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耕耘 守護大美八閩
原標題:躬身耕耘,守護大美八閩
初夏的八閩,山環水繞,滿目皆綠。
“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you) 勢是福建最具競爭(zheng) 力的優(you) 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
福建法院始終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充分發揮好“兩(liang) 山”理念孕育地實踐地的區位優(you) 勢、全國首個(ge)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政策優(you) 勢,持續推動生態司法保護工作守正創新、提質增效,為(wei) 實現經濟發展“高素質”、生態環境“高顏值”打造靚麗(li) 的法治底色。
一山一水,隻此青綠
奇峰俊秀、碧水瀠洄。“奇秀甲東(dong) 南”說的就是武夷山,美麗(li) 福建的一張“燙金名片”。
為(wei) 更好地保護好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2021年9月,武夷山國家公園正式設立。這是我國唯一一個(ge) 既是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又是世界文化與(yu) 自然雙遺產(chan) 的國家公園。
留住綠水青山,法治是最堅實的保障。在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的有力推動下,一個(ge) 多月後,“福建法院生態環境審判實務研究基地”“武夷山國家公園司法保護實踐基地”揭牌成立。
“成立‘兩(liang) 基地’是福建法院進一步打造重點生態區域司法保護一體(ti) 化、深化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的生動實踐。”福建高院審判委員會(hui) 專(zhuan) 職委員王珩表示,福建法院將主動融入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以強有力的司法舉(ju) 措服務和保障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堅持用最嚴(yan) 格製度最嚴(yan) 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福建法院一以貫之、一抓到底。
從(cong) 發出全國最早一份“複植補種令”,到建立全國首個(ge) 生態司法審判庭,再到率先實現派駐河長製辦公室法官工作室、巡回審判點、聯絡點全省“全覆蓋”,福建法院持續亮出生態司法保護“組合拳”,以一係列彰顯綠色導向、追求綠色價(jia) 值的司法舉(ju) 措守護八閩青綠。
全國首個(ge) 流域司法數助治理雲(yun) 平台——水執法與(yu) 雲(yun) 司法數助治理中心成立於(yu) 三明市。中心綜合運用河長製指揮管理、河道視頻監控與(yu) 司法數據係統等,為(wei) 全市流域治理構建起全程、實時、動態的司法保護機製。
長汀縣,曾是我國四大水土流失嚴(yan) 重地之一。為(wei) 防止生態案件一判了事,長汀縣人民法院創新推進“複綠補種”“古樹木+監督”等生態修複機製,讓所有因違法犯罪被毀的林地重披新綠。
讓青山永駐、碧水蕩漾,福建法院堅持森林、海洋、河流等生態多樣性一體(ti) 化保護,探索補種複綠、增殖放流、削填引種、固壩填石、引流衝(chong) 汙等多種修複形式,打造“懲防治”一體(ti) 化保護格局,構築嚴(yan) 密的生態環境司法保護體(ti) 係。
目前,福建法院設立5個(ge) 集中管轄法院、77個(ge) 專(zhuan) 業(ye) 法庭,各級法院在河長辦、林業(ye) 站、景區管理處、濕地保護區等設立法官工作室200餘(yu) 個(ge) ,實現設區市生態環境審判庭全覆蓋。
一磚一瓦,皆是鄉(xiang) 愁
沒有曆史的城市,就像是一座沒有靈魂的荒城。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曆史,保存城市的文脈。
為(wei) 守護傳(chuan) 統文化的“根”與(yu) “魂”,福建法院邁開了對曆史文化遺產(chan) 立體(ti) 、多元、協同保護的堅定步伐。
2019年,福建高院出台關(guan) 於(yu) 加強文化遺產(chan) 司法保護的十項措施,提出探索建立文化遺產(chan) 巡回法庭。同年11月,福州市台江區人民法院設立“福州古厝與(yu)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巡回法庭”,並先後在上下杭永德會(hui) 館、三坊七巷安民巷、梁厝特色曆史文化街區等古厝中設立辦案點,形成古厝糾紛化解的“半小時工作圈”,打造文化遺產(chan) 司法保護的新樣本。
