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驕陽似火 生命蓬勃
【節氣裏的韻味中國】
作者:趙家寧
驕陽漸近,綠意正濃,蛙聲蟬鳴中,仲夏已至,我們(men) 迎來了一年中的第十個(ge) 節氣——夏至。
“晝晷已雲(yun) 極,宵漏自此長。”作為(wei) 最早被古人識別確定的節氣之一,夏至有著獨特而鮮明的地理特征。先秦時期,人們(men) 使用圭表觀測日影的長度變化,將一年中正午時表影最短的一天定為(wei) 夏至。古人雲(yun) :“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日太陽直射地麵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即北回歸線附近,所以這一天是北半球夜最短、晝最長的日子。夏至過後,太陽直射點南移,天時將逐漸縮短。
由此可見,“夏至”這個(ge) 名字,不僅(jin) 僅(jin) 是我們(men) 通常所理解的“盛夏來臨(lin) ”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夏至,五月中。《韻會(hui) 》曰:夏,假也;至,極也。萬(wan) 物於(yu) 此皆假大而至極也。”萬(wan) 物始發於(yu) 春日,經曆了風雨陽光的滋養(yang) ,此時生長發展到了極致,草木繁茂,鳥獸(shou) 壯大,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構成了四時中最盛大的篇章。《三禮義(yi) 宗》中如此解釋“至”的含義(yi) :“夏至為(wei) 中者,至有三義(yi) :一以明陽氣至極,二以明陰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謂之至。”夏至這一天陽氣達到鼎盛,即將衰退,而陰氣在此時萌生,此消彼長,陰陽開始轉換,所以又有“夏至一陰生”的說法。
在古人眼中,物候變化與(yu) 陰陽交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an) 聯。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鹿的角向前生,所以鹿屬陽獸(shou) ,夏至陽氣始衰而陰氣生,鹿角便開始脫落;二候蜩始鳴,夏蟬生於(yu) 盛陽,感陰而鳴;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種生於(yu) 沼澤地的植物,到了夏至,像半夏這樣喜陰的生物開始生長。
雖然夏至這天陽氣最盛、太陽的光照和能量最足,但還不到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俗話說“夏至不過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過了夏至,氣溫還會(hui) 繼續升高,令人難耐的暑伏天氣才剛剛拉開序幕。江淮地區此時正是陰沉多雨的梅雨季節。“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纏綿不休的陰雨難免令人心生晦暗,“黃梅雨”也常被文人借以抒發心中愁悶。
但對於(yu) 農(nong) 人和地裏的作物來說,“夏至雨水值千金”。冬小麥剛剛收獲,北方的夏玉米和南方的水稻正值旺盛的生長期,此時溫度高、日照長,植物的需水量大,水熱同季將非常有利於(yu) 農(nong) 作物的生長。充足的雨水和光照也催生了田間的雜草蟲害,所以農(nong) 諺雲(yun) :過了夏至節,鋤頭不能歇。夏收結束,農(nong) 人依舊頂著仲夏的濕熱勞作在田間,滴下的汗水飽含生命的不易,也寄托著期望、孕育著收獲。
夏至是古代重要的節日之一,自古有在夏至祀地祭祖,以慶祝豐(feng) 收,祈求風調雨順、獲得秋報的習(xi) 俗。過夏至節的習(xi) 俗演變至今,我國一些地區仍然保留著在夏至前後拜神祭祖的傳(chuan) 統,人們(men) 用新麥製成的麵食來供奉祖先,並分享品嚐,以表達嚐新、感恩、祈求護佑之意。
現今流傳(chuan) 更廣的夏至習(xi) 俗大概是吃夏至麵。“吃了夏至麵,一天短一線。”新麥製成的麵條散發著麥香,搭配時鮮過水做成涼麵,炎炎夏日食用再舒服不過。杜甫曾將喜愛的槐葉冷淘(一種用槐葉製作的涼麵)寫(xie) 入詩中:“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經齒冷於(yu) 雪,勸人投此珠。”可見古人與(yu) 我們(men) 一樣貪戀清涼美味。除了麵條,各地還有其他的夏至食俗,但都離不開應季嚐鮮、清熱消夏的本意,滲透著因時而適、順應天時、天人相應的古老智慧。
陰陽消長,時序更迭,生命隨四時流轉。夏至時節萬(wan) 物榮極,也正是我們(men) 揮灑汗水、耕耘不輟,在驕陽下感受生命律動的好時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