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澱的公園
作者:彭程(光明日報高級編輯)
北京海澱區擁有著名的“三山五園”,近些年又實施了“一道十三園”生態建設工程。海澱的公園群,此時樹木蓊鬱,草長鶯飛,大自然恣肆無羈地展露著自身的美。這背後,有不斷增長的經濟和財富作為(wei) 推力,但更應該歸結於(yu) 近年來人們(men) 環境生態意識的增強,對生活和幸福的理解更趨完整全麵。
一
住在北京海澱區的一大好處,是可以充分享受山水林園之勝。
這一點淵源有自。海澱區所在的京城西邊和西北一帶,位於(yu) 西山山脈和永定河衝(chong) 積扇的接合部,擅山水之勝,林木茂盛,泉水豐(feng) 沛,河渠縱橫,海澱地名的由來,就是因為(wei) 擁有眾(zhong) 多的“淺湖水澱”。早在遼金時期,就開始建造皇家園林,到清代達到鼎盛,頤和園、圓明園等眾(zhong) 多行宮別苑,被山林水澤環抱著,逶迤綿亙(gen) ,長達二十多裏,蔚為(wei) 大觀。
這樣一種鄰近鄉(xiang) 野的區位特點,不用說在年代久遠的古代,即使是在城市體(ti) 量尚未急速擴張的幾十年前,也能突出地感受到。作為(wei) 今天京城交通主幹道的西三環路外側(ce) ,當時還是農(nong) 田、林地、河道與(yu) 湖塘的混合地帶,村莊寥落,人煙稀少。20世紀80年代初,已經來北京讀了一年書(shu) 的我,去中國人民大學看望一位剛剛考來的同鄉(xiang) ,在他的宿舍坐了一會(hui) 兒(er) 後,兩(liang) 人一同步行走到學校西門外。這一個(ge) 如今商廈林立、高架橋穿越的繁華區域,當時還是一片空曠的菜地,剛下過一場大雨,滿地爛泥,無處下腳,到處都是蠕動的螞蟥。
其後數十年間,隨著經濟高速發展,這一片區域的麵貌也發生了極大變化,與(yu) 當年相比可謂有霄壤之別。但大自然的格局並沒有根本的改變,隨著近年來人們(men) 環境生態意識的增強,對生活品質的看重,這一帶的山水地利之便就得到了充分利用,新建、擴建了很多公園,讓生活在廣闊空間裏的人們(men) ,有了更多休憩遊覽的去處。
我住在西三環紫竹橋外麵不遠,周邊走路即可到達的公園就有兩(liang) 個(ge) ,多年來留下了不少履跡。
第一個(ge) 是紫竹院公園。出了家門向東(dong) 走,經過天橋穿過三環路,前行不遠就到了公園西南門,全程不到二十分鍾。它在海澱區的地麵上,卻是一座年代悠久的著名市立公園,設施完善,維護精良。公園中有十分廣闊的湖麵,水光瀲灩,碧波蕩漾,環湖台丘迤邐接續,到處林木蔭翳,曲徑通幽,亭台掩映。公園的特色是竹林遍布,據說種植了一百多種竹子,總數多達上百萬(wan) 棵。這些我無須過多介紹,各種資料詩文已經極為(wei) 豐(feng) 富。我最喜歡的去處,是公園的東(dong) 北區域,這一帶竹林最為(wei) 茂盛,遮天蓋地,即使在陽光明亮熾熱的日子,走在下麵也會(hui) 覺得涼意襲人。行經此處,每每仿佛走入了《紅樓夢》中瀟湘館“鳳尾森森、龍吟細細”那般的意境。
