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致敬!勇攀科學高峰的你們

發布時間:2022-05-31 09:5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2022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

  首批140家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發布

  光明日報北京5月30日電(記者詹媛)30日,我國迎來第六個(ge)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當天上午,以“創新爭(zheng) 先 自立自強”為(wei) 主題,2022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主場活動在京舉(ju) 行。

  為(wei)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麵發展,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hui) 在活動中聯合發布了《關(guan) 於(yu)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麵發展聯合行動的倡議》。《倡議》號召有關(guan) 單位和社會(hui) 各界開展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麵發展聯合行動,關(guan) 心青年科技人才所思所想,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強化組織建設和平台支撐,拓寬國際視野,為(wei)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不竭動力。

  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還聯合發布了2022年度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單。浙江錢學森故居、“兩(liang) 彈一星”紀念館、廣西貴港市黃大年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等140個(ge) 單位首批入選。據了解,這140個(ge) 單位來自30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涵蓋科技館、學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ye) 、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工程紀念館(遺跡)、科技人物紀念館和故居等,電子導圖同期上線。

  由中國科協聯合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委共同組建的中國科學家精神宣講團也正式成立,將開展“進高校、進院所、進企業(ye) ”等活動。

  科技工作者心理谘詢服務熱線也正式開通。熱線聚焦科技工作者職業(ye) 和群體(ti) 特點,重點針對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壓力、職業(ye) 發展、人際關(guan) 係、家庭關(guan) 係、親(qin) 子教育等問題導致的不適進行心理疏導,提供心理熱線谘詢、心理健康自評、心理課堂等心理保障與(yu) 服務,助力科技工作者的陽光心態建設,完善科技工作者服務保障體(ti) 係。

  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毛新平,探月與(yu) 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測總體(ti) 部部長耿言,中國天眼總工薑鵬等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還共同宣讀了《關(guan) 於(yu) 涵養(yang) 優(you) 良學風的倡議》,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知責行責、報國為(wei) 民,求實創新、追求卓越,獎掖後學、鋪路育人,堅守底線、引領先風,以愛國奮鬥的精神風貌書(shu) 寫(xie) 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華章。

  聽聽這些“創新爭(zheng) 先自立自強”的心聲

  ——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為(wei) 建設科技強國建言獻策

  光明日報記者 詹媛

  以小我微光,聚星河萬(wan) 頃。一個(ge) 科技工作者最美的樣子,就是將自己的青春、熱情和智慧融入到國家發展需求中,應時代之需,解國家之急。站在“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曆史交匯點上,廣大科技工作者緊密團結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周圍,以祖國富強、民族複興(xing) 為(wei) 己任,創新爭(zheng) 先,自立自強。5月30日,第六個(ge)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hui) 舉(ju) 辦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座談會(hui) ,多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直抒“創新爭(zheng) 先自立自強”的心聲,為(wei) 科技強國建言獻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趙巍勝:

  依賴進口科學儀(yi) 器就是空中建樓閣

  我特別想提出大力推進科學儀(yi) 器自主可控,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建議。我國出台了科學技術進步法,多次強調科學儀(yi) 器的自主可控,對此我體(ti) 會(hui) 很深。

  2018年,由於(yu) 進口科學儀(yi) 器無法順利采購,我經曆了人生的至暗時刻——實驗室停滯超過半年以上,每天都有進口設備訂單被取消,試驗設備被卡在各國海關(guan) ,供應商漫天要價(jia) 等問題,使我深刻體(ti) 會(hui) 到隻有科學儀(yi) 器自主可控,才能實現真正的科技自立自強。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下,我們(men) 爭(zheng) 分奪秒,終於(yu) 自主研製成功了對我們(men) 最重要的、被卡得最嚴(yan) 重的磁光克爾儀(yi) 器,現在不但我們(men) 在使用這個(ge) 儀(yi) 器,還給其他科研院所供貨,幫他們(men) 解決(jue) 儀(yi) 器問題。

  在第六個(ge)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我有一個(ge) 倡議:把國產(chan) 設備使用率作為(wei) 申請國家項目的一個(ge) 核心申請指標。這是因為(wei) ,今天我們(men) 依賴進口設備其實就是在空中建樓閣,隨時都可能坍塌。我建議,以全社會(hui) 力量推進國產(chan) 科研儀(yi) 器的使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

  創新很難,但中國人一定要有堅強的信心

  創新就是要站在巨人肩膀上,對難題尋找新的解決(jue) 途徑或方案,這是非常艱難艱苦的工作。以我的親(qin) 身經曆為(wei) 例:我最初學地質,畢業(ye) 後想去找礦,學校卻要我做蘇聯專(zhuan) 家副博士研究生,我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服從(cong) 國家分配。可是我的蘇聯導師要回國,我隻能再次參加副博士研究生考試,被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錄取。我那時研究鐵礦、銅礦,可所長說:“你跟我一塊搞核子地質吧。”但我沒有任何基礎,不懂得原子核。從(cong) 本科的基礎課學起,兩(liang) 年以後我回到地質研究所,馬上又被安排去找適合做地下原子彈爆炸的地方。

