei) 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兩(liang) 大類。從(cong) 短期來看,投資是實施逆周期調節、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最具主動性的政策抓手。相較而言,消費取決(jue) 於(yu) 微觀居民主體(ti) 在特定收入約束下的決(jue) 策,且黏性較大,因而宏觀政策對於(yu) 擴大消費需求的作用空間和作用效果都較為(wei) 有限。當前,我國既存在擴大有效投資的現實需要,也具備擴大有效投資的現實條件。

  一方麵,作為(wei) 一個(ge) 發展中國家,我國客觀上仍然有大量領域亟須新增投資。比如,不論在傳(chuan) 統基礎設施領域還是在新型基礎設施領域,我國都存在大量投資空間,前者如交通、能源、農(nong) 田水利、垃圾處理、戰略物資儲(chu) 備、應急管理等基礎設施;後者如5G、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等。

  又如,為(wei) 實現“雙碳”目標,鋼鐵、煤炭、化工、家具製造等高汙染高耗能行業(ye) 麵臨(lin) 巨量的“產(chan) 能綠化”投資需求。同時,紡織、家電製造、煤炭采掘等諸多傳(chuan) 統行業(ye) 在科技進步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也需要實施技術改造來保持競爭(zheng) 力。新型農(nong) 業(ye) 、高端製造業(ye) 、現代服務業(ye) 等新興(xing) 領域也需要新增投資來實現產(chan) 能升級和擴張。

  此外,教育、醫療、養(yang) 老、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領域仍然存在供給短板。人口淨流入規模較大的城市普遍麵臨(lin) 基礎教育學位不足、醫院床位不足等問題;以大學畢業(ye) 生和新一代農(nong) 民工為(wei) 主體(ti) 的新市民群體(ti) 的住房情況還存在一定的改善空間;一些地區老舊城區、老舊小區亟須改造更新,這些問題都意味著巨大的投資空間,需要增加有效投資來擴大民生服務供給規模,提升供給品質。

  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市場主體(ti) 預期轉弱的情況下,單項政策的作用有限,難以從(cong) 根本上提振市場主體(ti) 預期和信心,因而要從(cong) 較高層麵進行全局性、綜合集成式的政策規劃,聚焦擴大國內(nei) 需求的關(guan) 鍵點位集中發力。

  首先,要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ti) 係。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等網絡型基礎設施,實施聯網、補網、強鏈工程。提升信息、科技、物流等產(chan) 業(ye) 基礎設施,加快5G、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為(wei)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打造高效便捷的基礎設施平台。完善城鄉(xiang) 基礎設施,在交通物流、水電氣暖供應、商貿服務等方麵,為(wei) 城鄉(xiang) 居民提供更高品質的生活空間。

  其次,要在傳(chuan) 統行業(ye) 實施產(chan) 能更新和產(chan) 能綠化工程,帶動技術改造投資和產(chan) 能綠化投資。通過財稅和金融手段,鼓勵支持傳(chuan) 統行業(ye) 市場主體(ti) 進行技術改造投資,更新生產(chan) 設備,升級流水線和生產(chan) 工藝,從(cong) 而為(wei) 提高產(chan) 品品質和提升產(chan) 業(ye) 效益打好基礎。科學限製高汙染、高排放、產(chan) 能過剩行業(ye) 投資。在一些市場集中度過低、產(chan) 能過於(yu) 分散、低水平競爭(zheng) 較激烈的領域,鼓勵市場主體(ti) 通過市場化、法治化途徑向高質量均衡和高水平競爭(zheng) 狀態邁進。

  最後,要加快補齊民生領域投資短板。在幼兒(er) 托育、中小學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環節,全麵優(you) 化教育服務供給,係統性地提升國民人力資本,實現由“人口紅利”向“人力資本紅利”的跨越。擴大醫療及公共衛生事業(ye) 基礎設施投資,提升醫療衛生專(zhuan) 業(ye) 人才供給的數量和質量,增加優(you) 質醫療服務供給。根據地區間人口流動格局,提高建設用地指標的供需匹配度,重點在人口流入較多的城市加快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