這是我來到北京後走進的第一個(ge) 公園。大學裏的第一次班集體(ti) 活動,就是來這裏遊覽。一幫正對新生活充滿熱望的少男少女,無不迷醉於(yu) 它的動人景致,歡欣雀躍。四十年後的今天,我並未因為(wei) 十分熟悉而疏遠它,盡管對不少別的曾經的興(xing) 趣都已經感到淡然了。這固然可以歸結於(yu) 風景之美,但或許更應該說親(qin) 近山水林泉是人性的需要,是造物主在人的情感心理中設置的指令。
很長時間裏,紫竹院公園是周邊居民們(men) 唯一的休閑去處。但隨著園林設施建設步伐的加快,近年來有了更多的選擇。與(yu) 它隔著西三環相望的南長河公園,建成於(yu) 七八年前,成為(wei) 另一處我留下眾(zhong) 多腳印的地方。
這個(ge) 地方在住處正北,穿越一條東(dong) 西方向的紫竹院路,再走過居民小區之間的道路,就到了公園。它的名字來自一條流經此地的南長河。河水自西邊的昆玉河向東(dong) 蜿蜒流淌,一直到西三環,長度一千米有餘(yu) 。
這條水麵寬約五十米的河流,曾經是皇家禦河。河兩(liang) 邊各有一排高大茁壯的柳樹,印證著明清以來“天壇看鬆,長河看柳”的說法。沿南北兩(liang) 岸,依水修建了一個(ge) 狹長形的帶狀公園。景觀分成幾個(ge) 層次,緊挨著河堤的行道樹下,是一條塑膠步行綠道,再向裏麵,是樹木錯雜的綠化帶,多條小徑蜿蜒交織,間或有一些休憩和健身設施,多是用山石、原木、樹皮等自然原材料建造,有一種樸拙的風格。附近幾個(ge) 小區的高樓,掩映在後麵更遠處的綠樹之中。
人煙稠密的居住區旁有這樣一個(ge) 水清木華的地方,實屬難得。慢跑的中年人,相聚弈棋的老人,帶著孩子的年輕父母,身穿校服的附近中小學的學生……或行或止,公園裏總是有不少的人。那些點綴在公園各處的景點,名字都很有詩意,像水林間、知雨軒、柳岸春蔭、曲苑聽香等。走過北岸邊的“春堤信步”,每次都能看到一群不再年輕的女子,身著民族服裝跳舞,而隔著河,南岸斜對過的“別院笙歌”處,也總有一群歲數相仿的人,正在吹拉彈唱。他們(men) 都將晚年歲月交付給了自己的愛好。這裏沒有公園通常都會(hui) 有的圍牆柵欄,風景和街衢完全融為(wei) 一體(ti) ,因此那種城市山林之感,能夠體(ti) 驗得更為(wei) 強烈。
我喜歡邁下台階,走到河邊磚砌的甬道上,這裏人更少一些。甬道外側(ce) 是斜坡,密密麻麻地綴滿了地錦和藜草,內(nei) 側(ce) 是青白色的石欄,下麵就是清澈碧綠的河水。往來於(yu) 頤和園和紫竹院之間的遊船駛過時,會(hui) 激起一波波的浪湧。時常有幾隻綠頭鴨悠然遊弋,有幾次還看到過一對鴛鴦,該是從(cong) 紫竹院公園裏遊出來的?總有一些人坐在小凳子上垂釣,但我幾乎沒看到過有什麽(me) 收獲。看他們(men) 神閑氣定的樣子,或許,這不過是一種享受安寧的方式?