不費一釘一鉚,卻能穿越風雨、屹立百年不倒,這就是木拱廊橋技藝具有的獨特魅力。2008年6月7日,“木拱橋傳(chuan) 統營造技藝”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閩東(dong) 大地木拱廊橋遺存多,曆史久遠。保護好這一我國古代橋梁建築的“活化石”,刻不容緩。寧德市兩(liang) 級法院堅持全域保護理念,聯合閩浙兩(liang) 省七縣共建廊橋文化遺產(chan) 協同發展司法保護協作機製,助力廊橋“非遺”建築技藝和文化的傳(chuan) 承。
在壽寧,走近一座座古廊橋,可見醒目位置張貼著二維碼,用手機掃一掃便能知悉該橋的文化曆史和司法守護人。壽寧縣人民法院創新建立“橋員製”,由法官“一對一”掛點保護19座廊橋,開展涉廊橋糾紛源頭預防、訴外化解,凝聚廊橋保護的多方合力。
遠在300公裏外的永泰縣,隨著“永泰莊寨建築群”成功列入“古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散落在山間的152座古莊寨,便進入了永泰縣人民法院生態司法保護的視野。
一磚一瓦,皆是鄉(xiang) 愁。永泰法院推動關(guan) 口前移,率先在白雲(yun) 鄉(xiang) 竹頭寨設立“古莊寨保護法官工作室”,零距離開展法律谘詢、矛盾調解、普法宣傳(chuan) 等,構築起古莊寨法治保護的堅實屏障。
一點一滴,向前“碳”索
進入新發展階段,“碳達峰”“碳中和”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麵對時代之考,一係列與(yu) “碳”有關(guan) 的改革探索在八閩開花結果。
“砍樹須辦理許可證,但我心存僥(jiao) 幸。如果給我一次機會(hui) ,我願意承擔相應生態修複和‘碳匯’補償(chang) 。”4月14日,被控犯濫伐林木罪的陳某華站在法庭上懺悔道。
龍岩市新羅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wei) ,被告人陳某華認罪認罰,自願繳納生態修複履約金和森林“碳匯”補償(chang) 金共計2.2萬(wan) 餘(yu) 元,可從(cong) 寬處理。法院以濫伐林木罪判處其相應的刑罰,並處罰金。此係福建法院審理首例森林碳匯補償(chang) 刑事案件。
通過“碳票”“碳匯”等改革創新形式探索生態修複方式,激活豐(feng) 富的林業(ye) 資源……福建法院不僅(jin) 為(wei) 大自然添綠意,更為(wei) 生態司法改革添動能。
致力“碳”索,漳州領先。2021年10月,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市發改委、閩南師範大學等六家單位,設立全國首個(ge) 藍碳司法保護與(yu) 生態治理研究中心。
“我們(men) 緊扣新發展階段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構建源頭預防、過程監管、損害賠償(chang) 、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ti) 係,以藍碳司法協同治理為(wei) 切入點,建立科學合理的工作協同機製,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執法聯動、司法銜接,促進減汙降碳協同增效。”漳州中院院長吳元祥表示。
在漳州中院指導下,龍海、漳浦、雲(yun) 霄、詔安、東(dong) 山五個(ge) 沿海基層法院先後設立藍碳司法保護示範點,試行藍碳司法保護案件類型與(yu) 統計標準,推動涉碳案件集中審理,促進減汙降碳協同增效。
為(wei) 助力藍碳科學研究與(yu) 成果轉化,漳州中院還推動技術調查官深度參與(yu) ,拓展“增殖放流”“海砂回填”等藍碳生態司法修複方式,創新“淨灘護海令”“水質淨化令”等保護令狀,實現生態修複從(cong) 組織實施、考核評估到驗收監管的閉環管理。
全國人大代表陸鑾眉認為(wei) ,福建法院一係列舉(ju) 措將有助於(yu) 破解陸地碳匯(綠碳)和海洋碳匯(藍碳)司法保護與(yu) 生態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為(wei) 推動低碳節能發展、提升碳匯能力提供智力支持和決(jue) 策支撐。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wei) 福建的優(you) 勢和驕傲。”福建法院正落筆揮毫,接續奮鬥,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書(shu) 寫(xie) 著濃墨重彩的法治篇章。(何曉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