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階段,需要什麽樣的工程師隊伍
作者:朱高峰(中國工程院院士,正高級工程師)
當前,我國進入了新發展階段,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在不斷提高。新階段,工程師應該處於(yu) 什麽(me) 樣的地位?發揮什麽(me) 作用?工程師精神與(yu) 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又有什麽(me) 異同?這是一個(ge) 值得深入思考、亟須厘清的問題——
工程師群體(ti) 誕生於(yu) 工業(ye) 革命中
工程活動是人類成長進步的基本活動,是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基本活動,科學技術的生產(chan) 力特征要通過工程活動得以體(ti) 現。在現代科學尚未出現、技術水平還十分低下的人類社會(hui) 早期,人們(men) 已經開始從(cong) 事各類工程活動,並且留下了一些輝煌的業(ye) 績。各種有一定規模的工程,其主導者——項目的思路提出者、規劃設計者、活動組織者和指揮者,就是曆史上的工程師。
曆史上的工程師當然還缺乏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撐,還談不上掌握現代科學理論的水平,也不會(hui) 有現代各種先進技術的造詣。他們(men) 隻是憑借其過人天賦,在主持工程活動的實踐中,善於(yu) 總結經驗教訓,歸納技術訣竅,找出成敗關(guan) 鍵,通過反複摸索,最終取得了超越時代、彪炳後世的傑出工程成就。從(cong) 曆史上看,他們(men) 是燦爛之星,但也是鳳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
人類發展到使用工具、進而製造工具的曆史階段,就出現了工匠。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工匠的技藝也在不斷提高,在曆史的不同時期,許多地域均陸續出現過大師級的工匠,其中的佼佼者,也是一些大型工程的主持者,如中國戰國時代的墨翟、魯班等人,可以說,他們(men) 既是傑出工匠,也是優(you) 秀的工程師。
在17~18世紀開始的工業(ye) 革命中,隨著技術的發展進步,原來以個(ge) 體(ti) 生產(chan) 者為(wei) 主的手工業(ye) 生產(chan) 通過手工工場逐漸向大規模的現代化工廠發展。產(chan) 品的數量增加了,企業(ye) 的規模擴大了,工人隊伍也擴大了,原來靠工匠個(ge) 人的精雕細刻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工匠們(men) 原來的知識主要是個(ge) 人手、腦掌握的默會(hui) 知識(tacit knowledge)或稱隱性知識,這時需要使之在大量的工人中傳(chuan) 播。這就要把在人腦中的隱性知識轉變為(wei) 可以表達出來並用書(shu) 麵形式記載以便傳(chuan) 播的顯性知識,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把實踐上升到理論,或從(cong) 已有理論中找到實踐的依據,這也就是理論與(yu) 實際結合的過程。
隨著這種結合的逐步深入,一個(ge) 新的群體(ti) ——工程師群體(ti) 形成了。這是一群既掌握一定科學理論知識、又能熟練進行實際操作、具有工程經驗的人,他們(men) 是從(cong) 科學家中一部分對實際工業(ye) 生產(chan) 有興(xing) 趣者和工匠中文化基礎較好、願意學習(xi) 接受理論熏陶者相向而行中產(chan) 生的。
現在還有些人認為(wei) ,解決(jue) 當代的工程問題需要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結合,需要這兩(liang) 個(ge) 群體(ti) 的合作。應該說,這樣的情況曾實際存在過。但筆者認為(wei) ,用之於(yu) 現實卻是弄錯了時空——麵對幾百年前已經產(chan) 生並不斷壯大的現代工程師隊伍,再要套用當時的情況來比附目前的形勢,甚至指導目前的任務,則無異於(yu) 刻舟求劍,完全脫離了時代背景。
現代工程師培養(yang) 要通過學校教育,在工程實踐中鍛煉成長
一般來說,工程師不從(cong) 事純科學研究工作,在純科學的理論深度上遜於(yu) 科學家,他們(men) 也沒有專(zhuan) 業(ye) 工人在實際生產(chan) 勞動中積累的熟練的操作經驗,但他們(men) 既有較全麵的工程實踐經驗,又了解和掌握現實工程活動的完整過程及其原理。因此工程師是從(cong) 理論和實際兩(liang) 方麵及其結合的角度麵對和處理全部生產(chan) 過程的,他們(men) 可以選擇合適的材料、設計合理的工序,進行新產(chan) 品的開發,並不斷進行產(chan) 品的改進。同時他們(men) 還懂得一定的經濟、管理等知識,在設計、實施產(chan) 品開發、生產(chan) 時能了解其經濟價(jia) 值,掌握其市場前景,對企業(ye) 的創建和發展有實質性的發言權,有時甚至是決(jue) 策權。此時的工程師已經由原來的科學家和工匠的身份中脫穎而出,成為(wei) 工程的主導者。
如前所述,工程師群體(ti) 是工業(ye) 革命的產(chan) 物,是工業(ye) 革命中形成的現代工人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在生產(chan) 力領域,他們(men) 是工人階級的頭部,是實施當代工程的核心力量。那麽(me) ,該如何培養(yang) 工程師呢?
