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字閱讀更好賦能書香社會
作者:康 岩
上下班通勤時,在飛速疾馳的地鐵裏打開電子書(shu) ,電子墨水屏逼真的視覺效果,就像展讀書(shu) 卷一樣;午休片刻,點開手機裏的閱讀APP,讀幾段喜愛的散文小說,工作的時間也變得溫柔曼妙……現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閱讀已成為(wei) 閱讀者獲取信息、學習(xi) 知識、休閑娛情的重要方式。可以說,數字比特技術聯合移動互聯網,已從(cong) 某種程度上完成了對社會(hui) 閱讀場景的整體(ti) 性重構,數字閱讀迎來全民時代。
與(yu) 傳(chuan) 統的紙質閱讀相比,不受時間、地點、空間限製,隨時隨地拿起就能讀的“數字閱讀”,可以覆蓋更多的用戶群,讓閱讀變得更便捷、更高效。據《2021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突破5億(yi) 。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也顯示,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傾(qing) 向明顯,2021年有77.4%的成年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71.6%的成年國民進行過網絡在線閱讀,27.3%的成年國民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閱讀時間不斷延長,覆蓋人群不斷拓寬,數字閱讀行業(ye) 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精品佳作連連湧現,用戶黏性持續攀升。
更為(wei) 重要的是,在科技賦能的背景下,數字閱讀正在為(wei) 全民閱讀帶來新的增量與(yu) 新的體(ti) 驗,實現各類新型文化業(ye) 態的深度對接融合聚變。在某平台上,《論語》成為(wei) 2021年最受歡迎的讀物,全年站內(nei) 閱讀人次接近3000萬(wan) ,超過80%是30歲以下的年輕讀者。讀者們(men) 在評論區討論經典,答疑解惑,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當今的國民思想在數字空間裏碰撞出新的火花。《迷宮·如意琳琅圖籍》、新華字典App、“史學雙璧”多媒體(ti) 出版工程、《皮影中國》AR繪本、番茄小說AI朗讀……數字閱讀體(ti) 驗館裏的各類新型閱讀產(chan) 品,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了專(zhuan) 業(ye) 化、場景化的沉浸式閱讀體(ti) 驗。有了數字技術的加持,傳(chuan) 統的文化業(ye) 態壁壘正在逐步被打破,全方位傳(chuan) 播、全場景閱讀、全產(chan) 業(ye) 鏈構建的數字閱讀新趨勢正在形成。
“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shu) 萬(wan) 卷始通神。”宋朝的蘇東(dong) 坡,禿筆如山終究揮毫寫(xie) 出萬(wan) 千氣韻,書(shu) 破萬(wan) 卷方能領悟踐行經典奧義(yi) 。從(cong) 古至今,一個(ge) 國家和一個(ge) 民族的文化素養(yang) 與(yu) 閱讀息息相關(guan) 。今年,“全民閱讀”連續第九年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體(ti) 現了國家對於(yu) 相關(guan) 工作的高度重視。同時,全民閱讀也由“倡導”轉向“深入推進”階段,閱讀推廣的縱深度愈發顯得重要。無論是傳(chuan) 統的紙質閱讀,還是數字閱讀,讀書(shu) 都是傳(chuan) 承文明薪火、涵養(yang) 道德品性、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實現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引擎。依靠數字技術,新時代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和書(shu) 香社會(hui) 建設,普通讀者皆可參與(yu) ,數字閱讀大有可為(wei) 。(康 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