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昆曲故裏話傳承

發布時間:2022-05-17 10:2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昆曲入遺21個(ge) 年頭了,而它已經整整陪伴了我62年。我願它永葆它的格調、它的美麗(li) 、它的自信、它的境界,永遠賦予這個(ge) 世界至性至情。”5月18日,昆曲入選聯合國首批“人類口頭非物質遺產(chan) 代表作”21周年,昆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胡錦芳隔空送來深情祝福。

  隨後,由胡錦芳飾演杜麗(li) 娘的折子戲《牡丹亭·離魂》演出視頻,讓昆曲粉絲(si) 們(men) 重溫了老一代昆曲藝術家的精湛表演。“這段演出是2017年‘昆曲回家’——大師傳(chuan) 承版《牡丹亭》的珍藏版。當時我就在現場,時隔四年多再欣賞,感歎經典永遠不老。”昆曲愛好者蘇梅說。

  每年,江蘇昆山都會(hui) 邀請昆曲名家大師回到昆曲故裏相聚,為(wei) 年青一代昆曲演員傳(chuan) 授演唱技藝、手把手指導經典劇目。今年,“昆曲回家”以另一種形式亮相。從(cong) 蔡正仁、胡錦芳,到柯軍(jun) 、李鴻良、張軍(jun) 、龔隱雷、錢振榮,再到俞玖林、顧衛英、周雪峰等昆曲表演藝術家和中國戲曲“梅花獎”得主,以“在線寄語+在線展演名家名段”的形式表達對昆曲的祝福。同時,全國昆劇院團長寄語、“中國好戲 藝起同行——百部優(you) 秀劇目雲(yun) 展演活動”等,陸續在“昆山昆曲”微信公眾(zhong) 號上推出,讓海內(nei) 外昆曲人得以在“雲(yun) 端”相會(hui) 。

  作為(wei) 全國第八個(ge) 昆曲專(zhuan) 業(ye) 院團,昆山當代昆劇院將建院7年來出人出戲出精品的成效,通過視頻展演對外展示。原創昆劇《顧炎武》、改編經典《梧桐雨》、改編昆劇《浣紗記》等5部大型劇目,以及12出由名家傳(chuan) 承的經典折子戲《雙珠記·投淵》《玉簪記·琴挑》《西遊記·借扇》等,無不浸透了老一代昆曲人的心血、年青一代昆曲人奮力悟道的汗水。

  放眼全國其他七大昆曲院團,就算最年輕的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也有45年曆史了。成立於(yu) 2015年12月的昆山當代昆劇院實在太“年幼”,人才的集聚、折子戲和大戲的傳(chuan) 承顯得尤為(wei) 急迫。院團成立之初,便與(yu) 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聯合培養(yang) 了39名昆曲委培生。

  “一個(ge) 院團的底蘊看折子戲的儲(chu) 備,這是院團的‘看家家底’”。昆山當代昆劇院成立之初,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龔隱雷應邀擔任藝術總監,“但我更喜歡當他們(men) 的老師,把傳(chuan) 承抓得緊緊的。”龔隱雷說。除了“磨”折子戲,也讓青年演員擔綱主演大戲。排練由元代雜劇改編而來的昆劇《梧桐雨》,龔隱雷安排了四個(ge) “楊貴妃”,兩(liang) 個(ge) “唐明皇”,“目的是給予每個(ge) 青年演員充分鍛煉、公平競爭(zheng) 的機會(hui) 。”龔隱雷說。

  以國家一級演員、全國戲曲領軍(jun) 人才由騰騰為(wei) 代表的一批青年昆曲人才,在昆山當代昆劇院快速脫穎而出。依托人才優(you) 勢,2021年起,昆山當代昆劇院啟動昆曲傳(chuan) 承“拾遺計劃”,挖掘、整理和複排近30年來未登台演出的折子戲。此次雲(yun) 展演,這些折子戲也將得到充分展示。

  昆曲以其極高的美學品位和細膩婉轉的表演風格,六百年來從(cong) 不缺觀眾(zhong) 。那麽(me) ,昆曲在新時代的生命力來自哪裏?由白先勇擔任總策劃、江蘇省蘇州昆劇院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於(yu) 2004年在蘇州大學存菊堂首演並走向全國300多所高校。“昆曲最主要的生命力來自年輕人。因此昆曲要走向學校,走向年輕人。”蘇州大學教授朱棟霖說。

  “文化需要慢慢積累和沉澱,我們(men) 等得起。”“昆曲之鄉(xiang) ”昆山巴城鎮相關(guan) 負責人說。巴城老街上的俞玖林工作室初創時期也曾門庭冷落。近十年來,隨著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俞玖林工作室推出的“知名昆曲演員分享會(hui) ”一票難求,很多廣東(dong) 、新疆等地的昆曲粉絲(si) 打著“飛的”而來,就為(wei) 了當麵聆聽名家分享心得、觀摩經典片段。間或,他們(men) 還能看到巴城中心小學小昆班的孩子們(men) 在此演出經典折子戲片段。中國戲劇家協會(hui) 在昆山掛牌成立全國首家小梅花培訓基地,演出機會(hui) 的增多,使得這些孩子有豐(feng) 富的登台經驗,舉(ju) 手投足間,儼(yan) 然是一名訓練有素的昆曲小演員。

  當年,白先勇在眾(zhong) 多青年演員中一眼相中了俊朗、秀美的俞玖林,擔綱青春版《牡丹亭》中的柳夢梅一角。如今,作為(wei) 昆曲傳(chuan) 承的中堅力量,俞玖林不僅(jin) 擔起了傳(chuan) 授蘇昆青年演員的重任,還親(qin) 自為(wei) 自己家鄉(xiang) 所在的巴城石牌中心小學小昆班學員製訂教學計劃;並把自己的昆曲啟蒙老師吳美玉“請出山”,駐紮在巴城石牌中心小學擔任小昆班的教學老師。快80歲的吳老師一直堅守到前年,才“告老還鄉(xiang) ”回南京。經她手雕琢的學生,很多都考取了上海戲曲學院、江蘇省戲曲學校,此生與(yu) 昆曲結緣。

  昆曲就是在這樣的因緣際會(hui) 間代代相傳(chuan) 。長達30多年的小昆班教學,在昆山各級政府傳(chuan) 承昆曲理念的支撐下久盛不衰,目前全市開設了21個(ge) 小昆班,累計培養(yang) 昆曲學員5000餘(yu) 名,先後有百餘(yu) 名學員進入專(zhuan) 業(ye) 院校深造。5位從(cong) 昆山走出去的昆曲專(zhuan) 業(ye) 演員獲得了中國戲曲“梅花獎”,柯軍(jun) 、李鴻良、俞玖林、周雪峰、顧衛英,他們(men) 從(cong) 昆山走出,又從(cong) 北京、南京、蘇州匯集到昆山,用一出出戲、一次次傳(chuan) 承來反哺自己的故鄉(xiang) ,也是昆曲的故鄉(xiang) 。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