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躍動 綻放古典之美
長期以來,我一直在努力創作能夠展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音樂(le) 作品。這份情有獨鍾始於(yu) 10多年前,2007年,我就開始嚐試在作品中體(ti) 現濃鬱的中國風,也由此找到了熱愛和方向。2017年—2019年,我作曲的大型民族舞劇《孔子》《昭君出塞》相繼在國外演出並獲得好評,讓我更堅定了用中國音樂(le) 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中國文化的信心。
做既能彰顯中國古典文化魅力,又符合現代人審美,同時不局限於(yu) 任何一種形式來表達情感的融合音樂(le) ,一直是我創作的方向。從(cong) 擔任《孔子》《李白》《昭君出塞》等舞劇的作曲,到為(wei) 河南衛視《中秋奇妙遊》《端午奇妙遊》等電視節目作曲,再到擔任舞蹈綜藝《舞千年》的作曲、音樂(le) 總監,我希望不斷跳出自己的舒適區,避免依賴慣性創作讓思維禁錮,讓每首樂(le) 曲在具有情感和旋律性的基礎上都能有特點、有新意。
每一部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一味地追求“好聽”而忽略情感,也不能照搬千篇一律的古風“套路”。例如,舞劇《孔子》的音樂(le) 將民族樂(le) 器與(yu) 傳(chuan) 統管弦樂(le) 結合,形成大氣穩重、娓娓道來的主基調;舞劇《李白》則用簫、古琴演奏跌宕起伏的旋律來表現詩人的浪漫特質;《端午奇妙遊》中《王風·采葛》的音樂(le) 融合中國民族樂(le) 器與(yu) 人聲吟唱,用現代和聲理念和編配技巧將旋律層層推進,呼應詩詞中的情感,讓曲與(yu) 詞融為(wei) 一體(ti) 。
在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上,我擔任了“構建一朵雪花”環節的作曲。我將古箏、古琴的泛音和琵琶、中阮的掃弦演奏法,以及美聲、童聲、流行、民族唱法有機結合,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
技巧和手段要服務於(yu) 表達,相較於(yu) 展現高超的技法,用旋律講述故事、傳(chuan) 遞情感,以情動人、以情感人是我更希望實現的。不同形式、不同載體(ti) 的音樂(le) 作品雖然各有側(ce) 重,但我始終有一個(ge) 目標:通過美妙動人的旋律,讓觀眾(zhong) 沉浸於(yu) 每一個(ge) 音符之中,感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生發對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如今,越來越多人加入用音樂(le) 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行列。可喜的同時,對於(yu) 音樂(le) 的創新,則更要謹慎細致,不能盲從(cong) 隨意。創作者一方麵要了解我們(men) 的曆史和文化,另一方麵也要跟上前沿和發展的步伐,這樣才能創作出既飽含中國韻味,又貼合時代審美的作品,真正實現“曲高和眾(zhong) ”,“跨圈”傳(chuan) 播。作為(wei) 年輕一代的作曲者,寫(xie) 好每一個(ge) 音符、打磨每一部作品、認真對待每一個(ge) 舞台,讓更多人從(cong) 音樂(le) 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的責任,我也將持續創作,在這條道路上努力前行。
(作者為(wei) 作曲家張 渠,本報記者曹雪盟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