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故宮學成一家言
故宮,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shu) 。2022年2月,《太和充滿:鄭欣淼說故宮》(以下簡稱《太和充滿》)正式出版。
“故宮是一個(ge) 文化整體(ti) ”,思想可以凝練至一句話,然而,要準確闡釋卻絕非易事。
故宮及其文物之所以是典型而獨特的,主要是因為(wei) 蘊含其中的文化內(nei) 涵的豐(feng) 富度和內(nei) 在聯係的整體(ti) 性。《太和充滿》從(cong) 紫禁城的營建技藝、規劃思想和建築意象,闡述了故宮及其建築的集大成性——自《石渠寶笈》《西清古鑒》《四庫全書(shu) 》的著錄編纂,述及養(yang) 心殿“三希帖”和靜怡軒“四美具”的聚散存藏,展現了中國宮廷收藏的文化傳(chuan) 承意義(yi) ;由故宮博物院開院,憶及故宮文物南遷曆程,梳理兩(liang) 岸故宮藏品的源流,探討百年中國學術文化的曲折發展。《太和充滿》既有宏大敘事的鋪陳,又有微觀細節的表達,向讀者呈現了數千年中華文化的接續傳(chuan) 承,六百年紫禁城的盛衰榮辱,百年故宮博物院的滄桑變化。
“兩(liang) 岸故宮同根同源”,曆史血脈無法割斷。作為(wei) 兩(liang) 岸文化交往的推動者,鄭欣淼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和兩(liang) 岸故宮曆史充滿溫情與(yu) 敬意。他回憶易培基,著眼“完整故宮保管計劃”的高瞻遠矚,反思探索故宮遺產(chan) 完整保護的實踐之道;紀念馬衡,敘述故宮文物南遷的顛沛流離,傳(chuan) 承弘揚視文物為(wei) 生命的典守精神;緬懷吳仲超,回顧古建修繕、陳列展覽和文物修複的科學規劃,檢視展望故宮博物院多元立體(ti) 的發展格局;與(yu) 李敖暢談,摒棄偏見,增進共識,促成乾隆禦跋之回歸;與(yu) 秦孝儀(yi) 唱和,跨海相會(hui) ,惺惺相惜,共敘兩(liang) 岸故宮之情誼;與(yu) 饒宗頤交往,鴻雁傳(chuan) 書(shu) ,贈言勉勵,探討故宮學術之要義(yi) ……殷殷之情,見證穿越時空的文化認同與(yu) 精神共鳴。
“故宮在北京,故宮學在中國、在世界”,看似學術理想的感性表達,實則關(guan) 乎文化發展的戰略思考。故宮、故宮文物和故宮博物院具有世界文化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20世紀上半葉,秉持“為(wei) 學術公開張本”的初衷,故宮博物院積極吸納外國專(zhuan) 家學者參與(yu) 業(ye) 務發展。俄國人鋼和泰潛心梵文研究,受聘清室善後委員會(hui) 顧問,進入寶相樓拍攝700餘(yu) 幅佛像,奠定佛教圖像學經典《兩(liang) 種喇嘛教神係》之基礎。英國人大維德醉心中國瓷器,捐款修繕景陽宮陳列室,發起倫(lun) 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hui) ,使西方人士得見中國藝術之大美。
進入21世紀,故宮博物院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架構起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曆史與(yu) 當下、中國與(yu) 世界的文化橋梁。倡導故宮學,在傳(chuan) 統文化體(ti) 係內(nei) 探索現代學術體(ti) 係的建構,舉(ju) 辦太和論壇,開啟文化遺產(chan) 保護國際合作的新征程,推動跨文化溝通互鑒。饒宗頤曾以草書(shu) 聯“於(yu) 文獻叢(cong) 開新格局,為(wei) 故宮學成一家言”寄贈鄭欣淼,實為(wei) 對他工作的最好總結。
一直以來,鄭欣淼以治學者的眼光梳理研讀塵封的史料,讓曆史之光照亮現實;用管理者的行動切實推進文化交流,架構起跨越時空的橋梁;他憑親(qin) 曆者的體(ti) 會(hui) ,講述故宮物、故宮事、故宮人,使故宮精神代代延續。落實在書(shu) 中,就構成了《太和充滿》最大的特點——於(yu) 文獻考釋中見思想,於(yu) 事實陳述裏見精神,於(yu) 娓娓道來處見情感。徐婉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