現代工程師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在工程實踐中鍛煉成長起來的。在學校期間,他們(men) 通過課堂和自學學到了基礎的科學和工程理論知識;通過實驗和實習(xi) ,受到了基本的技術和工程實踐訓練。畢業(ye) 時,他們(men) 就已經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工程師的毛坯,在實際工程崗位上能夠很快成為(wei) 真正的工程師,擔當起工程建設的重任。這意味著,工程師本身就體(ti) 現了科學家精神與(yu) 工匠精神的結合,更進一步說,培養(yang) 工程師是當代社會(hui) 中實現這種結合的唯一可行的途徑。
龐大數量的工程師隊伍是產(chan) 業(ye) 發展中的骨幹
長期以來,工程師這個(ge) 群體(ti) 麵臨(lin) 著沒有正高職稱的窘境,在一些情況下還以“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等稱呼來代用,與(yu) 科學家、教師等相比,使之難免從(cong) 職業(ye) 上就有矮人一等之嫌。值得慶幸的是,此事經反複努力爭(zheng) 取,已在近年基本解決(jue) 。但這隻是一個(ge) 方麵,關(guan) 於(yu) 工程師的社會(hui) 地位問題,並未完全解決(jue) ——我們(men) 對工程師的性質、地位、作用等很少涉及,對需要工程師來做什麽(me) ,社會(hui) 層麵上似乎也沒有人關(guan) 心。
究其原因有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人生觀價(jia) 值觀方麵的問題,二是認識方麵的問題。在人生觀價(jia) 值觀方麵,改革開放後的經濟快速發展,在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也在社會(hui) 上興(xing) 起了一種賺快錢的思想。需要刻苦學習(xi) 、穩紮穩打、工作又辛苦的工程師作為(wei) 一種職業(ye) ,似乎並不被人所青睞。在認識方麵,中國曆史上向來就有重道輕術的傳(chuan) 統,表現在科學技術領域,很自然就形成了重科輕技的傾(qing) 向。此外,還有一種現象也值得警惕:隨著工業(ye) 化進入中後期,社會(hui) 上唱衰工業(ye) 、製造業(ye) 的聲音也不斷出現。凡此種種,導致熟練工種的勞動力來源大量缺乏,對我國工業(ye) 發展的消極影響不容低估。
回到工程師這個(ge) 話題。從(cong) 數量上來看,科學家難以準確定量,但數量不會(hui) 很多——科學研究需要有足夠強的隊伍,但並非隊伍越大、人越多越好。科研隊伍的規模是否合適,取決(jue) 於(yu) 問題的多少、財力支撐的強弱。而工程師隊伍則是直接與(yu) 經濟、產(chan) 業(ye) 發展相關(guan) 聯,經濟規模越大,需要的人也越多。同時,現代科學的發展,相當部分也是依托於(yu) 工程的進展,如太空探索、破解宇宙之謎,就要以航天等工程為(wei) 基礎。因此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的發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擴張、技術進步和迭代都需要規模不斷增長的大量工程技術人員。從(cong) 人才隊伍來看,工程類本科及以上學位的畢業(ye) 生都是工程師的主力和後備軍(jun) 。職業(ye) 教育中的工科畢業(ye) 生,就業(ye) 後職稱上屬於(yu) 技術係列,而技術係列也是工程係列的組成部分。因此,工程師應是一支龐大的隊伍,是產(chan) 業(ye) 發展中的骨幹。
綜上,鑒於(yu) 工程和工程師的極端重要性,因此要大力提高工程師的地位,清晰地闡述其作用、特點,宣傳(chuan) 其在國家建設發展各方麵的貢獻,樹立從(cong) 事工程師職業(ye) 的榮譽感。
具有鮮明特點的工程師精神
工程師精神一些方麵與(yu) 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有共同點,如愛國、奉獻、敬業(ye) 等,但工程師精神也有其獨特性,有的即使用詞相當,但其內(nei) 涵上卻有不同側(ce) 重。工程師的基本特點是理論與(yu) 實踐結合,技術知識與(yu) 非技術知識融合並重。
因此,工程師精神中需要格外強調的是奮進、求實、協同、係統性思維、嚴(yan) 守工程倫(lun) 理等。
