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黃山:科學保護生態景觀

發布時間:2022-05-17 10:20: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5月的黃山,杜鵑盛開,鬆柏蒼翠,山泉奔湧。在縹緲變幻的雲(yun) 霧中,雄偉(wei) 的花崗岩山峰和挺拔的黃山鬆時隱時現。林間,八音鳥唱著悅耳的歌曲,巡視地盤的短尾猴和勤勞覓食的小鬆鼠奔跑跳躍,它們(men) 與(yu) 前來遊玩的客人,共享黃山的生態美景。

  1.景觀獨特

  安徽省黃山風景區是中國重要的自然保護地,世界知名的旅遊目的地,也是為(wei) 數不多的同時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世界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三頂桂冠的名錄遺產(chan) 地。

  這裏,生態景觀豐(feng) 富多彩。在160.6平方千米的景區範圍內(nei) ,88座千米以上的山峰構成了黃山的骨架;澗溪泉瀑以蓮花峰、光明頂諸峰為(wei) 中心在山穀間呈放射狀分布,在山腳聚集成4條大河,其中麻川河、浦溪河、秧溪河往北經青弋江後流入長江,豐(feng) 樂(le) 河往南流入錢塘江,最終又在東(dong) 海匯集;在山的孕育和水的滋養(yang) 下,景區自然分布高等植物2385種,森林覆蓋率達98.29%,有73種哺乳動物、59種兩(liang) 棲爬行動物、32種魚類、246種鳥類、175種昆蟲以此為(wei) 家。

  這裏,山水相依,各景觀要素之間有著天然的聯係,組成一個(ge) 有機的整體(ti) 。高大的山峰與(yu) 深切的峽穀相互交錯,形成了特殊的局部小氣候,影響了黃山植物的垂直分布與(yu) 野生動物的繁衍棲息;花崗岩及其風化殼在為(wei) 黃山植物的生長提供物質基礎的同時,也在生物風化作用下逐漸破碎;流水不僅(jin) 與(yu) 大山共同孕育了生命,也通過無時無刻地侵蝕和搬運默默地改變著大山;雲(yun) 霧既是黃山著名的氣象景觀,又是重要的生態資源,能為(wei) 黃山鬆的生長提供水源。

  黃山生態景觀不僅(jin) 為(wei) 當地居民提供了豐(feng) 富多樣的生活必需品和健康的生存環境,還為(wei) 遊客提供了獨特的景觀文化。

  奇鬆、怪石、溫泉、雲(yun) 海、冬雪,被譽為(wei) 黃山自然景觀之“五絕”,是黃山生態係統組成要素中最具自然美的部分。

  奇鬆——黃山鬆,是以黃山命名的兩(liang) 針葉鬆樹,廣泛分布在黃山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澗穀;怪石,是花崗岩在風化、冰劈、重力等作用下形成的石柱(群)、石蛋、石錐等象形景觀;溫泉,多指南坡前山溫泉,被稱為(wei) “靈泉”;雲(yun) 海,是黃山氣象景觀的代表,變幻莫測的雲(yun) 海令人仿佛置身仙境;冬雪,是黃山“五絕”中唯一的季節性景觀,雪中黃山,宛如童話世界。

  古往今來,以“五絕”為(wei) 代表的黃山生態景觀,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和觀光遊人。自1982年設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來,40年間,黃山風景區累計接待遊客6300多萬(wan) 人。

  2.係統保護

  對於(yu) 一個(ge) 年接待數百萬(wan) 遊客的風景名勝區來說,如何保護好景區的生態係統是一個(ge) 重要課題。

  黃山風景區很早就認識到地球係統科學在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方麵發揮的重要作用,近年來,與(yu) 高校聯合開展了多個(ge) 科研項目。2018年,黃山風景區管委會(hui) 和清華大學經過三年的采樣、試驗和分析,對黃山鬆水分利用機製科研有了新突破,終於(yu) 認識到,黃山鬆不僅(jin) 能跟普通植物一樣,利用根係從(cong) 岩石裂隙和土壤中吸收水分,還能利用針葉,直接從(cong) 雲(yun) 霧中吸收霧汽水,並將其向下傳(chuan) 輸到根部,尤其在無雨但多霧的氣候條件下,黃山鬆吸收利用霧汽水的比例非常高。該課題為(wei) 深刻認識黃山生態景觀價(jia) 值和係統保護生態資源提供科學支撐。

  為(wei) 時刻掌握生態景觀的健康狀況,黃山風景區建立了生物多樣性觀測大樣地、生態環境監測體(ti) 係基礎數據庫,開發了遺產(chan) 監測信息係統,並在野外布設紅外相機60台,對陸生脊椎動物進行長期、係統的調查和監測。

  對於(yu) 具有特殊文化和精神價(jia) 值的生態景觀,景區采取更加嚴(yan) 密和細致的監測和保護。從(cong) 1981年底開始,黃山風景區管委會(hui) 確定專(zhuan) 人對被譽為(wei) 國寶的迎客鬆進行24小時監測保護。胡曉春,是黃山風景區第19任迎客鬆“守鬆人”。從(cong) 2011年起,除了休息日,胡曉春每天都要對迎客鬆進行每2小時一次的細致監測,監測對象不僅(jin) 包括迎客鬆自身的樹皮、樹冠、鬆針等生長狀況,還有氣溫、降水、風力等自然環境情況,對監測內(nei) 容及時報告以便景區采取應對措施。遇到台風、大雪、強降雨等惡劣天氣,胡曉春還要增加監測頻次。

  在“守鬆人”持續監測的數據基礎上,由多學科知名專(zhuan) 家組成的古樹名木專(zhuan) 家組每年對黃山的重點古樹名木開展體(ti) 檢和會(hui) 診,指導景區通過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運用,提升監測和保護的科技含量。

  3.減少幹預

  盡可能發揮生態係統自我修複能力,避免人類對生態係統的過度幹預,是實現生態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為(wei) 此,黃山風景區設定最大承載量,實行“分時實名預約”遊覽,最大限度減少旅遊活動對生態景觀帶來的影響。

  大學生小王就是通過“分時實名預約”方式走進黃山風景區的。他先登錄黃山旅遊官方平台,進行門票預約,選擇入園時間段並填寫(xie) 自己的實名信息、支付完成即完成門票預約後,在選定的遊玩日期和時間段內(nei) 刷證入園。

  黃山風景區實時公布單日最大遊客承載量。疫情之前,在沒有極端天氣情況下,為(wei) 每日最多5萬(wan) 人。接待遊客不得超過規定容量,當景區當日接待量達到最大承載量的80%時,及時對外發布預警信息。

  隨著遊客增多,黃山部分景點,如天都峰、蓮花峰等,遊道兩(liang) 側(ce) 的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受“封山育林”“海洋休漁期”的啟發,黃山風景區在國內(nei) 首創景點“輪休”製度。經過多年實踐,現在黃山蓮花峰、天都峰等主要景點每3—5年封閉輪休一次。

  在景點輪休期間,黃山風景區實行動態監測,包括水土流失治理、樹木保護、植被生長量調查及防火巡查等,以自然修複為(wei) 主,輔以一定人工措施,促進植被恢複。(李 維)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