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解鎖文化遺產保護新密碼

發布時間:2022-06-27 10:29: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實時渲染、動態光照技術下的長城美景。

  通過一部手機,打開“雲(yun) 遊長城”小程序,就能立即穿越到河北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在線“爬長城”和“修長城”。近日,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和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hui) 協同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長城小站等眾(zhong) 多長城保護研究專(zhuan) 業(ye) 機構及社會(hui) 團體(ti) 共同打造的係列公益成果——“雲(yun) 遊長城”正式上線,為(wei) 公眾(zhong) 解鎖了數字技術在文保領域的創新應用。

  多方力量參與(yu) 長城保護

  長城是中國體(ti) 量最大的文化遺產(chan) ,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然而,曆經千年風雨,部分長城段落損毀嚴(yan) 重,有些長城瀕臨(lin) 消失。長期以來,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長城保護,緊抓《長城保護條例》落實,拓展公眾(zhong) 和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方式,吸引更多的社會(hui) 力量加入文保事業(ye) 中。

  自2016年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攜手騰訊,以長城為(wei) 重點,啟動實施了一係列公益項目,其中就包括了“保護長城,加我一個(ge) ”修繕項目。該項目募集資金近5000萬(wan) 元,完成了北京懷柔箭扣南段、河北喜峰口西潘家口段、北京延慶八達嶺古長城段的長城保護修繕,並啟動箭扣東(dong) 段保護修繕項目,為(wei) 長城修繕理念的完善作出創新示範。此外,還拍攝紀錄片、出版繪本等。

  “我們(men) 當時在做項目時發現,很多公眾(zhong) 還不是特別了解長城,尤其是推出《長城繪》繪本後,更加意識到長城的知識體(ti) 係非常龐雜,一本書(shu) 是說不完的。因此,我們(men) 希望通過采取一些有趣的手段,讓長城不再晦澀難懂。”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理事長劉玉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正是基於(yu) 這樣的想法,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與(yu) 騰訊開始了長城在公眾(zhong) 展示和參與(yu) 領域的全新探索,對長城進行趣味化、體(ti) 係化和可控化的數據處理。“雲(yun) 遊長城”應運而生。

  科技發展帶來新體(ti) 驗

  “雲(yun) 遊長城”係列成果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數字長城”。“數字長城”對修繕後的喜峰口長城進行實地掃描和數字重建,是全球首次通過雲(yun) 遊戲技術,實現最大規模文化遺產(chan) 毫米級高精度、沉浸交互式的數字還原。

  “數字長城”研發團隊負責人、騰訊互娛副總裁崔曉春表示,長城“數字化”的概念實際上已經提出多年,但多數產(chan) 品還局限在圖片、全景和三維模型的簡單采集與(yu) 展示層麵,無法提供便捷、低門檻、有吸引力的數字體(ti) 驗,難以吸引公眾(zhong) 主動參與(yu) 。近年來,科技的發展為(wei) 長城的“數字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法。

  例如,“數字長城”就創新運用了很多技術能力,來構建逼真的環境和優(you) 質的體(ti) 驗。首先,通過照片掃描建模技術,實現了毫米級測量,以對超過5萬(wan) 張海量素材的渲染,生成了超10億(yi) 麵片的超擬真數字模型;其次,在處理多達10億(yi) 麵片長城牆體(ti) 掃描資產(chan) 的基礎上,在周圍山體(ti) “種植”了超過20萬(wan) 棵樹,可以 “一鏡到底”看到非常完整的自然環境;第三,通過實時渲染和動態光照技術,讓人們(men) 可以在裏麵移步換景,甚至感受早晨、中午、黃昏的美景變化;第四,通過雲(yun) 遊戲傳(chuan) 輸流控算法,確保在手機等移動端,能將龐大的數字資產(chan) 以3A級的觀看效果和交互體(ti) 驗呈現給觀眾(zhong) 。

  除了提供更具科技感和沉浸感的體(ti) 驗之外,“雲(yun) 遊長城”還能通過趣味互動,讓人們(men) 了解長城常識和修繕知識。例如,在“長城輕閱讀”版塊中,可以了解各種“長城之最”;在“長城·萬(wan) 裏共嬋娟”裏,可以選擇最適合賞月的長城段,搭配古詩詞生成浪漫唯美的圖片;“答題識長城”也很有意思,答題互動之後可以獲得“小紅花”,這些“小紅花”能通過公益平台配捐的方式,助力到對應的文保項目之中,讓用戶的線上參與(yu) 變成線下公益。

  遺產(chan) 保護的重要探索

  2021年,《“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強文物科技創新。2022年,中辦、國辦印發了《關(guan) 於(yu) 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鼓勵多元主體(ti) 依托國家文化專(zhuan) 網,共同搭建文化數據服務平台;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一體(ti) 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ti) 驗。

  “科技和傳(chuan) 播是賦能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重要力量。”國家文物局黨(dang) 組副書(shu) 記、副局長顧玉才說。在他看來,長城保護是一個(ge) 係統工程,離不開全社會(hui) 的共同努力和廣泛參與(yu) 。“雲(yun) 遊長城”拉近了公眾(zhong) 與(yu) 長城的距離,引導大眾(zhong) 積極參與(yu) 長城保護,是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講好中國故事的一次有益嚐試。

  “長城,作為(wei) 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為(wei) 大家所熟知,但實際上很多人終其一生可能都不會(hui) 去到長城,因此他們(men) 很難和長城建立一種生動的認知。‘雲(yun) 遊長城’讓更多人足不出戶,就可以身臨(lin) 其境地“望長城”“爬長城”“修長城”,切實感受到長城保護和修繕的重要性。這是對以長城為(wei) 代表的中國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重要探索。”劉玉珠認為(wei) 。

  根據計劃,“雲(yun) 遊長城”將運用到長城沿線的多家博物館,讓更多人認識了解長城,參與(yu) 到中國的文化遺產(chan) 保護事業(ye) 之中。騰訊公司副總裁陳菊紅表示,未來將繼續發揮技術、成果與(yu) 平台能力,助力文化遺產(chan) 的價(jia) 值詮釋、線上平台搭建的技術支持以及優(you) 質內(nei) 容的海內(nei) 外傳(chuan) 播,讓包括長城在內(nei) 的中國文化遺產(chan) 走向世界,走進千家萬(wan) 戶。(鄭 娜)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