這兩(liang) 個(ge) 公園之外,城區範圍內(nei) ,我常去的還有海澱公園。
這個(ge) 地方要遠一些,我每次都開車過去。沿著昆玉河一直向北,到北四環後向東(dong) 沿著輔路前行不遠,左轉穿過橋下,不久就看到了公園的西門。
海澱公園建在暢春園和西花園這兩(liang) 座清代皇家園林的舊址上,相比紫竹院公園,形態更為(wei) 自然雅淡、開闊疏朗。進入正門不遠,是一個(ge) 甚為(wei) 開闊的草坪,據說在京城公園中麵積最大,可以容納上萬(wan) 人,寬敞的空間給許多活動提供了便利。一頂頂露營帳篷散落在各處,像是草地上長出的蘑菇。踢足球的,打羽毛球的,擲飛盤的,各得其所。天空有各種造型的風箏,高高低低地飄飛。時常有風箏掛在高大的白楊樹樹梢上,仰頭望去,會(hui) 看到樹杈間有不少鳥巢。公園西邊部分則以水景取勝。發源於(yu) 玉泉山的萬(wan) 泉河水被引入園區,水流清碧,匯聚成一個(ge) 長方形湖泊,湖畔垂柳飄拂,水邊蒲葦搖曳,水中荷花綻放,一派濃鬱的江南風光。
城中的這幾處公園,展現了日常生活中安閑恬適的一麵,是世俗煙火中的一縷清涼。雖然牆外或旁側(ce) 就是疾馳的車輛,過路的人們(men) 行色匆匆,神情中顯露出生存的壓力和倦怠,但這裏提供了一次短暫的休憩調整,讓身心獲得片刻的喘息和放鬆,然後重新投入緊張的競逐。
位於(yu) 城市和郊野的交界處,置身海澱公園,尤其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召喚。站在高處向西邊望去,目光從(cong) 一大片蒙絡綿延的樹冠上掠過,便望見了頤和園裏的萬(wan) 壽山和倚身其間的佛香閣,矗立在碧藍的天穹下,背景是遠處層層疊疊的西山峰巒。
二
於(yu) 是有一天,我的腳步向更遠處走去,一直走到了萬(wan) 壽山佛香閣的背後。
車子依然是沿昆玉河邊一直開到北四環上,不過方向改為(wei) 向西,行駛一段距離後又拐入北塢村路。這條路邊自南向北幾座相連的公園,輪流著成為(wei) 我的出行目的地。
如果說前麵談到的幾個(ge) 公園,是紅塵喧囂的都市生活中的一種補償(chang) ,某種程度上是大自然的摹本,那麽(me) 這幾個(ge) 位於(yu) 郊野的公園就是大自然本身。它們(men) 呈現出的,是真切完整的山野之美。
因為(wei) 臨(lin) 近頤和園西門停車場,旁邊的中塢公園我去的次數最多。它的前身是一個(ge) 名為(wei) 中塢的村子及所屬的田地。塢,是舟船停泊之處。過去這一帶泉眼密布,泉水湧流,與(yu) 自玉泉山淌下的溪水匯聚,形成了一大片湖泊。與(yu) 中塢公園緊鄰,南邊的船營公園,在明清時代就是造船的地方。其後漫長歲月中,隨著水源逐漸減少,湖麵也縮減蛻變為(wei) 濕地。前些年,地方政府啟動了郊野公園群建造工程,中塢公園即是其中之一。隔著一條馬路,北麵的北塢公園也是如此。它們(men) 都是依憑原本的地形地貌加以適當改造,自然天成,鮮見雕琢的痕跡。
這兩(liang) 個(ge) 相鄰的公園,具有十分相近的景觀形態。前者更為(wei) 開闊疏朗,後者略顯錯落迂回。中塢公園東(dong) 邊的小山丘,有著北方公園裏罕見的梯田,初夏油菜花綻放出耀眼的金黃,在陽光下仿佛鋪展開來的一地雲(yun) 錦。站在山頂最高處的亭閣上俯瞰,不僅(jin) 整個(ge) 園區盡收眼底,遠處西山綿延的山脈也都曆曆在目。北塢公園的標誌性景觀則是湖光山影。進入公園不久,一個(ge) 頗為(wei) 寬闊的湖泊就映入眼簾。站在東(dong) 岸望去,明鏡般的水麵被蘆葦和樹木環繞,視野的正前方,在一片蔥蘢茂密的林帶後麵,浮現出玉泉山圓潤柔和的山形和玉峰塔挺拔秀麗(li) 的身姿。它們(men) 都在湖麵投下了深黛色的倒影,暈染出無邊的沉靜。