  我當時心裏真沒底:“這個(ge) 沒幹過呀!”但一位領導說:“中國沒人幹過,你們(men) 年輕人就不知道邊幹邊學,把它完成嗎?”好像有一股熱流衝(chong) 進我的腦袋,一股強勁的動力在推動我。我立即帶著16個(ge) 人出野外,曆盡艱難,成功完成了任務。

  1957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宣布了人類空間時代的到來。我相信這是人類共同的目標,我們(men) 中國也一定會(hui) 實現,我們(men) 要造火箭、導彈、飛船、衛星。但是到月亮幹什麽(me) ,有什麽(me) 問題值得去研究,火星呢?這些沒人搞。

  “那我來搞!”從(cong) 研究各種隕石開始,我慢慢培養(yang) 了一支隊伍,建立了實驗室。在月球探測領域,我們(men) 一共做了35年基礎準備,又通過10年論證,2004年國務院批準了中國探月計劃,我擔任首席科學家。

  創新很難,但是我們(men) 中國人一定要有堅強的信心,哪怕耗費五六十年,我們(men) 也一定要加快速度,創新爭(zheng) 先,去完成這個(ge) 任務。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價(jia) 值觀多元化更要傳(chuan) 承弘揚家國情懷

  在第六個(ge)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我想談一點對科學家精神的認識:家國情懷、使命擔當,是我感受到的中國科學家精神的靈魂。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一批科技工作者、工人、解放軍(jun) ,成就了“兩(liang) 彈一星”事業(ye) ,由此我們(men) 凝練了10個(ge) 字:“鑄國防基石,做民族脊梁”。這個(ge) 脊梁並不是哪一個(ge) 人,也不是哪一些武器,而是一種文化和精神。其中最核心的是以民族振興(xing) 為(wei) 己任的奮鬥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凝聚了大家,成為(wei) 了克服各種困難的精神支柱,成為(wei) 了一種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在價(jia) 值觀多元化的21世紀,這種精神不僅(jin) 需要傳(chuan) 承,更需要弘揚。實際上,正在成為(wei) 科技界主力的中青年一代已經做出創新的成果,踐行了新一代的家國情懷。例如,位於(yu) 青海,海拔近4000米的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台瓦裏關(guan) 基地的氣象團隊,他們(men) 不僅(jin) 為(wei) 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中國貢獻,而且以幾十年的堅持,顯示了科學精神的基準。

  今天我們(men) 的科學技術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離科技強國的目標還有距離。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就要培養(yang) 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使中國的科技水平真正走在世界前列,實現科技強國的曆史性目標,並且為(wei) 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陸宴輝:

  闖勁和動力來自農(nong) 田和棉農(nong)

  我主要從(cong) 事棉花害蟲防控研究。團隊的老一輩科學家不畏艱難,追求真理,從(cong) 20世紀50年代起,連續60多年紮根華北農(nong) 村,先後攻克了棉花害蟲化學防控、棉鈴蟲綜合治理等核心技術,為(wei) 保障我國不同時期棉花種植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他們(men) 詮釋了什麽(me) 是科學家精神,用實踐回答了農(nong) 業(ye) 科研為(wei) 了誰,他們(men) 的諄諄教誨使我從(cong) 研究生涯起步階段就樹立起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更讓我建立起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破解產(chan) 業(ye) 科技瓶頸、支撐農(nong) 業(ye) 持續發展的初心使命。

  進入21世紀,隨著棉花種植布局的戰略調整,新疆逐步成為(wei) 我國棉花產(chan) 業(ye) 的主戰場。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wei) 大事業(ye) 中。我離開了條件優(you) 越的北京實驗室,帶領團隊和學生奔赴天山南北,成功突破了新疆棉花害蟲綠色防控技術瓶頸,有效助力全疆棉花綠色高質量發展。12年來,我對新疆由陌生到熟悉,雖然經曆不少困難和挑戰,但每當麵對廣袤的農(nong) 田和勤勞的棉農(nong) ,油然而生的是責任與(yu) 擔當,堅強與(yu) 堅韌,還有源源不斷的闖勁和動力。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李洪波:

  一定高標準從(cong) 嚴(yan) 要求自己

  作為(wei) 一名航天工程師,在航天領域,我們(men) 要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ye) ,建設航天強國。作為(wei) 一名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戰線上,我們(men) 要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在航天領域我們(men) 有“兩(liang) 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精神傳(chuan) 承,我們(men) 這一代航天青年也是在這樣的使命感召下成長起來的。

