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千年碑林煥發新光彩

發布時間:2022-05-17 10:25: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古樸的院落裏石碑林立,碑上曆經滄桑的文字訴說著曆史,賡續著文脈。不久前,陝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館借“世界讀書(shu) 日”的契機,舉(ju) 辦係列活動,傳(chuan) 播碑林文化。

  “我們(men) 希望通過創新的形式,吸引公眾(zhong) 走進博物館,感受生動的文物、鮮活的曆史,不斷提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當代的影響力。”西安碑林博物館社會(hui) 教育部主任賀華說。

  守護碑林寶藏 做好當代傳(chuan) 承

  “親(qin) 眼見到《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石台孝經》這些國寶級文物,非常震撼!我還第一次體(ti) 驗了拓印,這讓我對書(shu) 法更感興(xing) 趣了。”活動參與(yu) 者陳萌說。

  中國書(shu) 法文化的傳(chuan) 承離不開石刻,而西安碑林是中國最大的石質圖書(shu) 館和中國書(shu) 法藝術寶庫,至今已有近千年曆史。

  公元1087年,北宋漕運使呂大忠將《開成石經》《石台孝經》等石碑遷至“府學之北墉”,即如今西安碑林所在地。同時遷來的還有顏真卿《顏氏家廟碑》、褚遂良《孟法師碑》、柳公權《玄秘塔碑》等書(shu) 法名碑,西安碑林初具規模。

  在這裏,這些文化瑰寶得到了很好的修繕和保護。史料記載,在西安碑林,“凡石刻而偃者仆者,悉輦置於(yu) 其地,洗剔塵土,補錮殘缺,分為(wei) 東(dong) 西次比而陳列焉。明皇注孝經及建學碑則立之於(yu) 中央,顏、褚、歐陽、徐、柳之書(shu) ,下迨偏旁字源之類,則分布於(yu) 庭之左右。”

  1944年,當地以古老的碑林為(wei) 基礎,利用西安孔廟古建築群,擴建出一座集收藏、研究和陳列曆代碑石、墓誌及石刻造像於(yu) 一體(ti) 的藝術博物館。曆經多年發展,成為(wei) 如今的西安碑林博物館。博物館現藏文物1.1萬(wan) 餘(yu) 件,其中國寶級文物有19組134件。

  “西安碑林保存了自漢代以來的碑石、墓誌等3000餘(yu) 件,對研究中國書(shu) 法意義(yi) 非凡。”西安碑林博物館副研究員王慶衛告訴記者,碑林集中了曆史上諸多傑出書(shu) 法家的傳(chuan) 世名作,字體(ti) 全、質量精、數量多。“例如東(dong) 漢隸書(shu) 《曹全碑》,是現存漢碑中最秀美的佳作;還有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顏真卿等人的楷書(shu) 珍品,張旭《肚痛帖》、懷素《草書(shu) 千字文》等草書(shu) 名作,李陽冰篆書(shu) 《三墳記碑》等。這些珍貴的碑刻,都是當今研習(xi) 書(shu) 法的範本。”

  “麵對這樣一座碑刻文化寶庫,我們(men) 有責任在當代做好傳(chuan) 承、保護和弘揚。”賀華說,“石碑見證了成百上千年的時光,具有獨特的曆史和文化藝術價(jia) 值。隻有融入時代、不斷創新,西安碑林博物館才能更好地發揮社會(hui) 教育功能,吸引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走進碑林的藝術殿堂,深入感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

  賀華介紹,此次活動采取線下與(yu) 線上結合的形式。在線下,邀請青年學生到博物館內(nei) 體(ti) 驗拓印,感受AR互動書(shu) 法,聆聽《石台孝經》《魁星點鬥》等文物的詳細講解。在線上,與(yu) 國風遊戲《新倩女幽魂》跨界合作,推出虛擬舞劇《碑林華章》,把多件碑林文物數字化,以新穎生動的形式進行網絡傳(chuan) 播。

  借力“互聯網+” 創新文博產(chan) 品

  虛擬舞劇《碑林華章》以民族舞蹈為(wei) 載體(ti) ,利用數字化手段,演繹了明代金石學家趙崡保護、修複石碑並與(yu) 時間、自然和偷盜者對抗的故事。

  在水墨色調的背景中,靜立著西安碑林的多座石碑。身著青衣的舞者翩若驚鴻,仿佛一支毛筆在紙上揮毫潑墨,自由灑脫。舞到中段,畫麵變為(wei) 彩色,音樂(le) 陡然激烈,由主舞者飾演的趙崡開始與(yu) 偷盜者搏鬥。高潮處,一束強光照亮了舞者身後的石碑,象征著傳(chuan) 承文脈的信念激勵趙崡取得了勝利,勇敢前行。這段5分多鍾的舞蹈短劇情節跌宕、畫麵精美,在遊戲《新倩女幽魂》中通過數字化形式呈現後,受到許多玩家好評。“太有新意了!”“沒想到能用傳(chuan) 統舞蹈來演繹書(shu) 法,中國風最牛!”

