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準新型基礎設施投資著力點
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十一次會(hui) 議要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並將其作為(wei) 有利於(yu) 經濟穩定政策的重要內(nei) 容。可見,在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情況下,全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舉(ju) 措。在此過程中,尤其需重視發揮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近年來,我國5G、工業(ye) 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目前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網絡和5G獨立組網網絡。“5G+工業(ye) 互聯網”在製造、采掘、能源等領域形成了遠程設備操控、機器視覺質檢、生產(chan) 效能管控等典型應用場景,有效促進了企業(ye) 降本增效,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促進科技創新方麵也發揮了引領作用。同時需要看到,對標高質量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要求,我國新型基礎設施體(ti) 係還存在係統性和整體(ti) 性不高、對傳(chuan) 統領域數字化轉型升級服務能力不強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等一係列問題。
當前,全球經濟社會(hui) 數字化轉型方興(xing) 未艾,數字經濟領域競爭(zheng) 加劇,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有效投資,能充分發揮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有效提高當期總需求中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市場主體(ti) 麵臨(lin) 的需求收縮壓力;有利於(yu) 持續優(you) 化供給結構、提升供給效率,減輕供給衝(chong) 擊影響;有助於(yu) 催生更多全球領先的創新成果,進而提振企業(ye) 家信心,穩定發展預期。
在實踐中,需找準推動新型基礎設施投資的政策著力點。
一是強化協同發展。新型基礎設施是一個(ge) 複雜的體(ti) 係,需堅持係統觀念,科學謀劃、統籌推進信息基礎設施、科技基礎設施和智慧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解決(jue) 不同種類新型基礎設施統籌共建麵臨(lin) 的責任劃分、標準對接、費用分擔等問題,提高協同發展水平。還要看到,投資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有助於(yu) 有效利用數據要素,催生更多應用新場景和產(chan) 業(ye) 新形態,培育增長新動能,形成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這需要新型基礎設施與(yu) 傳(chuan) 統基礎設施、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實現深度融合。對此,需做好工業(ye) 互聯網、能源互聯網、物聯網等各類具有創智賦能作用的融合基礎設施試點示範和推廣應用。同時,通過在中西部地區科學布局重大項目來推動區域間協調發展。
二是分類精準施策。新型基礎設施涵蓋範圍廣泛,不同種類設施的技術成熟度存在差異,投資建設運營模式各有不同,需根據各類新型基礎設施的技術經濟屬性,瞄準關(guan) 鍵點,實施更有針對性的投資促進政策。對於(yu) 技術基本成熟、市場需求前景比較明朗的信息基礎設施,需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麵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建設步伐;對於(yu) 技術正處在發展之中、大規模市場有待開發的融合基礎設施,需推動實施關(guan) 鍵技術試點示範工程,助力新技術應用和市場推廣;對於(yu) 引領效應顯著,但社會(hui) 投資意願不強的創新基礎設施,尤其是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教基礎設施,需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充分調動各地積極性,加快構建涵蓋基礎科學研究、產(chan) 業(ye) 技術研發、孵化育成體(ti) 係、科技公共服務的創新生態係統。
三是注重能力提升。服務能力、多主體(ti) 協同進化能力、安全防護能力等的高低,是決(jue) 定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可持續性的重要因素。隻有各個(ge) 行業(ye) 、不同規模的企業(ye) 都用得起、用得好,新型基礎設施的服務效能才能充分釋放。這就需要在促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的同時,推動地方政府或龍頭企業(ye) 通過整合數據傳(chuan) 輸、存儲(chu) 、計算、安全等資源要素,麵向區域、產(chan) 業(ye) 、企業(ye) 提供全鏈條、全方位、全過程新型基礎設施綜合服務;規劃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時,要製定準入規則,明確提出對建設和運營主體(ti) 的能力要求,並引導其構建持續提升技術能力的機製;要加強統籌規劃,建立健全各類新型基礎設施安全審查預判指南,研究製定關(guan) 鍵新型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檢測評估規範要求,積極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底層技術和關(guan) 鍵裝備研發。
四是創新投資機製。新型基礎設施具有正外部性和邊際成本遞減的特征,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中,需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同時,新型基礎設施又具有動態性特征,即隨著技術進步和應用場景擴散,一些起初僅(jin) 為(wei) 企業(ye) 內(nei) 部提供服務的設施會(hui) 逐漸演變為(wei) 對外部主體(ti) 開放的基礎設施。因此,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同樣需發揮市場作用。一方麵,要創新政府資金投入機製,以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中央專(zhuan) 項資金和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資金、地方政府產(chan) 業(ye) 引導基金為(wei) 杠杆,撬動社會(hui) 資本積極參與(yu)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麵,要創新金融支持方式,引導金融機構提供適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的金融服務。
還要看到,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貢獻大、帶動能力強,一般來說,地方政府的投資意願較強。但從(cong) 近年來的建設情況看,部分技術相對成熟的新型基礎設施領域已經出現了重複建設現象。對此,要在堅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前提下,引導各地結合自身資源條件、產(chan) 業(ye) 基礎、市場需求,量力而行建設符合本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的新型基礎設施,防止在這一領域出現產(chan) 能過剩。
(李鵬飛 作者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工業(ye) 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