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中國糧,穩產保供看開局】吉林“黃金水稻帶”打出“白金名片”

發布時間:2022-05-20 15:26:00來源: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5月20日消息(總台記者韓雪瑩、苑競瑋 吉林台記者黃妍)中國之聲一線調研《中國糧,穩產(chan) 保供看開局》,以2021年全國糧食產(chan) 量排名前十的農(nong) 業(ye) 大省為(wei) 樣本,剖析當前形勢下,如何繼續發揮政策和作物優(you) 勢,孕育農(nong) 業(ye) 新生機。20日推出第五篇:《吉林“黃金水稻帶”打出“白金名片”》。

  吉林省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優(you) 質粳稻主產(chan) 區,地處北緯41度至46度之間,是世界公認的“黃金水稻帶”。2021年,全省水稻播種麵積1256萬(wan) 畝(mu) ,年產(chan) 量137億(yi) 斤。近年來,吉林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通過樹品牌、建聯盟、訂標準、搭平台、拓渠道,實施吉林大米品牌建設“五個(ge) 一”工程。如今,吉林大米已經成為(wei) 吉林農(nong) 業(ye) “第一品牌”,打出了一張閃亮的“白金名片”。

  這兩(liang) 天,在吉林省舒蘭(lan) 市平安鎮學明水稻種植家庭農(nong) 場,噴灑農(nong) 藥的無人機掠過插滿水稻秧苗的水田上空——這裏是舒蘭(lan) 市最早開展插秧的水稻生產(chan) 區。

  為(wei) 了趕上今年中秋節上市這批新水稻,經營這座農(nong) 場的種植大戶李學明按照育苗、插秧、收割、晾曬、脫殼、包裝上市、物流運輸等各個(ge) 環節需要的時間倒推,經過周密的測算,3月24日就啟動了水稻育苗。

  李學明說:“曆來沒有這麽(me) 早過,好不容易來的商機我得抓住,每天起早貪黑,做夢都在想要怎麽(me) 種。我是5月4日插秧的,現在發苗很好,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8月末收割之後,趕在中秋節前賣新大米,我預計比往年的收入增加0.5倍。”

  今年,李學明的農(nong) 場采用幹籽丸化播種技術,不用催芽、浸種,使得水稻根係發達,抗寒能力大大增強。

  李學明經營的127公頃稻田中,有84公頃種植的是需要打藥和揚肥的綠色水稻,另外43公頃則種植了不打藥施肥、以原生態方式來培育的有機水稻。李學明覺得,現在全國消費者的經濟條件好了,大家想吃到更健康的米,種植有機水稻一定會(hui) 有好前景。通過十多年的用心經營,李學明留下了這片天然、純淨又肥沃的黑土。不過,有機水稻種植成本高、產(chan) 量低,打開銷路也不是一兩(liang) 天的事。早些年,李學明種有機水稻還虧(kui) 過錢,這幾年他才慢慢嚐到了甜頭。“普通的水稻,一坰地能賺七八千的話,有機水稻就能賺一萬(wan) 六七、甚至一萬(wan) 七八。銷路上一年比一年多賣一點,早晚得有一天會(hui) 供不應求,所以我心裏已經打算到四五年、五六年後了。”

  政府搭台、市場運作,這是舒蘭(lan) 成為(wei) “中國生態稻米之鄉(xiang) ”的底層邏輯,也是穩產(chan) 量、提質量的重要引擎。

  吉林省舒蘭(lan) 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辦公室主任焦建鋒介紹,目前,全市水稻麵積達75萬(wan) 畝(mu) ,水稻產(chan) 量在40萬(wan) 噸以上,其中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chan) 基地占地57萬(wan) 畝(mu) ,有機水稻種植麵積達到1.5萬(wan) 畝(mu) 。

  焦建鋒告訴記者:“通過一小部分人,先示範引領,讓農(nong) 民真正看到效果,看到在這個(ge) 過程中確實有一定收益。一部分農(nong) 民發展起來之後,引導更多的農(nong) 戶成立經營主體(ti) 、擴大經營範圍,把麵積、品種甚至銷量都直接帶動上來,落腳點落到了農(nong) 民增收致富。經過這幾年努力,我們(men) 不但在吉林省打響品牌,在一些大中城市都有我們(men) 的店鋪,在一些網上平台進行銷售。經過政府的引導,現在一些小農(nong) 戶合作社自己就能通過網上連接、訂購;大的合作社以及企業(ye) ,它們(men) 有更寬廣的平台進行對接,銷量、價(jia) 格都比較好。”