從(cong) 北塢公園北門出去,走過一道跨在小河上的拱形石橋,就進入兩(liang) 山公園的領地了。
兩(liang) 山公園的得名,源自它夾在西邊的玉泉山和東(dong) 邊的萬(wan) 壽山之間。擁有兩(liang) 山之間的廣闊區域,它比前兩(liang) 個(ge) 公園麵積更大,占地近兩(liang) 千畝(mu) 。離山最近,因而它的借景效果也最好,從(cong) 公園裏任何角度望去,玉泉山和玉峰塔都仿佛近在咫尺,由天空、林木、山體(ti) 這幾種要素產(chan) 生的任意一種組合,都是一幅絕美的畫圖。
因為(wei) 開放得更晚,兩(liang) 山公園原初的鄉(xiang) 野形態保存得更為(wei) 完整和豐(feng) 富。園內(nei) 的道路繁複迂曲,伸延於(yu) 田畝(mu) 、樹林和湖塘之間,在數不清的轉角處被樹木遮斷了視線。我是走過很多次之後,才大致弄清楚了幾條主要路徑。廣闊園區內(nei) ,間隔置放著一些景點標誌,“綠野風至”“葦岸桑林”“林疏峰遙”“禦道斜陽”等名稱,分別對應和提示著周邊的相關(guan) 景致。與(yu) 前麵的公園一樣,這些人工的建造都很簡單樸素,毫不張揚,和諧地嵌入了自然環境中,仿佛一個(ge) 低調謙遜的人,知道如何守著自己的本分。
說到水係的豐(feng) 富,此地又要遠勝過前麵兩(liang) 個(ge) 公園。走在園區,前後左右時常會(hui) 有水體(ti) 相伴。有多個(ge) 湖泊,以一種天然野逸的姿態,分布在不同的區域,又通過溝渠相互連接。溪邊湖畔,蘆葦茂盛,禽鳥起落。由玉泉山泉水匯流而成的北長河,自公園北邊穿過,一直流入頤和園中的昆明湖。公園的最東(dong) 邊,就是頤和園高大厚重的圍牆。從(cong) 不遠處公園西門走進去,就看到了那一條自西北向東(dong) 南逶迤的西堤,躺臥在昆明湖的萬(wan) 頃碧波之上。
這幾個(ge) 公園裏,都種植了大片的水稻。這一帶水源豐(feng) 富,水質優(you) 良,土地肥沃,適合水稻生長,曆史上是皇家禦用稻田,收獲專(zhuan) 供皇室享用。據說所種植的水稻品種,是由一向重視稼穡的康熙皇帝南巡時帶回,又加以親(qin) 手培育,命名為(wei) “京西稻”。所產(chan) 稻米顆粒圓潤晶瑩,蒸出的米飯細嫩爽滑,民間有“一家煮飯半街香”的說法,乾隆皇帝也寫(xie) 下過這樣的詩句:“綠楊十裏蟬聲沸,颯爽風中饘粥香。”
迄今我尚無口福品嚐稻米,但卻完整見識了這一稻種生長的全過程。初夏時分新插下的禾苗鮮嫩纖細,到了仲夏,彌望中茁壯恣肆的稻秧綠意深濃,仿佛具有重量;深秋稻穗成熟時,空氣中彌漫著沁人心脾的清香;然後是冬天,收割後剩下的一簇簇稻茬長久地守護著裸露的地麵。在中塢公園和北塢公園的稻田中,一組以宮廷《耕織圖》為(wei) 素材製作的鐵鏽雕塑,矗立在田埂地壟之間,展現了水稻生產(chan) 和收獲的各個(ge) 環節,讓遊客能夠近距離地感知和想象一番已經日漸遙遠生疏的農(nong) 耕文化。
一年多的時間,我充分欣賞了這裏的四季風光。
