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立足“我們” 謀求“共贏”

發布時間:2022-05-27 09:4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劉新成、李建軍(jun) (單位分別係全國政協、首都師範大學國別區域研究院)

  近日來,隨著“區域國別學”作為(wei) 一級學科被國家列入學位授予目錄(征求意見稿),國內(nei) 學界有關(guan) 區域國別學的議論陡然熱烈起來。作為(wei) 在該領域已有十餘(yu) 年探索經曆的專(zhuan) 門機構之一,我們(men) 借此機會(hui) 談一點思考和體(ti) 會(hui) ,希望得到各方麵專(zhuan) 家的指正。

  在時下的討論中,關(guan) 於(yu) 我國區域國別學的性質與(yu) 定位,有人溯及《詩經》時代以來的“國別研究”傳(chuan) 統,有人將其作為(wei) 已有“涉外”學科的自然整合與(yu) 延伸,更多人則將其視為(wei) 外國特別是美國類似研究機構的簡單效法與(yu) 移植。這些看法都各有一些根據,但似乎與(yu) 本學科的“發生史”不相吻合。

  事實上,我國的區域國別研究是一個(ge) 全新事物,這個(ge) “新”,既相對於(yu) 時間軸上的曆史,也相對於(yu) 空間軸上的世界。該研究近年來在學界成為(wei) 熱點,蔚然成“學”,完全基於(yu) 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形勢,基於(yu) 我國國情,深植於(yu) 我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適應國際角色轉換的現實需要。細說起來,這種需要表現在以下三個(ge) 方麵。

  首先,我國國勢由弱轉強,產(chan) 生對外部世界更新認識的需要。這種知識更新兼有質和量兩(liang) 個(ge) 方麵。“質”主要就有關(guan) 發達國家的知識而言。曾幾何時,在這些國家麵前,我們(men) 不是“被侮辱與(yu) 被損害”的對象,就是發展水平上的追隨者,這極大影響了我們(men) 認識和理解這些國家和民族的視角與(yu) 心態。今天我們(men) 說要更新認識,就是指不再以應對、“學步”的姿態,而是以平視的目光客觀全麵地認知和理解這些國家和民族。“量”是針對有關(guan) 欠發達國家的知識而言。鴉片戰爭(zheng) 之後,中國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狀況決(jue) 定了在一個(ge) 多世紀的時間裏,我國根本無暇關(guan) 注欠發達世界,而這一個(ge) 多世紀,正是新生民族國家如雨後春筍般生長的時代。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曾努力發展同第三世界友好國家的關(guan) 係,增進對這些國家的了解,但實事求是地講,限於(yu) 國力,我們(men) 心有餘(yu) 而力不足,對大多數欠發達國家的社會(hui) 與(yu) 文化缺少基本認知。如今,時代早已不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我們(men) 必須在質和量兩(liang) 個(ge) 方麵更新區域與(yu) 國別知識,以全新的知識係統參與(yu) 指導我國的外交、貿易與(yu) 人文交流。

  其次,伴隨中國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產(chan) 生了讓世界了解中國的迫切需要。16世紀以後,世界從(cong) 分散走向整體(ti) ,但這是一個(ge) 資本主義(yi) 主宰的世界體(ti) 係,中國雖是這個(ge) 體(ti) 係中的一個(ge) 大國,但因為(wei) 貧弱,並未受到國際社會(hui) 的重視,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對中國幾乎一無所知。近年來,伴隨中國持續發展壯大,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展開,中國企業(ye) 經營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後,補習(xi) “中國課”幾乎成為(wei) 一個(ge) 全球現象。與(yu) 此同時,中國文化走出去也成為(wei) 一個(ge) 迫切的現實任務。但是,要讓世界了解中國,前提是深入了解不同地區、不同國別的本土文化,其中包括語言、習(xi) 俗、宗教信仰、民族區隔、物質生活水平、社會(hui) 階層級差等,不了解這些,就不了解當地人的文化接受心理,我國文化即使走了出去,也無法真正走進當地人的內(nei) 心。反之,隻有在了解當地人的所思所想,找到中國文化與(yu) 當地文化對話的“切入點”後,中國文化才能真正“融進去”,實現文化差異下的“求同存異”。區域國別學的設立,就是要為(wei) 培養(yang) 覆蓋全球的“異質文化”知曉人才奠定學科基礎。

