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聞隨筆】“自行車熱”是回潮更是進步

發布時間:2022-06-15 09: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聞隨筆】

  作者:封壽炎(媒體(ti) 評論員)

  曾經風靡大江南北的自行車,如今正強勢回歸城市生活。自行車銷量也因此水漲船高。據媒體(ti) 報道,一家大型電商平台的自行車銷量增長50%,另一家的騎行品類預售訂單額同比增長240%。目前不少知名品牌自行車生產(chan) 廠家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市麵上堪稱“一車難求”。

  我國是自行車生產(chan) 消費大國。20世紀八九十年代,城市街頭的自行車如潮水一般,這種情景至今讓人記憶猶新。眼下的“自行車熱”體(ti) 現了一種回潮,人們(men) 重新喜歡上了騎車出行,重新開始重視自行車騎行的價(jia) 值,重新接受、實踐這種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它更體(ti) 現出一種進步。這種新型的生活方式蘊含著更加豐(feng) 富、更加積極正麵的內(nei) 涵外延,其中一些新鮮的價(jia) 值理念、實踐和認知,都應該得到珍視和闡釋。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men) 出行其實沒有多少選項。當時不少城市公共汽車的效率低下,乘坐體(ti) 驗也難稱舒適。地鐵等軌道交通、出租車和私家車都遠未“飛入尋常百姓家”。除了步行,自行車幾乎成為(wei) 通勤的不二之選。到了今天,城市交通已經非常便捷,選擇也很多樣。因此,新一輪的“自行車熱”恰恰體(ti) 現了市民生活方式的可選擇性——城市生活既具備允許選擇的客觀條件,市民主觀上也具備選擇的意願、權利和能力,可以把個(ge) 人偏好落實到現實生活中。

  一段時間以來,人們(men) 對自行車的訴求都集中於(yu) 它的基本功能——交通工具。與(yu) 此訴求相對應,結實、省力、耐用就成為(wei) 衡量一輛自行車好壞的主要標準。到了現在,交通工具早就不是自行車的唯一屬性,騎行成為(wei) 強身健體(ti) 的體(ti) 育運動、賞心悅目的旅遊方式、低碳環保的通勤選擇、質樸極簡的生活主張、引領風尚的時尚潮流。

  方興(xing) 未艾的騎行熱與(yu) 更廣闊的生活風尚、時尚潮流互相交織,包括旅遊熱、長跑熱、健身熱、節食熱,以及斷舍離、極簡主張、去消費主義(yi) 等生活理念,共同推動私人生活方式的變革。種種探索都在試圖回答一個(ge) 問題——在物質和文化產(chan) 品日益充裕,人們(men) 的收入水平也日益提高的情況下,我們(men) 應該建構什麽(me) 樣的生活方式?

  不同的人會(hui) 做出不同的回答。有人誇富、炫富,推崇攀比式消費,追求大體(ti) 積、高能耗的汽車品牌,出門幾百米都要以車代步。有人崇尚極簡生活美學,追求健康、自然、質樸、簡單的生活方式,拒絕高能耗、高汙染的自駕車,哪怕距離很遠也盡量步行、騎車。在衣食住行、文體(ti) 娛樂(le) 各方麵,一係列不同的個(ge) 人選擇,最終構建起不同的私人生活方式。這種具體(ti) 實踐,以及蘊含其中的價(jia) 值理念,都成為(wei) 影響城市文明和社會(hui) 文化的巨大力量。

  從(cong) 表麵上看,私人生活方式是一種個(ge) 人選擇,但實際上,它從(cong) 來都與(yu) 更加宏觀的經濟、社會(hui) 和文化背景緊密關(guan) 聯,兩(liang) 者之間形成“互文”。透過當下私人生活這個(ge) 微觀層麵的“自行車熱”,我們(men) 不難從(cong) 更加中觀、宏觀的層麵上找到根源——綠色、環保、低碳理念的深入人心,個(ge) 體(ti) 意識的覺醒和強化等。

  由此可見,我們(men) 既要珍視嗬護這種私人生活方式的變革,充分認識到其正麵價(jia) 值,也應該對其進行適當的政策和輿論引導。比如在城市道路規劃、道路資源分配方麵向自行車適當傾(qing) 斜,營造騎行友好型城市基礎設施環境。在教育宣傳(chuan) 和社會(hui) 輿論方麵,普及綠色環保的生活理念,鼓勵人們(men) 過一種更加健康、自然、綠色環保的生活。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