  科技創新現在已成為(wei) 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作為(wei) 新時代的科技工作者,我們(men) 需要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而這不僅(jin) 需要踐行科學家精神,還需要我們(men) 一起精心培育,努力維護科學家精神。能有機會(hui) 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一定以高標準從(cong) 嚴(yan) 要求自己,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yang) 優(you) 良學風,創新爭(zheng) 先,自立自強。傳(chuan) 承好、發揚好、傳(chuan) 播好科學家精神,為(wei) 建設科技強國而努力奮鬥。

  40位科學家榮獲第十四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光明日報北京5月30日電(記者張亞(ya) 雄)中國工程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hui) 30日在京舉(ju) 行,第十四屆光華工程科技獎頒獎儀(yi) 式在大會(hui) 開幕式上舉(ju) 行。我國傑出的通信技術與(yu) 管理專(zhuan) 家朱高峰院士榮獲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清華大學機械工程係教授王玉明、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wei) 仁等39位科學家榮獲光華工程科技獎。

  朱高峰長期從(cong) 事電信科研工作,曾參與(yu) 主持多個(ge) 通信載波傳(chuan) 輸係統總體(ti) 設計與(yu) 研製工作並作出重要貢獻。擔任中國工程院領導職務期間,對中國工程院凝聚院士隊伍,擴大社會(hui) 及國際影響等方麵作出重要貢獻,為(wei) 中國工程院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工程院黨(dang) 組書(shu) 記、院長李曉紅表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黨(dang) 中央的號召、人民的需要,更是中國工程院的重要使命。長期以來,廣大院士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xing) 、人民幸福為(wei) 己任,踐行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底色的科學家精神,在科技前沿孜孜求索、勇攀高峰。

  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發起,經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批準,光華工程科技獎勵基金會(hui) 管理,是我國工程科技界的一項重要獎項,旨在對工程科技和管理領域取得重要貢獻的中國工程師、科學家給予獎勵,激勵他們(men) 從(cong) 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光華工程科技獎每兩(liang) 年頒發一次,自1996年首屆頒發以來,不同工程學科領域的300餘(yu) 位工程科技專(zhuan) 家和1個(ge) 團體(ti) 先後獲獎。

  本次院士大會(hui) 的開幕式在北京設主會(hui) 場,上海、江蘇、浙江、湖北等27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大連、青島、深圳3個(ge) 計劃單列市設30個(ge) 分會(hui) 場。

  朱高峰:深研工業(ye) 發展 躬身傳(chuan) 道授業(ye)

  光明日報北京5月30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張亞(ya) 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wei) 我國傑出的通信技術與(yu) 管理專(zhuan) 家,今年已是87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依舊胸懷家國,用畢生的學識、經驗和獨特的視角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不僅(jin) 深研工業(ye) 發展,多年筆耕不輟,而且心係人才培養(yang) ,躬身傳(chuan) 道授業(ye) ,得到社會(hui) 各界的廣泛讚譽。

  5月30日,朱高峰又榮獲第十四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朱院士獲此殊榮乃實至名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來自中國工程院不同學部的院士們(men) 都表達了他們(men) 的心聲。自1996年該獎項設立以來,僅(jin) 有張光鬥、師昌緒、朱光亞(ya) 、潘家錚、錢正英、鍾南山、徐匡迪、彭士祿八位工程科技專(zhuan) 家獲此殊榮。

  自強不息,打破國外通信技術封鎖

  1951年至1952年,朱高峰在清華大學物理係求學,後被選派至蘇聯列寧格勒電信工程學院就讀。1958年,他畢業(ye) 回國,此後長期從(cong) 事電信科研工作。

  當時,我國通信設備正從(cong) 全部進口轉向自己研製,全國郵電部門掀起大造載波機的熱潮。從(cong) 3路、12路到60路載波機,朱高峰全程參與(yu) 了有關(guan) 工作,特別是電纜60路載波係統的線路傳(chuan) 輸係統設計研製工作。

  起初,因為(wei) 國產(chan) 設備係統性能與(yu) 指標要求差距較大,朱高峰就帶領技術人員,在北京—石家莊300km線路上前後試驗近5年時間,夜以繼日地圍在機器旁邊測邊改。

  經過努力,朱高峰和科研人員終於(yu) 弄清楚了長距離通信係統的一些基本問題,並總結歸納出線對間串音、係統噪聲的疊加規律,線路均衡偏差及其疊加規律。隨後,通信設備得到改進,各項指標都達到要求並成功投入使用。

  自1969年起,朱高峰擔任我國第一套中同軸1800路載波機的研製總體(ti) 設計組組長。經過艱苦攻關(guan) ,朱高峰和團隊在四川眉山做出了中同軸電纜1800路載波係統試驗設備。試驗樣機於(yu) 1975年鑒定定型,各種指標都能達到要求。