我的目光將這些畫麵悉數收藏:春天花開遍野,夏天濃蔭匝地,秋天黃葉灼灼,冬天白雪皚皚。再縮小一下範圍,僅(jin) 以植物的花期為(wei) 例,我記下了它們(men) 的各種消息:立春後不久,蠟梅和迎春花最先宣告季節的到來,三月連翹和榆葉梅綴滿枝頭,四月櫻花和桃花籠罩樹冠,五月鳶尾和月季成為(wei) 最鮮亮的顏色,而進入六月後,湖塘水麵上碧綠的荷葉向遠處伸延,各色荷花開放在漫長的時日中……花朵是大自然表情中最精微靈動的部分。
這幾座郊野公園所在的地方,正是“三山五園”的核心區域。
所謂“三山五園”,指的是香山、萬(wan) 壽山、玉泉山和頤和園、靜宜園、靜明園、暢春園、圓明園,是清代皇家園林中最精華的部分。近年來,依托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在頤和園外圍,北京市和海澱區建造了被稱為(wei) “園外園”的一係列公園,總計十三個(ge) 之多,成為(wei) 一個(ge) 郊野公園群,上述這幾個(ge) 公園就包括在裏麵。
這些公園,又被一條長達近四十公裏的綠道連接貫通,供人們(men) 走路、慢跑或騎行。我走過其中的幾段,想象不出有比它更好的步道了。朱砂紅顏色的瀝青路兩(liang) 旁,長滿了許多品種的樹木植物,葳蕤繁茂。綠色也是分層級的,喬(qiao) 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在屬於(yu) 自己的空間裏生長得蓬勃恣肆。頭頂上方高處樹冠濃密,手平伸出去會(hui) 觸到交錯的枝柯藤蔓,野草雜花仿佛一張沒有盡頭的毯子,遮住了步道外緣的地麵,沒有露出一點縫隙。行走於(yu) 綠道間,對這一帶“山水林田湖草”的完整自然格局便有了充分感知。
這一個(ge) 被統稱為(wei) “一道十三園”的生態建設工程,堪稱大手筆,是“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理念的生動踐行。氣魄宏大的背後,有不斷增長的經濟和財富作為(wei) 推力,但更應該歸結於(yu) 近年來人們(men) 環境生態意識的增強,對生活和幸福的理解更趨完整全麵。是觀念引導了行動。居住在這裏的人們(men) 有福了。
穿行在這些公園裏,我心中多次湧出一個(ge) 想法,想寫(xie) 一點東(dong) 西,借以稍稍存留住它們(men) 的美好。這也許是出自一個(ge) 文字崇拜者難以根除的、多少有點可笑的癖好,不足為(wei) 外人道。但等到想動筆了,又覺得很困難。它們(men) 體(ti) 量巨大、形態豐(feng) 富、蘊涵豐(feng) 厚,該如何落筆呢?自哪裏開頭,在何處結尾,怎樣設置鋪墊和轉折,段落之間如何呼應和過渡?它的題旨應該包括哪些,又是怎樣分布和落實在眾(zhong) 多的局部中?
三
不過這件事並不著急。眼下更重要的,是好好地體(ti) 驗和享受它們(men) 的給予。
郊野的這幾個(ge) 公園,除了周末和節日,遊客寥寥,安寧寂靜,置身其間,四顧寬曠,感覺十分奢侈,不由得生出一種類似無功受祿般的情緒,感激中混合了慚愧。
起坐之際,行止之間,內(nei) 心仿佛被徹底放空了。
雖然幾公裏之外就是都市的熱鬧喧囂,但在這裏,它們(men) 被遺忘至少是被忽略了。一些欲望和逐求,變得遙遠和陌生。我比較過心中的感受,如果說在城內(nei) 公園裏的徜徉,就像一趟長路中途的歇腳,還惦記著繼續前行,目標始終是閃現在腦海中的,那麽(me) 在這裏,催迫感稀薄到似有似無。不是推遲去做某些事情,而是覺得不需要去做了,與(yu) 之相關(guan) 的牽掛和顧慮都不複存在。目的不在別處,目的就在眼前腳下。
