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跨越百年的奮鬥青春
作者:關(guan) 玲(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鄭雪如(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碩士研究生)
今年是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在這個(ge) 重要的曆史節點,由青年人策劃、青年人編創、青年人表達的網絡電影《以青春之名》可謂恰逢其時。影片聚焦跨越百年的奮鬥青春,用年輕化的視角、青春態的表達、青年人的故事,描繪了一代代中國青年追光逐夢的熱血征途。
青年生活一直是藝術創作的重要土壤。回望百年,中國青年始終與(yu) 黨(dang) 同心、跟黨(dang) 奮鬥、向黨(dang) 看齊,矢誌不渝投身革命、建設、改革、奮進新時代的磅礴事業(ye) ,在黨(dang) 和國家最需要的地方衝(chong) 鋒奮戰、發光發熱。麵對百年來壯美奪目的青春畫卷,《以青春之名》從(cong) 不同年代、地域背景下的真實事件或典型群體(ti) 出發,采用跨時空視角串聯起不同時代中精彩紛呈的青春圖景和澎湃動能。
作品以青春為(wei) 名,分別選取哈爾濱口琴社的地下共青團員、東(dong) 風航天城的青春追夢人、夜市經濟中的大學生創業(ye) 者、深入基層一線的中國傳(chuan) 媒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以及中日友好醫院冬奧會(hui) 醫療保障團隊作為(wei) 創作原型,深耕對曆史縱深的創作關(guan) 注和現實社會(hui) 的抒寫(xie) 情懷,生動呈現出不同戰線的中國青年領風氣之先、與(yu) 時代同行的青春風采。從(cong) 浴血鬥爭(zheng) 的高昂誌氣,到問鼎蒼穹的厚重底氣,從(cong) 勇立潮頭的激揚銳氣,到紮根基層的剛健骨氣,再到逐夢未來的蓬勃勇氣……五個(ge) 篇章展現出中國青年明亮鮮活的精神風貌,也映襯出鮮明的時代底色和中國品格。縱觀百年,青春血脈存續壯大、生生不息的背後,是青春中國昂揚、奮進、蓬勃之氣象的升華。以青春故事的價(jia) 值穿透力為(wei) 鑰,影片催生的是更高層次、更廣視閾上的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和社會(hui) 影響力。
在深廣的時空坐標中形塑細膩動人的故事表達,尤其考驗創作者的藝術想象力、情境表現力和故事創造力。區別於(yu) 傳(chuan) 統主旋律作品的宏大敘事,《以青春之名》著力從(cong) 小處選材,於(yu) 細節描刻,由典型寓意,在互聯網的賦能傳(chuan) 播下延展出豐(feng) 富的想象空間。影片的五個(ge) 篇章全部聚焦有血有肉的具體(ti) 人物和生動故事,結合浪漫主義(yi) 的筆觸和現實主義(yi) 的刻畫,把青年人的觀念思想、精神品格融入具體(ti) 而微的事件和細節,用小切口展現個(ge) 體(ti) 的情緒意誌,用微敘事映射時代的波瀾壯闊。故事涉及青年的理想信念、情感萌動、個(ge) 人成長、職業(ye) 規劃、社會(hui) 服務等議題,其中不乏麵臨(lin) 選擇時的矛盾和迷茫、遭遇困頓時的艱苦和磨礪。但正是這種背黑暗而向光明、篤前行而勿顧後的青春姿態格外打動人心。在每一段曆史的風雲(yun) 際會(hui) 中,青年未必是各行各業(ye) 最頂尖的代表,卻是最富有創造性和生命力的群體(ti) 。而“青春”的美好,莫過於(yu) 這份富有朝氣、充滿希望、不斷向上的無限可能。影片生動譜寫(xie) 出了清新、真誠、鮮活的青春質感,多維度勾勒出不同時代中一脈相承的青春氣質。從(cong) 把“小我”融入“大我”,到把“大我”寓於(yu) “小我”,生命敘事的立體(ti) 描繪讓情節更顯真實,讓情感更顯真摯,讓情懷更顯真切。
麵對繁榮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的時代課題,培元育才是基礎。在共青團中央宣傳(chuan) 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的指導下,全國高校共青團新媒體(ti) 重點工作室(中國傳(chuan) 媒大學站)和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統籌協調資源,集中兵力攻堅,大力挖掘實踐教學與(yu) 國家戰略、社會(hui) 需求相結合的培養(yang) 體(ti) 係,搭建起“大思政課”視野下實踐育人的“大課堂”,為(wei) 青年文藝人才開辟了創新創造的廣闊舞台。
故事要打動青年,首先要融入青年、凝聚青年、服務青年,而《以青春之名》的創作者就在青年之中。電影的主創團隊都來自青年或與(yu) 青年密切相關(guan) 的群體(ti) ,其中有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專(zhuan) 業(ye) 出眾(zhong) 的在校生,也有在市場中身經百戰的優(you) 秀畢業(ye) 生和技藝精湛的老師。這支年輕化的創作隊伍紮根生活,紮根青年群體(ti) ,將學術思維、青年文化、網絡特征與(yu) 審美創作有機結合,發揚弘道崇德、經世致用的價(jia) 值取向,用文藝實踐回溯曆史,觀照當下,展望未來。《以青春之名》不僅(jin) 為(wei) 慶祝建團百年提交了一份文藝育人的青春答卷,也為(wei) 中國戲劇與(yu) 影視學人才培養(yang) 提供了有益探索。
新時代的中國文藝事業(ye) 呼喚更多青年文藝人才脫穎而出,形成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生動局麵。期待青年文藝工作者守正道、走大道、挑大梁、當主角,創作出更多文質兼美、啟智潤心的精品佳作,講好中國的青春故事,讓青春中國的聲音更響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