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施策建設基礎設施
作者:王琛偉(wei)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ti) 製與(yu) 管理研究所研究員)
在近日召開的“中國這十年”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上,中央財辦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要全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有效投資的關(guan) 鍵作用。此前,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召開第十一次會(hui) 議對全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同樣作出重要部署。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ti) 係,成為(wei) 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的重點任務。
基礎設施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具有鮮明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引領性。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道路交通、水利工程、能源資源、科技設施、信息通信、國家戰略儲(chu) 備等方麵取得了一批世界領先的成果,基礎設施整體(ti) 水平實現跨越式提升。但是也要看到,與(yu) 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仍有差距。數據顯示,中國基礎設施水平排名不高,雖然鐵路、公路、港口、航運、油氣管道、通信等設施總量排名靠前,但結合密度和人均綜合來看,則落後於(yu) 發達國家。全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和當務之急。
從(cong) 外部環境看,近年來,國內(nei) 外形勢已經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今年以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俄烏(wu) 衝(chong) 突等因素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麵對複雜嚴(yan) 峻的形勢,全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客觀上也有利於(yu) 更好地發揮基礎設施投資的“乘數效應”,帶動和擴大內(nei) 需,刺激經濟增長。今後一段時期,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精神,突出體(ti) 現有別於(yu) 以往傳(chuan) 統基礎設施建設的鮮明特征,打造係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ti) 係。
其一,要突出“全麵”的意義(yi) ,避免僅(jin) 限於(yu) 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鐵公基”。要推動建設重點和建設模式“兩(liang) 個(ge) 轉型”,突出“新基建”和“傳(chuan) 統基建”相統籌。一方麵,要轉變建設重點,將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作為(wei) 重中之重。另一方麵,還要轉型建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對傳(chuan) 統基建輕車熟路,但對“新基建”不是特別熟悉。根本原因在於(yu) ,各地習(xi) 慣了傳(chuan) 統基建模式,而對如何發揮市場力量推動“新基建”,仍然感到陌生。因此,要高度重視多輪驅動,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中央和地方等多方麵作用,創新國有資本和社會(hui) 資本合作建設模式,匯集多方力量共同推動基礎設施建設。
其二,要增強“引領”的作用,避免不分重點的“大水漫灌”。必須著重抓好建設理念和建設手段“兩(liang) 個(ge) 調整”,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一方麵,要調整建設理念。改變過去那種通過大投資、大建設帶動粗放式發展的傳(chuan) 統建設觀念,不再僅(jin) 盯著“刺激經濟”的短期效應,而要立足長遠、適度超前,通過基礎設施布局和結構調整,支撐生產(chan) 力布局和國家重大戰略,引領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和維護國家安全。此外,要調整建設手段。“大水漫灌”式的投資老路已經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應重在瞄準短板、精準施策、優(you) 化結構。新基建要特別強調創新驅動,增強支撐和引領能力。而交通、能源、水利等傳(chuan) 統基礎設施建設,則應將重點放在聯網、補網、強鏈上,著力提升網絡效益。
其三,要注重統籌協調,避免粗放無序的“一擁而上”。應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多處體(ti) 現平衡與(yu) 協調基礎設施建設和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guan) 係。不論哪個(ge) “統籌”都需要體(ti) 製機製的統籌來保障實現。在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中,要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從(cong) 規劃布局、政策銜接、項目落地等各個(ge) 層麵,建立全國“一盤棋”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機製,統籌協調各領域、各地區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堅決(jue) 避免出現各地方、各領域盲目擴張、重複建設、無序上項目的混亂(luan) 局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