走久了,坐下來歇息一會(hui) 兒(er) ,可以在樹下的一把椅子上,也可以在田埂邊的一塊石頭上。樹影落在肩膀上,風吹在臉上,曬幹了的花蕊從(cong) 腳底下滑過,窸窸窣窣。這時候該有一本書(shu) 讀。是什麽(me) 呢?想來想去,一冊(ce) 陶淵明詩文集最合適。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在這樣的地方,對作者那種無往不適的灑落,委運任化的達觀,一定能夠理解得更為(wei) 深透。
在這些地方,我開始關(guan) 注植物。
在這裏的天空和大地之間,樹木花草才是真實的主人,它們(men) 品類繁盛,千姿百態,構成了一個(ge) 完整自足的世界,你無法漠視,也不忍心忽略。那種心理,類似去人家裏做客,看到熱情的主人精心準備出一桌豐(feng) 盛的佳肴。
想到以往很多年裏,作文遇到寫(xie) 植物時,每每感到詞窮,總是用“一些不知名的樹木花草”之類句子藏拙。如今,拜技術進步所賜,借助下載到手機裏的植物識別軟件,了解它們(men) 變得容易了。在不長的時間裏,我認識了很多樹種,在過去知道的楊柳、鬆柏、銀杏、黃櫨、紫葉李等有數的幾種之外,名單上又新添了這些名字:鵝掌楓、七葉樹、紫葉矮櫻、大葉女貞、水榆花楸……
目光沿著喬(qiao) 木高大的樹幹滑向下麵,是一叢(cong) 叢(cong) 枝葉扶疏的灌木:雞樹條、錦帶花、黃刺玫、平枝栒子、華北珍珠梅……藤本植物忍冬同時開出黃色和白色的花,我因此明白了它何以有著另外一個(ge) 名字——金銀木。
然後就要彎下腰或者蹲下來,為(wei) 了辨認低處的雜花野草。馬蘭(lan) 、玉簪、鳶尾花、鼠尾草、附地菜……密密麻麻地罩住了地麵。如果是在春末夏初,路邊田頭會(hui) 鋪滿一層細密的榆錢,指甲蓋大小,陽光烘幹了水分,風再把它們(men) 搬運到各處。我還發現,春末夏初紫色的花朵尤其多,高低大小深淺濃淡一片,在微風中閃爍搖曳。
廣闊的濕地區域,讓水生植物同樣滋生漫長。蘆葦、香蒲和水蔥的莖稈修長通直,黃菖蒲葉形如劍,花色黃豔,花姿秀美。靠近岸邊的一片接近凝滯的水麵上,平鋪了一層細小的浮萍,被同樣微小的浮遊生物攪動,蕩起微微的漣漪。而稍遠處一圈更大的波紋,應該來自魚類的唼喋。
這樣的辨識,還可以不斷地進行下去,一步步縮小和細分,抵達無數的局部和細節。譬如,此刻我腳下是一叢(cong) 蓬鬆的沿階草,根係深紮在一個(ge) 略略凹陷的土坑裏,它鬆軟的土壤中,該會(hui) 有多少的昆蟲、蟲卵和微生物?
這樣推想下去,一片樹林,一個(ge) 水塘,一方草地,就仿佛是一個(ge) 浩瀚的宇宙了,它們(men) 各自容納了多少奧秘?看上去單調平凡的景物中,卻湧動著大自然的蓬勃生機。寧靜平和的表象之下,藏著合作和爭(zheng) 鬥,蛻變和進化,有著自己的新生和衰亡的宏大敘事。
這些內(nei) 容,這些秘密,誰有資格知道得更多呢?此刻我正走在兩(liang) 山公園裏,樹林中不時飛起一群喜鵲,湖水邊有幾隻野鴨遊弋,它們(men) 是這裏的住戶,會(hui) 了解得更多一些嗎?中塢公園的櫻桃園裏那幾條撒歡亂(luan) 跑的狗,北塢公園湖北岸樹下草叢(cong) 中那一窩慵懶的流浪貓,會(hui) 了解得更多一些嗎?
