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競將紅纈染輕紗——談談紮染蠟染之美

發布時間:2022-05-27 09: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李楠(單位:江蘇工程職業(ye) 技術學院)

  纈,謂以絲(si) 縛繒染之,解絲(si) 成文曰纈也。

   ——唐玄應《一切經音義(yi) 》

  纈,指有花紋的絲(si) 織品,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印染方法。民間的紮染工藝古稱“絞纈”,蠟染工藝古稱“蠟纈”。“絞纈”“蠟纈”與(yu) “夾纈”(即印染)並稱“三纈”。這是濫觴於(yu) 秦漢、盛行於(yu) 唐宋,流行於(yu) 民間的印染工藝。這種工藝不僅(jin) 有日常生活的實用功能,更有藝術審美功能。

  古人對“纈”不陌生,在古典詩詞中,帶“纈”的詩很多。如杜甫句“內(nei) 蕊繁於(yu) 纈,宮莎軟勝綿”,內(nei) 蕊即皇宮庭苑中的花木,纈在當時以花紋繁複著稱,詩人用“繁於(yu) 纈”來形容皇宮中花木的繁茂。

  此外,還有白居易句“成都新夾纈,梁漢碎胭脂”,元稹句“鏡勻嬌麵粉,燈泛高籠纈”等。詩人都把“纈”作為(wei) 一個(ge) 美好的意象。唐代女詩人薛濤有一首直接詠纈的《海棠溪》:“春教風景駐仙霞,水麵魚身總帶花。人世不思靈卉異,競將紅纈染輕紗。”

  蘇東(dong) 坡對“纈”可以說是情有獨鍾。他形容整齊的田壟,用“纈紋”作比喻:“行觀農(nong) 事起,畦壟如纈紋”;形容美麗(li) 的楓紅,用“纈”作比喻:“短日明楓纈,清霜暗菊球”;形容菊蕊之美,用“纈”作比喻:“萸盤照重九,纈蕊兩(liang) 鮮明”;形容心愛的小詩,用“纈”作比喻:“朝來雲(yun) 漢接天流,顧我小詩如點纈。”

  有意思的是,有個(ge) 詞叫“眼纈”,詞典上解釋為(wei) “醉眼”“看花了眼”“眼花”。“纈”是美麗(li) 的絲(si) 織品,“眼纈”即滿眼都是美麗(li) 的絲(si) 織品,目不暇接,於(yu) 是看花了眼。

  “眼纈”在古詩詞中出現的頻率很高,如李賀句“楊花撲帳春雲(yun) 熱,龜甲屏風醉眼纈”;白玉蟾句“憑暖朱欄醉已酥,樓前眼纈望中疎”;蘇東(dong) 坡句“浮空眼纈散雲(yun) 霞,無數心花發桃李”;張憲句“神駒長鳴背凝血,郎君轉麵醉眼纈”;近代錢鍾書(shu) 寫(xie) 給楊絳的詩也有這麽(me) 兩(liang) 句:“纈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可見,纈在詩人的眼裏有多美。

  紮染蠟染之美,為(wei) 什麽(me) 有這麽(me) 大的藝術魅力?

  所謂紮染工藝,就是對織物進行紮、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而後進行染色。染色後把打絞成結的線拆除掉,這時織物上會(hui) 在有色與(yu) 無色的對比中,顯現各式紋樣。

  我國傳(chuan) 統紮染工藝分布廣泛,各民族地區紮染圖案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大理白族紮染,集文化、藝術於(yu) 一體(ti) ,花形圖案以規則的幾何紋樣組成,布局嚴(yan) 謹;巍山彝族紮染,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做工精,花紋美,圖案多變,具有古樸、自然的特點;布依族紮染,千百年來口傳(chuan) 心授,母傳(chuan) 女,師傳(chuan) 徒;湖南鳳凰苗族紮染,捆紮部分由於(yu) 液體(ti) 的浸透形成了顏色的過渡,產(chan) 生了國畫墨暈的效果,充滿拙趣;黎族紮染,使用十多種植物染料,善用深色,紮染製品莊重大方。

  所謂蠟染工藝,就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yu) 布,而後以藍靛浸染,去蠟後,麵料上留下色塊和空白,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斑斕圖案。中國傳(chuan) 統蠟染工藝主要分布在雲(yun) 、貴、湘等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各民族的傳(chuan) 統蠟染技藝既有共性,又有個(ge) 性。無論苗族還是瑤族,抑或是布依族的蠟染,都有藍白兩(liang) 色交融,藍有靛藍、淺藍、深藍,色彩層次富於(yu) 變化,給人以悠遠、樸素、清新、高雅的感覺。當然,各地也都有彩色蠟染,用楊梅汁染紅色、黃梔子碾碎泡水染黃色,天然的紅色和黃色與(yu) 藍靛相混,形成草綠和赭石等色調。

  在色彩運用上:苗族色彩對比鮮明,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瑤族著重紅、黃、黑等間隔使用,色彩繁複絢麗(li) ;布依族以深藍、淺藍、白色為(wei) 基調,清新淡雅,質樸純真。在構圖布局上:苗族通常運用對稱、均衡的構圖手法,將各種題材的紋樣組合在一起,遠看繁花似錦,渾然一體(ti) ,近看排列整齊,構圖嚴(yan) 謹;瑤族紋樣構圖清晰、精巧、樸素,線條粗中有細,或以粗助細、或以細破粗,風格獨特;布依族大多是平麵構圖,畫麵嚴(yan) 謹細致,線條優(you) 美靈動。在題材取舍上,傳(chuan) 統紋樣以大自然、幾何形態為(wei) 主,運用寓意、諧音、象征等手法,表現吉祥文化。

  令人感到驚奇的是,紮染工藝紮結的每種花,即使有成千上萬(wan) ,染出後卻不會(hui) 有相同的圖案。蠟染工藝在浸染中,作為(wei) 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麵呈現特殊的“冰紋”,這種冰紋,毫無規律可言,卻又是自然的。這種現象顯示了紋樣的不可複製性。此外,紮染的邊緣暈色,蠟染的冰裂紋路,像水墨線條染在宣紙上化開一樣,無法精確控製,畫麵出現的自然效果具有不可預測性。人工織造運用天然染料,也是受到人們(men) 的喜愛的原因之一。人們(men) 在生產(chan) 生活中往往使用的是批量化、規模化的工業(ye) 產(chan) 品,審美疲勞,使人厭倦了千篇一律的產(chan) 品,追新逐異、返璞歸真的心理,讓人們(men) 對手工、天然的紮染、蠟染頗感親(qin) 近。

  紮染蠟染具有一種特殊的形式美。紮染經過結紮染色後自然形成的色暈變化如雲(yun) 靄煙霧,蠟染隨著蠟的自然開裂,麵料表麵慢慢呈現出一種特殊的“冰紋”,像蛛絲(si) 遊離,這些圖像朦朧流動,變化無窮。這是一種忽明忽暗的朦朧美,是渾然一體(ti) 的質樸美。對於(yu) 習(xi) 慣欣賞寫(xie) 意藝術的國人來說,這種含蓄雋永的魅力,有一種妙不可言的形式美。了解這種形式美,或許是我們(men) 開啟手工藝藝術之門的密碼,從(cong) 而窺見中國手工藝蘊含著的一種深紮大地、永葆青春的傳(chuan) 統文化力量。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