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從“清華博士考協警”烏龍事件可以看出什麽
【新聞隨筆】
作者:王子墨
近日網友爆料,有清華博士生報考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協警崗位,而招考單位當時說她沒考上,“因為(wei) 她還沒畢業(ye) ”。隨後就開始了一波波反轉:清華大學回應,學籍庫查無此人;長沙當地回應,當事人本科畢業(ye) 於(yu) 山東(dong) 一所二本學院,“經常臆想在清華大學讀博士”,包括本次協警報考,也是用“清華博士”的名義(yi) 填報。
看來整件事就是個(ge) 烏(wu) 龍,一個(ge) 由報考人員不誠實引發的輿論過山車。隨著各方澄清到位,事件似乎告一段落,各方都可以“鬆一口氣”,那些原有的秩序並沒有被打破:名校博士並沒有去考協警更沒有落榜,那些學曆預設、職業(ye) 預設還依然存在。
不過,這些預設恐怕也是搖搖晃晃了,誰敢保證下次不會(hui) 真的出現類似情況呢?一些新聞或許可做注腳,這段時間廣東(dong) 省河源市和平縣、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浙江省麗(li) 水市遂昌縣紛紛引進了一大批名校畢業(ye) 生,北大博士、海歸碩士也去當了城管……這些都引發了輿論的密集關(guan) 注。
這些地方的具體(ti) 情形或許有差異,戲劇性比“清華博士考協警”也稍微弱些,但不可否認輿論關(guan) 注的邏輯都是類似的:名校畢業(ye) 生,選擇了意料之外的職業(ye) 。
無論以什麽(me) 樣的角度來合理化解釋這種現象——是人各有誌、特殊熱愛,還是地方引才有誠意——有一點是沒法否認的:這些事件一定會(hui) 成為(wei) 熱點,因為(wei) 它們(men) 符合熱點事件傳(chuan) 播的基本屬性——反常、新奇。
這種閱讀心理,是沒法抹去的。這種就業(ye) 觀念,可以說是“傳(chuan) 統”,如果尖銳些還可以說是“過時”,但這就是“現實”。沒法想象如果去采訪一個(ge) 即將高考的學生,問他的夢想是什麽(me) ,他的回答會(hui) 是新聞中講述的“現實”嗎?
人們(men) 對於(yu) 名校畢業(ye) 的未來、職業(ye) 理想的憧憬其實很固化,即實現一種穩定的預期,這也是人們(men) 努力的動力和意義(yi) 所在。人們(men) 持之以恒的努力,就是為(wei) 了一個(ge) 遠大而開闊的目標。如果這種“天道酬勤”的因果路徑總是被打破,那也不難想象會(hui) 雕刻出怎樣的人生觀。
所以,即便“清華博士考協警”是個(ge) 烏(wu) 龍,其引發的連鎖反應依然值得琢磨。本是相關(guan) 單位自己審核的事務,卻動用了不少的公共資源。人們(men) 在這種事上很糾結也很敏感,對一個(ge) 不能相信、不願相信又害怕相信的事,反反複複地確證,把一個(ge) 幾乎沒有新聞價(jia) 值的招考,變成了新聞的頭條熱點。
關(guan) 注這條新聞的,相信絕不隻是名校的高學曆畢業(ye) 生。普通人關(guan) 注“頭部”人才的前途,也就是關(guan) 注自己的前途;名校畢業(ye) 生的去向,也會(hui) 影響到自己的去向。當頂著名校光環的畢業(ye) 生,如“下凡”一般地到來,那自己又該去哪呢?
最後的反轉也很有意思,當事人是一位二本院校畢業(ye) 生。那麽(me) 二本院校畢業(ye) 生考協警,就能完全心安理得地接受?別忘了,這是個(ge) 學曆要求低且無編製的崗位。相信每一位二本院校的畢業(ye) 生,都會(hui) 從(cong) 新聞裏讀出自己的想法。
仍然要說一句,每一位畢業(ye) 生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腳踏實地地選擇職業(ye) 道路當然是可以的。隻不過,社會(hui) 對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從(cong) 來都有一些格外的期待,比如仰望星空、弄潮逐浪等等。從(cong) 這場烏(wu) 龍來看,這種期待依然還是存在的,社會(hui) 還是應當努力去創造這樣的空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