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評選改革:獎項設置與時俱進更趨優化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hui) 近日公布了新修訂的《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將原有29個(ge) 獎項優(you) 化為(wei) 20個(ge) ,其中基礎獎項14個(ge) ,專(zhuan) 門獎項6個(ge)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表示,本次改革是以全新的邏輯和係統的思維對獎項設置進行改革,既堅持了新聞作品分類的專(zhuan) 業(ye) 性,又體(ti) 現了新聞工作的特殊性。
據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介紹,本次獎項設置改革的思路是:優(you) 化獎項結構,共設20個(ge) 獎項,獎數為(wei) 380個(ge) 。設置基礎獎項,使之更具專(zhuan) 業(ye) 性和包容性,更廣泛覆蓋新聞媒體(ti) 和新聞工作者群體(ti) ;設置專(zhuan) 門獎項,服務工作大局;強化基礎項、增加專(zhuan) 門項、合並同類項、減少交叉項、取消不宜項。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周勇指出,經過31年的發展變化,中國新聞獎在獎項設置等方麵積累了一些問題。一是現有獎項按報紙、廣播、電視、網絡不同傳(chuan) 播介質分類設獎,不符合媒體(ti) 發展實際。二是現有獎項既按媒體(ti) 介質又按作品形態分類,形成獎項交叉,比如視頻直播既有電視直播,又有移動直播等。三是部分獎項難以從(cong) 作品角度進行評價(jia) ,有的獎項滯後媒體(ti) 實踐。
“媒體(ti) 融合快速發展帶來新聞作品形態多樣化,這種變化是由新媒體(ti) 環境下傳(chuan) 播格局和內(nei) 在邏輯的改變而形成的。本次中國新聞獎的改革就是從(cong) 新聞專(zhuan) 業(ye) 和新聞工作實際出發,以全新的邏輯和係統的思維對獎項設置進行改革。與(yu) 媒體(ti) 深度融合發展要求相適配設置獎項,從(cong) 長遠角度較好地解決(jue) 了在原有獎項上‘打補丁’擴容的方式來滿足全媒體(ti) 發展對獎項需求的情況。”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創新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利生說。
改革後,中國新聞獎設置消息、評論、通訊、新聞專(zhuan) 題、新聞紀錄片、係列報道、新聞攝影、新聞漫畫、副刊作品、新聞訪談、新聞直播、新聞編排、新聞專(zhuan) 欄、新聞業(ye) 務研究14個(ge) 基礎獎項;設置重大主題報道、國際傳(chuan) 播、典型報道、輿論監督報道、融合報道、應用創新6個(ge) 專(zhuan) 門獎項。
新華社研究院院長劉剛認為(wei) ,本次改革具有三個(ge) 特點,一是在涵蓋所有新聞作品體(ti) 裁的基礎類獎項外,為(wei) 重大主題報道、國際傳(chuan) 播、典型報道、輿論監督報道等設置專(zhuan) 門類獎項,體(ti) 現了中國新聞獎引領新聞實踐的權威性和導向性;二是適應媒介生態變化,突出新聞輿論傳(chuan) 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讓所有形態的新媒體(ti) 產(chan) 品都有評獎入口,對深化媒體(ti) 融合發展必將產(chan) 生積極影響;三是在獎項總量穩定前提下,通過結構性調整,增強獎項的包容性和公平性,並進一步向基層新聞工作者傾(qing) 斜,將有力推動新聞戰線增強“四力”,不斷提升履職能力。
劉剛同時強調,本次改革的成果,最終有待評選結果來檢驗,以充分發揮優(you) 秀新聞作品引領示範作用,激發新聞采編工作熱情,不負偉(wei) 大時代的期待。
“這次改革,順應媒體(ti) 深度融合發展新要求,打破作品形態和傳(chuan) 播介質,使結構更合理,更廣泛覆蓋新聞工作者群體(ti) 。對改革方案,新聞界各方麵都讚同‘獎數保持穩定、優(you) 化獎項結構’的總體(ti) 思路,按專(zhuan) 業(ye) 要求以體(ti) 裁為(wei) 主線設置基礎獎項,同時根據新聞宣傳(chuan) 工作需要以題材設置專(zhuan) 門獎項,既堅持了新聞作品分類的專(zhuan) 業(ye) 性,又體(ti) 現了新聞工作的特殊性。”人民日報協調部主任溫紅彥說。
本次改革也涉及了評選機製的變化:副部級以上領導幹部不參評,廳局級領導幹部非主創人員不參評;初評工作一律由記協和中央新聞單位組織,行政管理部門不再參與(yu) 作品的報送;擴大評委庫,增加懂行專(zhuan) 家,減少行政管理部門負責人;改革評選製度,增設評委實名打分環節。
陝西省記協主席薛保勤說,這些機製變化體(ti) 現了評選向新聞工作前沿傾(qing) 斜、進一步增強評選的專(zhuan) 業(ye) 性和客觀性、完善初評機製等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改革的初衷。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 記者白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