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⑨】徐霞客留下的“金名片”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⑨】
光明日報記者 曾毅
詩和遠方,成為(wei) 時下人們(men) 追求的目標。
其實,若論旅遊達人,能和明代徐霞客比肩的恐怕不多。在那個(ge) “遠遊不易”的年代,胸懷“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之誌的他,壯遊四海30載,留下煌煌60餘(yu) 萬(wan) 字的《徐霞客遊記》。這部書(shu) ,堪稱中國遊記的鼻祖。也是一部氣象萬(wan) 千的“中華山水誌”!
那麽(me) ,你知道《徐霞客遊記》開篇寫(xie) 的是哪裏嗎?寫(xie) 的是浙江寧海。
“癸醜(chou) 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雲(yun) 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409年後的今天,當記者登上寧海西門城樓,喃喃念起《徐霞客遊記》開篇文字時,心頭騰起這樣一個(ge) 疑問:為(wei) 什麽(me) 是寧海這座並無盛名的浙東(dong) 小城?
“據考證,應該是奔‘龍首’而來!”寧海縣徐霞客研究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麻紹勤回答,“徐霞客認為(wei) ,黃河以北、長江以南、江河之間是中國的三條龍脈,但‘惟南龍磅礴半宇之內(nei) ’。寧海從(cong) 地理位置看,恰是南龍大脈的東(dong) 首。”
“徐霞客來寧海,不止一次。19年後,他又來啦:‘自寧海發騎,四十五裏,宿岔路口。’”寧海縣文廣旅遊局局長張暢芳緊著補充道。
寧海人,確實該感恩徐霞客。他“自寧海出西門”的5月19日,已被設立為(wei) 中國旅遊日——寧海成了中國旅遊日的發祥地。
“走,和‘中華遊聖’來個(ge) ‘時空交會(hui) ’!”麻紹勤招呼大家體(ti) 驗“霞客古道”。
卵石鋪就的古道蜿蜒在無邊無際的碧樹叢(cong) 中,沿途,時而瀑潭相疊,時而怪石嶙峋,而茶廊、庵堂、古井、古橋相參差……“當年,徐霞客走過的景點,依稀可辨——首宿梁皇山、險渡水母溪、苦樂(le) 鬆嶺門、取經筋竹庵、滄桑彌陀庵……在寧海境內(nei) ,足足跋涉了50公裏。”張暢芳指著徐霞客遊曆圖,曆數其行藏,“舍騎步行,後山險路長,行李亦不可擔,隻得讓挑夫另走他途,自己沿石梁道屏息挪步。路上,還有虎患!出遊第一天傍晚,就因‘聞此地於(yu) 菟(老虎)夾道,月傷(shang) 數十人’而早早投宿……”
“再看看今天:沿著古道,建成了全國首條風景道、首條國家登山健身步道。加上遍布全縣的‘20分鍾交通圈’、12條旅遊交通專(zhuan) 線,大小景點……嗬,羨煞徐霞客也!”張暢芳頓著腳下平整的麻石路麵。
羨煞的,何止是徐霞客!記者這些年,多次到寧海采訪,深悉當地這些年在發展旅遊業(ye) 上付出的心力:“串珠成鏈”,發展全域旅遊,讓遊客“有看頭、有玩頭、有吃頭”。
前方閃出一片青磚黛瓦。這是前童古鎮,已有700多年曆史。八卦水係貫穿全村,毛石勒腳,家家枕溪,鵝卵石小徑磨得鋥亮油光、強烈地釋放著歲月滄桑,而一座座已顯年頭的院落,則無聲地講述著前塵往事。
“進這裏看看吧,別有洞天!”記者在遊客隊伍裏,隨著導遊婁優(you) 琴的指引,來到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前。湊近一看——“詩路海韻·唐詩之路寧海數字館”。一隻白貓慵懶地臥在牆根下舔著爪子,守著身後斑駁的老房。推開吱呀呀的木窗,一山翠綠映入眼簾。打開房間的電子屏,一下子便跌入了聲光影像與(yu) 書(shu) 香文墨交織的殿堂:霞客行跡圖、方孝孺詩詞、潘天壽畫作……在數字技術加持下一一呈現。
“寧海是‘浙東(dong) 唐詩之路’上的重要節點,海闊山雄,詩文浩瀚。一代代文人雅士一路覽勝一路吟,正可謂‘行萬(wan) 裏路、讀萬(wan) 卷書(shu) ’!”電子屏上浮現的詩文令人遐想。
“竹編、木刻、蠟染、銀飾……加上元宵行會(hui) 、十裏紅妝婚俗體(ti) 驗,想轉全了,得兩(liang) 三天。”婁優(you) 琴向遊客介紹著前童。
離前童古鎮不遠的駱家坑村,則走的是“生態+藝術”的路子。“我們(men) 是從(cong) 賣豬到賣風景。”站在長山崗上,村幹部駱春茂指著腳下滿眼的姹紫嫣紅對記者說,“大濱菊、繡球花……這裏四季花海。前些日子,油菜花開得才叫漂亮呢。”
往遠處看,藍色的海灣風平浪靜。“真是麵朝大海,春暖花開!”有遊人驚呼。
“幾年前,這裏還是臭烘烘的,都是閑置老房子、豬圈。”駱春茂向記者介紹。村裏請來南開大學副教授吳立行藝術團隊駐村,改造出了咖啡館、花海、露營基地,駱家坑一躍成為(wei) “網紅村”。“今年‘五一’假期就吸引了1.5萬(wan) 人次,經營收入20多萬(wan) 元呢!”
不知不覺,已是日頭西斜。我們(men) 此趟旅行的腳步最終停在了梁皇山——“癸醜(chou) 之三月晦”那天,徐霞客走出西門30裏,天色漸暗,就是在山腳駐足,“遂止宿”。
在農(nong) 家樂(le) 院落裏,吃著香噴噴的農(nong) 家飯,沐著鄉(xiang) 野蘊著花草芬芳的晚風,我很想告訴徐霞客:老徐,你當年曆盡艱辛寫(xie) 成的遊記,已成了寧海發展的“金名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