  “這是在60路對稱電纜係統基礎上向上跨越的巨大的一步,與(yu) 當時發達國家大量實用裝備的水平大體(ti) 相當。”朱高峰說,該設備此後又在北京—武漢—廣州的幹線上安裝使用,成為(wei) 我國光纜大規模使用前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ei) 長途通信網中的主幹線路。

  在完成中同軸1800路載波機的研製後,他又投身於(yu) 中同軸電纜4380路載波機的研製工作。這一係統要求每隔3公裏要設一個(ge) 無人增音站,頻帶寬,技術難度大。為(wei) 此,負責總體(ti) 設計的朱高峰帶領團隊,采用預均衡預調節等先進技術,部分技術達到國外萬(wan) 路載波係統水平,打破了國際上對我國的通信技術封鎖,取得了豐(feng) 碩科研成果,1985年該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因當時朱高峰任原郵電部副部長,故在評獎時並未列名。

  高瞻遠矚,從(cong) 戰略高度引領科研學術方向

  20世紀80年代,我國電話普及率還很低。朱高峰倡議並組織建設全國長途自動電話網,提出網絡運行可靠性總體(ti) 設想,大力推動通信網絡理論發展。90年代時,他又組織製定了我國長途網絡規劃,使其在“八五”計劃期間我國建設22條光纜主幹線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擔任原郵電部副部長期間,朱高峰分管電信、郵政、外事、財務和計劃等工作,在推動我國電信經濟和網絡學科發展,電信全國自動電話網建設、郵政中心局體(ti) 製網絡建設、電信維護體(ti) 製改革、經濟核算製度建立等方麵有獨特建樹,為(wei) 我國通信事業(ye) 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朱高峰當選為(wei) 首批院士,並擔任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

  在工程院工作期間,麵對更寬更廣的研究領域,朱高峰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組織院士對航空工業(ye) 、冶金工業(ye) 、機械工業(ye) 等行業(ye) 進行考察。朱高峰常說,要弄清情況,實事求是分析研究後再形成自己的意見。圍繞我國製造業(ye) 的發展方向問題,他還主持了中國工程院的重大決(jue) 策谘詢項目——中國製造業(ye) 發展戰略。

  當時,國內(nei) 外部分專(zhuan) 家提出中國可以跳過工業(ye) 化階段直接進入後工業(ye) 社會(hui) ,反對中國發展製造業(ye) 。這在當時引發了廣泛討論。朱高峰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主持開展上述谘詢項目,緊密聯係實際,指出對信息的作用要有全麵清醒的認識,要充分重視,但也不能過於(yu) 誇大。物質生產(chan) 是社會(hui) 的基礎,衣食住行必需品的生產(chan) 並非“夕陽產(chan) 業(ye) ”,尤其在生產(chan) 力水平還很低的中國更是如此,中國還遠未完成工業(ye) 化的任務,工業(ye) 化階段隻能加速但不能跨越。在向國務院領導匯報並得到肯定的同時,朱高峰還通過各種方式到各地宣傳(chuan)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對我國製定正確的工業(ye) 發展戰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傳(chuan) 道授業(ye) ,始終關(guan) 注工程人才培養(yang)

  1998年至2002年,朱高峰擔任中國工程院教育委員會(hui) 第一任主任委員,並牽頭主持有關(guan) 中國工程教育發展和改革的課題。他堅持調查研究,對中國工程教育發展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引起廣泛重視。此外,他還參與(yu) 主持了多個(ge) 工程院的教育谘詢項目。近年來,他多次發表工程教育相關(guan) 文章,對工程教育進行探討。

  朱高峰認為(wei) ,我國高等教育,特別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實踐證明,要不斷取得成功,培養(yang) 出大批滿足社會(hui) 需要的棟梁之才,除了觀念的清晰,理念的端正,製度建設的不斷完善之外,還要有各利益相關(guan) 方在特定法律規範的製約下實現責權利的合理製衡和積極有效的協同參與(yu) 。

  在朱高峰看來,這不是一個(ge) 簡單的教育管理問題,而是一個(ge) 整合教育係統內(nei) 外因素共同參與(yu) 的大學治理問題。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賴於(yu) 長期不懈的堅持,有賴於(yu) 正確的宏觀決(jue) 策和切實推進的大學治理。

  不久前的5月19日,朱高峰還在光明日報刊發署名文章,再次就新發展階段的工程師隊伍建設與(yu) 發展進行深入分析,言辭懇切,飽含深情。他寫(xie) 道:“在向現代化強國奮進的征程上,我們(men) 必須不斷提高對工程師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必須提出樹立、宣揚、推廣工程師精神,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工程師隊伍,與(yu) 其他各類人才共同向既定目標奮進。”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