  舒蘭(lan) 市水稻產(chan) 業(ye) 的發展,正是吉林省深入推進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在穩定糧食生產(chan) 能力的底線之上打造“吉林大米”優(you) 勢產(chan) 區的縮影。吉林省糧食和物資儲(chu) 備局二級巡視員張長城,是吉林大米品牌建設的親(qin) 曆者,他表示,“吉林大米”品牌建設和消費市場是緊密對接的,因此,政府不是主體(ti) ,它的角色更像“導遊”,引導和保護個(ge) 體(ti) 自主地領略美麗(li) 的“風景”。

  張長城介紹:“企業(ye) 的橋梁作用非常關(guan) 鍵,因為(wei) 它這邊有基地,那邊又麵向市場,可以組織農(nong) 民按照市場的需求生產(chan) ,不像以前,農(nong) 民種什麽(me) 、就得收什麽(me) ,這屬於(yu) ‘反彈琵琶’。我們(men) 這些年做品牌,從(cong) 2016年開始,就很少啟動最低保護價(jia) 政策,因為(wei) 沒有農(nong) 民這麽(me) 賣,市場上有高於(yu) 國家最低保護價(jia) 的主體(ti) 在收糧。”

  “吉林大米”成為(wei) “白金名片”,有政府的規劃引領和政策推動,有眾(zhong) 多企業(ye) 的主動參與(yu) 和具體(ti) 實踐,有新老農(nong) 人的創業(ye) 創新和傾(qing) 情投入,有產(chan) 業(ye) 模式的橫向融合和縱向延伸。與(yu) 品牌建設之初相比,一份數據記錄下變化曲線——目前,吉林省水稻播種麵積增加了100萬(wan) 畝(mu) ;優(you) 良品種覆蓋率超過80%,其中特優(you) 品種占20%以上;中高端大米產(chan) 量翻了一番多;直接帶動農(nong) 民增收10億(yi) 元以上。

  2022年,吉林省在備春耕之時遭遇突如其來的疫情,但農(nong) 時不等人,如何在疫情之下打通備耕堵點,成為(wei) 吉林省今年保障糧食生產(chan) 亟待破解的新課題。張長城認為(wei) ,相對完善和堅固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為(wei) 破解這一新課題提供了有利條件:“沒有耽誤春耕,也得益於(yu) 我們(men) 基礎打得紮實,組織體(ti) 係沒有渙散。”

  舒蘭(lan) 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辦公室主任焦建鋒告訴記者,種水稻積極性高漲的農(nong) 民們(men) 習(xi) 慣性地提前準備農(nong) 資,這讓疫情對春耕的衝(chong) 擊小了不少;而對於(yu) 部分還未到達農(nong) 民手中的農(nong) 資,也有運輸綠色通道提供保障。

  “我們(men) 先開通了汽車運輸,然後在保證疫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的情況下開通了火車運輸;在農(nong) 資下擺的過程中,通過開具通行證,協調從(cong) 市到鄉(xiang) 鎮的配送點,鄉(xiang) 鎮配送點到村也是‘點對點’運輸,讓更多的農(nong) 資通過安全的渠道進入到農(nong) 戶家中。同時,滯留在城市的農(nong) 民也要應返盡返、回鄉(xiang) 種地。所以我們(men) 的春耕生產(chan) 是沒有耽誤的,這裏有政府的參與(yu) 協調,也有農(nong) 民自己的積極主動,在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下,疫情對我們(men) 應該是沒有影響的。”焦建鋒介紹。

  據吉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農(nong) 情調度,截至5月19日,全省糧食作物播種已完成87.05%,同比快0.44個(ge) 百分點;水稻已插秧23.18%,目前秧苗已達3葉1心至4葉1心,長勢良好,5月20日以後,吉林將進入插秧高峰。張長城表示,要想收成好,還是需要按稻穀的生長周期進行精細化管理,專(zhuan) 業(ye) 名稱叫“優(you) 質稻穀圍收儲(chu) 期作業(ye) 5T管理”。

  “我們(men) 按照時間節點來指導企業(ye) 。打個(ge) 比方,就像廚師炒菜一樣,大家都會(hui) 做菜,你做的菜跟廚師一比可能就差了一些,為(wei) 什麽(me) ?廚師的火候掌握得非常到位。水稻也是這樣,應該什麽(me) 時候收?應該在地裏放多少天?什麽(me) 時候烘幹、什麽(me) 時候入庫?都有最好的時間期。去年我們(men) 選了11家企業(ye) 搞試點,效果非常好,今年我們(men) 準備再進一步地鋪開。”張長城說。

  李學明:實實在在說,今年種地挺樂(le) 觀的,解封之後種地一點都沒耽誤。

  焦建鋒:我們(men) 充分利用好舒蘭(lan) 這塊土地,確保我們(men) 的耕地上糧食應種盡種。目前來看,氣溫、降雨都比較合適,預計今年還是一個(ge) 豐(feng) 收的年景。

  張長城:糧食的安全包括兩(liang) 個(ge) 方麵,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吉林區域生態環境非常好,兩(liang) 個(ge) 安全都能保證。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