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價值與現實啟示的交融
作者:崔沁峰(中國作協派駐臨(lin) 潭縣掛職幹部)
甘南地處甘青川三省交界,是古絲(si) 綢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是藏漢文化的結合部,是農(nong) 耕與(yu) 遊牧文明的交匯處,是黃河上遊重要水源涵養(yang) 地,有獨特的自然景觀與(yu) 民族風情。費孝通先生到此考察後稱其為(wei) “青藏高原的窗口”。中國作家協會(hui) 定點幫扶甘南州所屬的臨(lin) 潭縣。2020年末,作家任林舉(ju) 深入甘南,克服高寒氣候,走遍七縣一市,遍訪幹部群眾(zhong) ,翻閱大量資料,潛心思索感悟,寫(xie) 就了這部報告文學作品《躬身——緣起於(yu) 甘南的“環境革命”與(yu) 人文傳(chuan) 奇》(人民日報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
作品緊跟時代脈搏,堅守人民立場,對新時代甘南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為(wei) 改命運不屈奮鬥的時代形象進行了全景展現,熱忱描繪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少數民族地區現代化發展的恢宏氣象。作品通過八個(ge) 章節的安排,全方位地講述了這場“環境革命”中“全域無垃圾”運動、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實施“一十百千萬(wan) ”工程和打造“五無甘南”等重要事件。由於(yu) 這場“環境革命”剛剛發生並且仍在持續,所以本書(shu) 具備時效性和社會(hui) 性,也體(ti) 現了報告文學的紀實價(jia) 值。
這是一部文學性很強的作品。報告文學既然本質是文學,作品最根本的著力點則更應該體(ti) 現在文學性上,即精彩生動地敘述人的情感、命運交融變化的過程。報告文學作家徐遲曾經指出,相比於(yu) 新聞報道,報告文學更加有聲有色、有情有景,這凸顯出報告文學這一文體(ti) 的魅力,很多讀者感到作品生動形象、引人入勝也正是緣於(yu) 此。作者不惜筆力和人文觀照,始終瞄準人物的內(nei) 心世界、情感矛盾、成長變化,一群黨(dang) 政幹部、幫扶隊員、農(nong) 牧民的形象躍然紙上。作品以典型人物形象的聚合體(ti) 現出時代精神,形成有價(jia) 值的文學表達。開篇《河之故鄉(xiang) 》,以細膩優(you) 美的筆觸,展現了甘南令人神往的黃河首曲、阿萬(wan) 倉(cang) 濕地、牧民生活場景的美麗(li) 畫卷。在其他章節中,作者也以較大篇幅呈現了甘南的高原生態、洮河風情、紅軍(jun) 長征、民俗傳(chuan) 統、脫貧攻堅等自然人文風貌。這也是作者在本書(shu) 中另一個(ge) 著墨重點,即“人文傳(chuan) 奇”。這樣多角度、多樣性的敘事,讓讀者在閱讀本身之外擁有了想象空間,這正是閱讀的魅力所在。
除作品本身的藝術價(jia) 值外,《躬身》還能給依然奮戰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中的幹部群眾(zhong) 這一特定讀者群體(ti) 帶來豐(feng) 沛的精神能量。在《大道至簡》一章中,作者著重關(guan) 注了“環境革命”對幹部觀念的更新,對幹部能力提升的過程,體(ti) 現了群眾(zhong) 從(cong) 對打掃不理解、繃緊弦到形成習(xi) 慣的過程,以其深邃的思辨分析,鮮明的態度表達,實現了價(jia) 值引領、追求深遠的寫(xie) 作目標。
《躬身》對甘南從(cong) “環境革命”入手,秉持“一二三、三而萬(wan) ”思路,逐步推進到打造綠色發展升級版和創新實施“一十百千萬(wan) ”工程所取得的顯著成就的描寫(xie) ,尤其是大量具體(ti) 人物、事件、方法、經驗的案例式記錄,對繼續踔厲奮發投身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了經驗和力量。正如《躬身》書(shu) 名本身傳(chuan) 遞出來的精神意象,我們(men) 不僅(jin) 通過閱讀這部作品抵達生命之境,也從(cong) 中汲取到現實的啟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