  最後,出於(yu) 推動人類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產(chan) 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需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是21世紀麵對世界日益嚴(yan) 重甚至空前的環境危機和國際治理危機,中國提出的解決(jue) 方案,不僅(jin) 寫(xie) 進了中國憲法,也多次寫(xie) 入聯合國相關(guan) 決(jue) 議。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是紮根中國文化土壤的原創性理念,是典型的“中國方案”,做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的解讀者和推動者,是國人義(yi) 不容辭的責任,而這需要具備雙重的硬實力。其一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價(jia) 值體(ti) 係及實踐意義(yi) ,有深入理解、把握和創造性發揮的能力;其二是傳(chuan) 播能力,這不僅(jin) 指語言溝通能力,還包括把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價(jia) 值與(yu) 當地價(jia) 值有效銜接並融入其價(jia) 值體(ti) 係的能力。在上述能力基礎上推廣“中國方案”,將有機會(hui) 為(wei) 世界發展帶來“新動能”。研究與(yu)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相關(guan) 的問題,培養(yang) 踐行理念的適用人才,乃是區域國別學需要承擔的重要使命。

  在這裏需要特別指出我國的區域國別研究機構與(yu) 美式“地區研究中心”的區別。曆史地看,後者純粹是“美國特殊論”和殖民主義(yi) 的產(chan) 物,其出發點是將研究對象國視為(wei) 威脅程度不同的“假想敵”,“中心”的目的是在深入了解對方的基礎上,收集信息乃至情報,為(wei) 美國政府決(jue) 策提供谘詢。而我國的區域國別研究機構的出發點和建設目標與(yu) 之截然不同。從(cong) 上述分析可知,我們(men) 是從(cong) 一個(ge) 曾被漠視的角落而非殖民宗主國的位置出發的,我們(men) 不存在任何意義(yi) 上的“自我中心”和征服欲,也不會(hui) 產(chan) 生“假想敵”的虛擬映像。我們(men) 的宗旨是相互了解,文明互鑒,合力打造“共同體(ti) ”。套用人類學語言,美式“中心”立足於(yu) “我和他”,中式機構立足於(yu) “我們(men) ”。美式“中心”致力於(yu) 文化對立認知上的“操控”,而中式機構謀求超越文化對立的“共贏”。“我們(men) ”的“共贏”願景要求中式機構在研究上,不能滿足於(yu) 現階段“概覽”式的淺嚐輒止,不能滿足於(yu) 能夠合理解讀過去發生的事情,還要前瞻性地預判外國怎麽(me) 看中國,努力在挖掘“最大公約數”上“深耕細作”。

  根據區域國別學的上述定位,可以發現,該學科建設與(yu) 一般傳(chuan) 統學科有一個(ge) 不容忽略的差別,那就是至少在現階段,該學科應以培養(yang) 人才為(wei) 中心,整個(ge) 學科建設要圍繞這個(ge) 中心來運作。人才培養(yang) 的規模、規格、模式、核心素養(yang) 、知識結構、實踐體(ti) 係、考核標準、師資建設等,都是需要納入學科建設方案的重要因素。如果這些基本“學製”不趕快建立起來,不能盡快批量培養(yang) 出適用的亟須人才,那就背離了學科建立的初衷,勢必導致學科在起步階段即發生“塌陷”。學科建設涉及許多內(nei) 容,以學科建設助推人才培養(yang) 是當下大多數學科的基本建設路線。但就區域國別學來說,我們(men) 認為(wei) ,至少目前,宜采取以人才培養(yang) 反推學科建設的策略。

  在這種策略下,我們(men) 極度重視區域國別學的人才培養(yang) 質量。這一學科人才除了要接受語言、多學科知識的綜合學習(xi) ,有紮根對象國深入調查的經曆,還需具備特殊情懷,要有“十年磨一劍”的定力,不追名逐利,能夠在廣闊的學術視野下,深刻認同“中國方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客觀解讀“異質文化”,願意將對立足點“我們(men) ”的理解化為(wei) 自覺的行動,在中國與(yu) 外部世界的互動之間“架橋鋪路”。學科建設反推策略和人才培養(yang) 高標準要求高校等學科建設單位積極打破常規思維,創新協同各類資源,讓該學科建設在取得人才培養(yang) 實效的基礎上“立得住腳”,並不斷往前發展。

  總之,中國的區域國別學是百年變局下的全新事物,是受國家現實需求驅動的特殊學科。它的出發點和使命與(yu) “美式”中心為(wei) 代表的區域研究迥然相異。基於(yu) 這樣的認識,我們(men) 認為(wei) ,在當下我國區域國別學基礎比較薄弱、研究目標又比較高遠的情況下,跳出一般傳(chuan) 統學科建設的“藩籬”,以高質量的人才培養(yang) 反推學科建設應該是一條推動該學科從(cong) 自發探索走向規劃發展的可行路徑。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