奮進,是工程師精神的主要內(nei) 容。工程師是負責實際工程的群體(ti) ,而工程的目的是造物,一方麵是造出新物,過去未有之物。因此要解決(jue) 大量的新問題,如原材料的獲取和選用、加工方法和裝備的研究開發、工藝流程的組織、產(chan) 品的設計和生產(chan) 等。另一方麵是對已有的產(chan) 品,在大批量生產(chan) 中如何保質保量,包括各種標準的確立、產(chan) 品的檢測、認證等技術基礎的構建,以及如何提高生產(chan) 效率、如何對產(chan) 品或建築進行維修保養(yang) 等。這裏麵既有老問題,也到處都是新問題、新機遇。作為(wei) 工程活動的核心團隊,工程師們(men) 要解決(jue) 各種新問題,做出滿足社會(hui) 各方麵需要、提升人們(men) 生活水平的各種新產(chan) 品、新設施。並且,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人們(men) 要求的不斷提高,受製於(yu) 市場競爭(zheng) 的動力和壓力,需要不斷開發生產(chan) 各種新的產(chan) 品,改進提高原有的產(chan) 品。通過這個(ge) 過程,工程師們(men) 自己也在不斷前進,因此奮進是工程師精神的首要內(nei) 容。
求實,是要講實話,做實事,求實績。講實話就要說清能做還是不能做,能做到什麽(me) 程度就說到什麽(me) 程度,不要虛張聲勢、虛頭巴腦,不能把主觀願望當作客觀真理。做實事,就是要做有用的事,不要搞麵子工程、擺花架子。講實效,就是要有真實效果,不要湊數字,工程效果往往沒有最佳,而隻有次佳,在現實條件下盡量做到好,搞方案時不可能搞很多個(ge) ,最終選擇也隻是在有限的方案中認為(wei) 較好的那一個(ge) ,而是否真正較好也要看實際結果。
協同,就是要善於(yu) 和別人、很多人一起合作。工程一般包括多個(ge) 方麵,涉及多個(ge) 技術領域,還有各方麵資源籌集、組織管理等工作,所以一般是團隊協同工作。大的項目有時有成千上萬(wan) 人,即使開發一個(ge) 小的零件,也涉及材料、加工、測試、試驗等各個(ge) 環節。這些人專(zhuan) 長不同、知識不同、性格不同、具體(ti) 工作性質不同、思考問題方式不同,要能順利工作,就要圍繞共同目標,找到共同語言,達成共同意見。這有時比單純的技術攻關(guan) 更難,這就要有高度的協同精神,有時還要排除個(ge) 人名利的不當幹擾。
係統性思維,工程不管大小都需要有這種思維。在做科學研究、科學實驗時,為(wei) 了驗證一個(ge) 原理、觀念,我們(men) 往往要排除各種幹擾因素,創造理想的環境,做到越純越好。但是工程是在實際環境中進行的,無法排除環境的影響,必須考慮到方方麵麵的因素。在技術層麵,一般會(hui) 涉及多個(ge) 專(zhuan) 業(ye) 領域,所需條件會(hui) 涉及人、財、物等各個(ge) 方麵,因此工程師必須具有係統性思維。當然,工程師也有分工,多數工程師隻是具體(ti) 負責某一方麵的工作,但在思維方式上必須要考慮自己負責的工作與(yu) 其他方麵的關(guan) 係,受哪些方麵的影響,對別人有什麽(me) 要求,自己的工作結果又會(hui) 影響哪些方麵,如何做不會(hui) 給別人造成障礙……如果是承擔一個(ge) 方麵的負責工作,或者更高層次的工作如總工程師等,其考慮的範圍當然更廣了。
嚴(yan) 守工程倫(lun) 理,是指工程也有倫(lun) 理規範,涉及環境、人際關(guan) 係、價(jia) 值、守信等各個(ge) 方麵。工程師必須遵守這些規範。這裏要說明的一點是,工程師大多不是工程活動的業(ye) 主,他們(men) 一般是雇員,但是工作性質卻決(jue) 定了他們(men) 往往最容易了解工程活動中違反倫(lun) 理的問題,如降低標準、偷工減料、破壞環境、隱瞞缺陷等等。此時,作為(wei) 工程師不能一味遵奉雇主的指令或意願,也不能一味追隨某些政府人員的主觀意願,必須站在正義(yi) 的立場,堅持真理,堅持工程師這個(ge) 職業(ye) 、這個(ge) 稱號的尊嚴(yan) 和榮譽,與(yu) 違反倫(lun) 理的現象作鬥爭(zheng) ,這在一些國家的工程師組織製定的工程師守則中都有明確規定。
綜上所述,在向現代化強國奮進的征程上,我們(men) 必須不斷提高對工程師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必須提出樹立、宣揚、推廣工程師精神,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工程師隊伍,與(yu) 其他各類人才共同向既定目標奮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