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過“五關”
【我在現場】
光明日報記者 吳琳
透過遼寧大連高新區國際郵件管理中心的透明玻璃牆,裏麵的情景一目了然:身著全套防護裝備的工作人員,正小心翼翼地對包裹的外包裝進行噴灑消殺。
“外包裝消殺,是取件的第一關(guan) 。一個(ge) 箱體(ti) 六個(ge) 麵,每個(ge) 麵都不放過。”按預約時間到來的取件人宋洋,一邊核對自己的包裹信息,一邊對記者說,“我是開西餐廳的,要從(cong) 國外進食材。除了外包裝,裏麵也可能藏著病毒,所以,我來授權工作人員,拆開外包裝,對裏麵核酸采樣,再消殺。”
經過授權,消殺人員用棉簽仔細劃蹭著包裝箱內(nei) 麵和物品外包裝,再將棉簽收入采樣管。擦拭、噴灑、霧化覆蓋……不同的物品,消殺方法也不一樣。宋洋笑著說:“以前我收到國際郵包,咋也得在陽台上曬個(ge) 三五天,可心裏還是不托底。現在,踏實了!”
玻璃牆內(nei) ,經過核酸采樣和箱內(nei) 消殺“兩(liang) 道關(guan) ”,包裹被送進一個(ge) 封閉門裏。門上寫(xie) 著兩(liang) 個(ge) 字——緩衝(chong) 。
“這算是‘第四關(guan) ’吧,包裹還得在裏麵靜置15分鍾。”宋洋看了看手表,“我得先去那邊的取貨區,一會(hui) 兒(er) 包裹會(hui) 重新包裝好送出來——那是最後一關(guan) 。五關(guan) 一過,妥妥的!”宋洋向記者揮手道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