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湖北羅田:念好“生態經” 山鄉“地生金”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
光明日報記者 張銳 夏靜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欽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五月初夏,漫步在位於(yu) “大別川百裏生態畫廊”沿線的湖北羅田縣付家廟村,目之所及,有溪水潺潺,水清魚躍;有果樹青青,屋舍錯落;有雄鷹盤旋,遠山含黛。
在田間的一個(ge) 大棚裏,羅田縣外婆橋生態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水產(chan) 負責人曾向陽,正和工友們(men) 忙著安裝水體(ti) 過濾裝置,汗水浸透衣背。
“我們(men) 正在建的,是一個(ge) 魚菜共生係統。水在這套係統裏麵始終是循環的。”曾向陽介紹,設施漁業(ye) 是一種新興(xing) 的環保型、節水型水產(chan) 養(yang) 殖模式,也是公司發展的重要引擎。
曾向陽邊走邊說,水從(cong) 池子抽到圈養(yang) 桶裏養(yang) 魚,當桶裏的水位達到一定高度後,會(hui) 沿著水管自流。這養(yang) 魚的水,會(hui) 流入管道水生蔬菜種植設施,滋養(yang) 無土栽培的蔬菜。接著,水體(ti) 會(hui) 繼續流入過濾池,經過物理過濾和生物菌種淨化,再次流入最先的取水池,進而實現水體(ti) 循環。整個(ge) 環節不對外排水,考慮到蒸發,會(hui) 適當補水。
目前,外婆橋公司已與(yu) 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水產(chan) 學院聯合建立遺傳(chuan) 育種專(zhuan) 家教授工作站,建成水產(chan) 學院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實習(xi) 基地。華農(nong) 專(zhuan) 家不僅(jin) 為(wei) 設施漁業(ye) 成魚養(yang) 殖提供技術支持,還定期指導黃顙魚、鱸魚等繁殖和品種改良。
綠色、生態、智慧,是外婆橋公司自2016年紮根付家廟村後的不懈追求。公司以“外婆橋”命名,透著鄉(xiang) 戀,寄著鄉(xiang) 愁,飽含鄉(xiang) 土情結。
付家廟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張伯海說,他們(men) 村曾經是個(ge) “無資源、無產(chan) 業(ye) 、無發展環境”的“三無村”。引進外婆橋公司之後,村裏通過資金入股、土地流轉、資產(chan) 租賃等模式,與(yu) 公司“手拉手”。雙方以黨(dang) 建引領,探索村企共建,共謀發展思路、共興(xing) 農(nong) 村經濟、共建基礎設施、共辦社會(hui) 事業(ye) 、共促農(nong) 民就業(ye) 、共育文明新風。
多年來,外婆橋公司投資1.18億(yi) 元,開展多種經營,開拓三產(chan) 融合。村民不僅(jin) 有土地流轉收入,還能在家門口掙上工資,村集體(ti) 經濟發展更是節節高。
“隻要家裏沒事,我都來公司幹活。整地、下菌種、摘菇、加工、包裝,我都做,加班還有加班費呢。年紀大了,有這麽(me) 一份穩定的收入,家裏兩(liang) 個(ge) 兒(er) 子的擔子也輕一點。”今年67歲的村民張開容,一邊忙著烘烤羊肚菌,一邊笑著說。“前幾年已經流轉了家裏的4畝(mu) 水田,今年還準備把3畝(mu) 地也流轉了。”
目前,外婆橋形成了羊肚菌產(chan) 業(ye) 基地、智能化生豬育肥基地、淡水水產(chan) 基地、生態水果采摘基地、退役軍(jun) 人培訓和接待中心等“四基地一中心”的發展格局。種植養(yang) 殖、農(nong) 業(ye) 觀光、農(nong) 耕體(ti) 驗、餐飲住宿、鄉(xiang) 村旅居、研學培訓……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外婆橋都會(hui) 成為(wei) 人氣爆棚的打卡地。
2021年6月,羅田白廟河鎮外婆橋片區聯合黨(dang) 委成立。以付家廟村為(wei) 核心的外婆橋片區,帶動輻射周邊眠牛地、楊家廟、土地堂、潘家壪等8個(ge) 行政村11個(ge) 基層黨(dang) 支部,闊步走上一條綠色農(nong) 業(ye) 、智慧農(nong) 業(ye) 的共同發展之路。
建強一個(ge) 支部,引進一個(ge) 企業(ye) ,流轉一片土地,培育一個(ge) 產(chan) 業(ye) ,扮靚一個(ge) 景區,致富一方百姓。在羅田,像外婆橋一樣深耕鄉(xiang) 土、帶動村民的企業(ye) ,不是單槍匹馬,而是群馬奔騰。
在九資河鎮天堂湖村,借景於(yu) 天堂湖、天堂寨、薄刀峰,湖北天堂勝境旅遊園藝發展有限公司建起天堂勝境植物園,僅(jin) 僅(jin) 是一期就薈萃國內(nei) 外2000多種、120萬(wan) 株杜鵑花。公司負責人王一新說,項目已經規劃了二期三期,旨在打造一個(ge) 集杜鵑花種植、觀光、科研、展銷於(yu) 一體(ti) 的專(zhuan) 業(ye) 市場,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多渠道增收。
在駱駝坳鎮燕窩灣村,曾是律師的徐誌新,放棄大都市的生活,回到家鄉(xiang) 擔任第一書(shu) 記,創立燕兒(er) 穀生態觀光農(nong) 業(ye) 有限公司,帶領村民整治人居環境,建立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加工基地和電商平台。昔日“窮髒亂(luan) 差”的“厭人灣”,變成了城裏人向往的“羨人灣”。
千裏大別山,美景在羅田。近年來,羅田深耕生態優(you) 勢,錨定綠色發展,著力扶持特色產(chan) 業(ye) 和龍頭企業(ye)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奮力推動縣域經濟突破性發展。
行走於(yu) 羅田的山山畈畈、灣灣坳坳,記者深切感到,無論是祖祖輩輩居住於(yu) 此的村民,還是前來要闖出一片天的新農(nong) 人,他們(men) 都篤信:這裏最好的資源就是綠水青山,要向青山要金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