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文化類綜藝節目:在跨界融合中賡續優秀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22-06-06 11:03:00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作者:馬立 周星

  近些年,漢字、詩詞、文物、典籍等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創意源泉。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這些節目以多種藝術形式的跨界演繹,多維視角的講述,以及跨媒介、跨圈層的傳(chuan) 播策略,助推傳(chuan) 統文化頻頻“出圈”,為(wei)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促進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藝術跨界演繹“活化”經典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蘊含著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但如何將抽象的文化符號轉化為(wei) 生動、可感的視聽形象,始終是文化類綜藝節目需要解決(jue) 的核心問題。近年來,文化類綜藝愈發注重節目的藝術性和觀賞性,不少節目借助戲劇、影視、音樂(le) 、舞蹈等藝術形式的跨界演繹來“活化”經典,讓觀眾(zhong) 在沉浸式的審美體(ti) 驗中,感悟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

  在《國家寶藏》《典籍裏的中國》中,戲劇舞台是演繹文化經典的主場景。儀(yi) 式化的戲劇演繹,增強了曆史故事的厚重感,使觀眾(zhong) 在觀看中,形成對曆史的敬畏和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此外,數字技術的賦能,擴展了傳(chuan) 統戲劇演繹的表現空間。在多屏互動和舞美設計的協調配合下,演播空間能夠隨著敘事需要,生成出一個(ge) 個(ge) 亦幻亦真的虛擬空間,實現了穿梭古今、跨時空對話的效果。《典籍裏的中國》生動演繹了一場跨時空的“天問”。在戲劇舞台上,一邊是兩(liang) 千多年前身處楚國的屈原,另一邊是位於(yu) 貴州大窩氹的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dong) 。屈原向天發問,提出了關(guan) 於(yu) 宇宙的疑問,南仁東(dong) 則用一生在尋找答案。這場跨時空對話,將一代代中國人“路曼曼(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氣質展現了出來,也賦予了這個(ge) 曆史故事新的內(nei) 涵和時代價(jia) 值。

  《舞千年》開創了舞蹈+曆史短劇的綜藝形式。節目“以史串舞、以舞敘史”,在翩然的舞姿與(yu) 曆史短劇中,勾勒出綿延千年的華夏文明史。節目中的《相和歌》複刻了東(dong) 漢的盤鼓舞。盤鼓舞厚重的氣勢、強烈的節奏感、舞者踏鼓而舞的騰空姿態,將漢代人民旺盛的生命力和漢代樂(le) 舞的繁榮景象,直觀地表現了出來。最新一季的《經典詠流傳(chuan) ·大美中華》構建了一個(ge) “和歌以詩、寓詩於(yu) 畫”的複合性審美空間。首集中的《憶江南》運用高科技技術將詩、畫、樂(le) 三者相融合:隨著畫卷的緩緩展開,四位經典傳(chuan) 唱人化身“畫中人”,進入《富春山居圖》的詩畫世界,以美聲吟詠宋代詩詞,創造出獨具東(dong) 方美學色彩的審美體(ti) 驗。

  多維視角解讀傳(chuan) 統文化

  藝術跨界演繹+文化訪談,是當下文化類綜藝節目的一種固定搭配模式。它們(men) 體(ti) 現著敘事學家查特曼所說的,“故事空間”和“話語空間”兩(liang) 種敘事要素的組合。如果說戲劇、音樂(le) 、舞蹈構建了演繹文化經典和曆史典故的故事空間,那麽(me) 文化訪談則是進一步揭示、解讀傳(chuan) 統文化密碼的“話語空間”,它具有引領觀眾(zhong) 進入曆史時空、幫助觀眾(zhong) 理解文化精髓的重要功能。《典籍裏的中國》在戲劇舞台之外,設置了訪談和“典讀會(hui) ”兩(liang) 個(ge) 敘述空間。前者通過演播室內(nei) 主持人與(yu) 嘉賓學者的對話,對典籍進行導引、解讀、拓展,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了豐(feng) 富的專(zhuan) 業(ye) 性知識。“典讀會(hui) ”則再現了戲劇的創演“現場”,從(cong) 文藝創作者(編劇、導演、主演)的視角對戲劇主題、典籍中的經典選段進行解讀和闡釋。這些都有助於(yu) 觀眾(zhong) 更好地進入經典文本和曆史語境,通過多維、立體(ti) 的視角感悟典籍裏蘊藏的精神價(jia) 值。

  為(wei) 了滿足互聯網時代“多元化”的審美需求,當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告別了以往“講壇式”的單一話語策略,以更加多元、靈活的視角與(yu) 經典對話。如《上新了·故宮》將“潮流”話語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以更具時尚感和年輕化的語態,展現中華文化的曆史底蘊。《鄰家詩話》在品讀《蒹葭》時,邀請了法國友人白露娜作為(wei) 嘉賓,在跨文化視角下共話詩詞。當白露娜用法語朗誦著許淵衝(chong) 先生翻譯的《蒹葭》時,觀眾(zhong) 不僅(jin) 能以一個(ge) 全新的視角感受古典詩詞之美,也更加真切地認識到翻譯家們(men) 為(wei) 中國詩詞的海外傳(chuan) 播作出卓越貢獻。

  推動傳(chuan) 統文化跨媒介、跨圈層傳(chuan) 播

  跨界與(yu) 融合的思維也體(ti) 現在傳(chuan) 播層麵上。當下的文化類綜藝具有多重文化功能,節目既負載著豐(feng) 富的知識、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也能引發社交話題。因而,在跨媒介傳(chuan) 播中,文化類綜藝節目常根據不同平台的屬性和受眾(zhong) 偏好,對節目內(nei) 容進行拆分傳(chuan) 播,力圖在差異化的傳(chuan) 播策略下,實現“多屏共振”的效果。如《經典詠流傳(chuan) 》在微信公眾(zhong) 號上設置了“跟著康震學經典”“經典冷知識”等專(zhuan) 欄,充分發揮“微”傳(chuan) 播的影響力;抖音等短視頻平台則將節目拆分為(wei) 舞台純享、品讀經典、幕後創作、節目花絮等視聽片段,以滿足不同用戶的視聽需求。

  “圈層化”是網絡時代的典型特征,圈層具有封閉性、排他性。若要實現傳(chuan) 統文化的跨圈層傳(chuan) 播,就要不斷尋找、整合、構建傳(chuan) 統文化與(yu) 不同圈層文化的“最大公約數”,以突破圈層壁壘。視頻網站bilibili與(yu) 河南衛視合作的《舞千年》就是傳(chuan) 統文化跨圈融合的產(chan) 物。節目的“國風”定位與(yu) “古風圈”“漢服圈”的審美旨趣高度契合。在網絡宣傳(chuan) 上,《舞千年》充分利用網絡時代參與(yu) 式文化的特征,在短視頻平台上發起舞蹈視頻“接力”。不少漢服熱愛者積極響應,他們(men) 在各地標誌性建築前翻拍節目中的經典舞蹈,在節目外持續傳(chuan) 播著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作者馬立係福建師範大學傳(chuan) 播學院講師;周星係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戲劇與(yu) 影視學類專(zhuan) 業(ye) 教學指導委員會(hui) 主任)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