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胖嗎?聽聽專家怎麽說
如今,肥胖已成為(wei) 困擾許多人的問題,中國營養(yang) 學會(hui) 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顯示,目前中國6—17歲兒(er) 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達19.0%,而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比例已超50%。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屬於(yu) 肥胖人群?怎樣才能科學合理地減肥?5月11日“世界防治肥胖日”,中新網記者采訪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臨(lin) 床營養(yang) 科負責人趙茜,對相關(guan) 問題作解答。
趙茜介紹,目前判斷肥胖的標準主要有三條。“第一個(ge) 是我們(men) 通常所說的BMI(身體(ti) 質量指數),計算方式是用體(ti) 重(單位kg)除以身高(單位m)的平方,對中國人來講,BMI值在18.5—24範圍內(nei) 是正常的,24—28範圍內(nei) 屬於(yu) 超重,大於(yu) 28我們(men) 一般就認為(wei) 屬於(yu) 肥胖人群。”
“其次,腰圍也是衡量是否肥胖的一個(ge) 標準。”趙茜說,如果女性腰圍大於(yu) 85厘米,男性腰圍大於(yu) 90厘米,一般認為(wei) 屬於(yu) 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
“除此之外,體(ti) 脂率也是一個(ge) 重要的標準,可以幫助我們(men) 客觀地去評價(jia) 人體(ti) 的重量主要來源於(yu) 脂肪還是肌肉。”趙茜介紹,如果男性體(ti) 脂率大於(yu) 25%,女性體(ti) 脂率大於(yu) 30%,通常認為(wei) 屬於(yu) 肥胖。
那麽(me) ,決(jue) 定一個(ge) 人是否肥胖,是先天因素還是後天因素?趙茜認為(wei) ,先天、後天因素都可能成為(wei) 影響體(ti) 重的原因,但後天的生活方式給體(ti) 重帶來的影響和變化可能更大。“隻有做到‘出入平衡’,才能保持熱量平衡、體(ti) 重平衡。許多民眾(zhong) 的飲食結構高糖、高油、高熱量,同時又經常處於(yu) 一種靜態的狀態,活動量小、消耗的熱量少,這種‘出入不平衡’的生活方式帶來的肥胖是非常明顯的。”
實際上,肥胖並不是一個(ge) 可以輕視的問題。“肥胖可能導致的並發症可以說是遍及全身、從(cong) 頭到腳。”趙茜說,肥胖首先可能帶來代謝性的並發症,如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等,此外還可能帶來內(nei) 分泌、神經係統等方麵的疾病,增高腫瘤疾病發生率,同時也可能增加人體(ti) 關(guan) 節的負擔,帶來關(guan) 節的疾病。
那麽(me) ,應該如何去科學合理地減肥?趙茜認為(wei) ,想要做到科學減肥,“吃”很重要。“醫學營養(yang) 減重更關(guan) 注人的健康指標,而不是單純‘減了多少斤’,通過合理的膳食配比、能量配比,最終我們(men) 要讓患者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同時輔之以適量合理的運動,形成一個(ge) 常態的健康生活方式。”
趙茜還強調,科學的減重、減肥模式一定是越到最後越接近個(ge) 人的自然生活方式,“如果患者短期內(nei) 非常‘嚴(yan) 厲’地減少飲食,同時大量運動,這種方式一旦在後麵保持不下去,就可能麵臨(lin) 體(ti) 重的反彈,如此反複,其實對身體(ti) 的健康並不好,甚至有一定負麵影響,隻有逐漸培養(yang) ‘出入平衡’的生活方式,才能實現體(ti) 重和健康的‘長治久安’。”(記者楊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