  “去年舞蹈詩劇《隻此青綠》的火爆,讓大家發現中國傳(chuan) 統繪畫藝術可以和舞蹈結合得這麽(me) 好,產(chan) 生‘1+1>2’的文化傳(chuan) 播效果。那麽(me) 書(shu) 法和民族舞蹈的結合會(hui) 怎樣呢?這就是《碑林華章》最初的創意來源。我們(men) 邀請《隻此青綠》的舞者張翰來飾演主角趙崡,再運用數字技術打造出這款創意產(chan) 品。”賀華介紹。在她看來,虛擬舞劇營造的場景讓觀眾(zhong) 很容易沉浸其中,直觀地感受書(shu) 法韻味。“比如舞劇中有個(ge) 畫麵是一滴水落在平靜的池麵上,立刻讓我聯想到關(guan) 於(yu) 王羲之的著名典故——臨(lin) 池學書(shu) 。對不同的人來說,優(you) 美的舞蹈畫麵能激發不同的感受。當代青少年大多習(xi) 慣了快節奏、碎片化的接收信息方式,可能沒有很多機會(hui) 去接觸傳(chuan) 統書(shu) 法。但如果在遊戲場景中看到碑林元素的畫麵,看到以書(shu) 法為(wei) 主題的舞蹈這麽(me) 美,也許會(hui) 被這種新的表現方式所吸引,激起對傳(chuan) 統文化的興(xing) 趣和熱情。”

  近年來,西安碑林博物館不斷探索,利用“互聯網+”讓文物活起來。比如完善“數字碑林”建設,通過線上展覽、線上教育課程、新媒體(ti) 直播等形式,向公眾(zhong) 介紹館藏珍品,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大家好,我是白雪鬆,今天就講兩(liang) 分鍾。”這是西安碑林博物館特級講解員白雪鬆錄製短視頻的標誌性開場白。從(cong) 走進電商直播間為(wei) 西安碑林博物館“帶貨”,到成為(wei) 短視頻平台的文博類“網紅”,再到登上《國家寶藏》等電視節目,白雪鬆以詼諧幽默的講解,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西安碑林。

  白雪鬆最火的一場直播,收獲超過500萬(wan) 次點讚。有粉絲(si) 說,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直播間,開開心心就把知識學到了。白雪鬆認為(wei) ,“互聯網+”為(wei) 博物館文化傳(chuan) 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在線下做講解,一次有十幾個(ge) 人聽。但如果在線上講一場,可能有幾十萬(wan) 、幾百萬(wan) 人聽,傳(chuan) 播效果肯定更好。”

  未來,西安碑林博物館還將繼續深挖館藏資源,讓文物以多種形式走近大眾(zhong) 生活,讓古老碑林在當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開展國際合作 推動交流互鑒

  西安碑林不僅(jin) 是中華文化寶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館藏《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一件意義(yi) 非凡的珍品。它記錄了中國唐代與(yu) 世界文明交流互動的曆史,與(yu) 埃及的羅塞塔碑、約旦的摩押碑和墨西哥的阿茲(zi) 特克授時碑並稱為(wei) “世界四大名碑”。

  “石碑石刻承載著古代文明的記憶。《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自古與(yu) 世界交流互通的見證。”王慶衛說,“中國書(shu) 法在世界文化特別是東(dong) 亞(ya) 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安碑林博物館多次與(yu) 國外的博物館、研究機構等合作辦展,推動中國書(shu) 法文化走出去。”

  2015年,西安碑林博物館與(yu) 韓國國立忠北大學(清州)聯合舉(ju) 辦中韓書(shu) 畫家邀請展,展出西安碑林博物館13位書(shu) 法家的51幅書(shu) 法作品和韓國書(shu) 畫家的35幅作品,並出版作品集。2019年,西安碑林博物館收藏的一對大型石刻文物“東(dong) 漢雙獸(shou) ”遠赴新西蘭(lan) 和澳大利亞(ya) ,在兩(liang) 地相繼舉(ju) 辦的“秦始皇兵馬俑:永恒的守衛”展中亮相,向海外觀眾(zhong) 展示中國秦漢時期精湛的雕塑技藝。

  此次“世界讀書(shu) 日”的線下活動,西安碑林博物館邀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多名留學生參加,為(wei) 他們(men) 提供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契機。

  “雖然在博物館待了五六個(ge) 小時,但我感覺時間過得太快了,完全沒看夠。”來自土耳其的韓迪格,就讀於(yu)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zhuan) 業(ye) 。他告訴記者,自己一直對漢字抱有濃厚興(xing) 趣。“我知道漢字有悠久的曆史,有時候很想知道一個(ge) 字是怎麽(me) 來的,為(wei) 什麽(me) 同一個(ge) 字會(hui) 有多種不同的意思。這次見到這麽(me) 多石碑,看到上麵刻著很多古代漢字,我非常激動。雖然這些古代漢字有70%我都看不懂,但我想堅持學習(xi) 。希望下次來碑林,我的中文水平更高,能看懂更多。”

  “參加這次活動,我認識了中國古代的許多石碑、墓誌,也了解了很多書(shu) 法家的曆史故事。”土庫曼斯坦留學生白珊珊告訴記者,她最喜歡的是拓印體(ti) 驗環節。“我把自己印的那幅字拿回來了,它太美了!我會(hui) 把它裝裱起來,一直珍藏。”

  “如今,越來越多外國人學習(xi) 中文,尤其是很多留學生,有強烈的願望了解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我們(men) 願意為(wei) 他們(men) 提供學習(xi) 、交流的平台,也希望通過豐(feng) 富多樣的活動,讓西安碑林承載的優(you) 秀文化走向世界,為(wei) 文明交流互鑒做出貢獻。”賀華說。(李 貞)

  本文圖片均由西安碑林博物館提供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