我知道的是,相比植物,了解這裏的動物顯然要困難得多。它們(men) 來去倏忽,不給我仔細觀看辨別的時間。麻雀像雨點一樣落在灌木叢(cong) 裏,鬆鼠沿著鬆樹樹幹躥上躥下,從(cong) 頭頂上鑽天楊濃密的枝葉深處發出的粗啞叫聲,來自哪一種鳥兒(er) ?一隻土撥鼠忽然從(cong) 一片側(ce) 柏林裏衝(chong) 出來,看到我後驚嚇得直立起來,轉身又逃了回去。
在這種地方待久了,你對於(yu) 那些動物和植物,都會(hui) 生出一種類似親(qin) 情的感覺。一些原本抽象的概念,譬如萬(wan) 物共生、生物多樣性、生命共同體(ti) ,也獲得了生動形象的理解。你認識到,這一切原本就是天經地義(yi) 。天地造物為(wei) 萬(wan) 物安排好了秩序,共同生活,和諧相處,是再為(wei) 自然不過的事情。
思想的誕生和展開,往往依托於(yu) 具體(ti) 的環境。這種時刻,你會(hui) 明白,梭羅何以在荒僻的瓦爾登湖畔,探究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利奧波德何以在威斯康星州的農(nong) 場裏,思考大地倫(lun) 理。在這樣的地方,一道被蒲草遮掩的溪流,一堆被小風歸攏在一起的落葉,一顆鬆果落地的細微聲響,一隻蒼鷺佇(zhu) 立在淺灘上的孤獨身影,都仿佛一條道路,一個(ge) 入口,通向那些深刻宏大的觀念和範疇。
行走在這裏,最常見到的是園林工人。他們(men) 修剪、除草、澆水、治蟲、施肥,按照自然節令做著相關(guan) 的工作。他們(men) 中的大多數都樸實沉默。在大自然中的長期勞作,讓人不知不覺地浸潤了土地的氣息。
對這些公園的建造者和管理者來說,致力於(yu) 生態良好,實現人與(yu) 自然的高度和諧,正是他們(men) 始終念茲(zi) 在茲(zi) 的宗旨。“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打造生命共同體(ti) 格局”“建設萬(wan) 物和諧的美麗(li) 家園”,諸如此類的表述,來自相關(guan) 部門的工作資料,讓我的評價(jia) 獲得了確認,而一句“世間萬(wan) 物就是我們(men) 的兄弟姐妹”,更顯現了認識的深入和誠篤。不能不說,眼前的美好環境,與(yu) 這樣的理念被大力秉持和弘揚密不可分。
不知不覺中,又走到兩(liang) 山公園的西邊了。京密引水渠流經這裏的一段,水質清澈,流速緩慢,隔開了公園與(yu) 外麵。它的後麵,是一條林草雜生的隔離過渡帶,再後麵就是北塢村路,車輛在樹木的縫隙之間飛速掠過,悄無聲息。玉泉山就在馬路的後麵,厚重的山體(ti) 被濃密蔥蘢的樹木簇擁,堆青疊翠,峰頂之上的玉峰塔,望上去格外清晰,玲瓏而靈秀。
南北次第相接的這幾個(ge) 公園,都位於(yu) 北塢村路的東(dong) 邊,盡管已經讓我覺得廣闊無際了,仍然隻是海澱公園群中的一部分。北塢村路的西邊,一直到西山,還有石渠公園、妙雲(yun) 寺公園、功德寺公園,以及“一道十三園”之外的國家植物園等。和此處一樣,它們(men) 都是樹木蓊鬱,草長鶯飛,大自然恣肆無羈地展露著自身的美和力。但因為(wei) 它們(men) 大都離山脈更近,甚至就位於(yu) 山間,因此風景中也應該被賦予了某種山的風格氣質。層巒疊嶂之間,峰與(yu) 穀的跌宕,石與(yu) 泉的交響,霞與(yu) 霧的變奏,會(hui) 形成屬於(yu) 自己的個(ge) 性。
我將目光望向那一片煙雲(yun) 彌漫之地。我想象將來的一天,腳步走進裏麵的感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