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守護兒童健康不可掉以輕“心”

發布時間:2022-06-27 10:31:00來源: 廣州日報

  守護好兒(er) 童健康就是守護好全民健康的基礎。未來,兒(er) 童健康促進工作該如何精準發力?21日,國務院關(guan) 於(yu) 兒(er) 童健康促進工作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三十五次會(hui) 議審議。(6月21日新華社)

  報告對兒(er) 童心理健康的重視引起眾(zhong) 多關(guan) 注。報告提出,要加強兒(er) 童健康全程服務,圍繞兒(er) 童體(ti) 格生長發育和神經心理發育,開展係統化兒(er) 童健康綜合管理和體(ti) 質鍛煉指導,健全兒(er) 童心理健康服務體(ti) 係。

  報告將兒(er) 童心理健康置於(yu) 與(yu) 身體(ti) 健康同樣重要的地位,對全社會(hui) 是一種正向引導。不可否認的是,盡管近年來人們(men) 對兒(er) 童心理健康的認識有所提升,但說到兒(er) 童健康,人們(men) 還是容易陷入“重身體(ti) 而輕心理”的誤區。這對兒(er) 童的健康成長極為(wei) 不利。研究表明,因為(wei) 兒(er) 童自我意識脆弱,生活閱曆淺,抗挫折能力較低,更易產(chan) 生心理問題。若家長或老師對孩子心理健康關(guan) 注不足,容易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不能早發現、早幹預,這樣不僅(jin) 會(hui) 對孩子的人格造成影響,還可能嚴(yan) 重影響孩子的生活與(yu) 學業(ye) 。

  加強兒(er) 童心理健康服務建設迫在眉睫。首先,要讓全社會(hui) 正確認識兒(er) 童心理健康問題,樹立“身心健康同樣重要”的意識。一方麵,要“破”。“有抑鬱症?會(hui) 不會(hui) 傷(shang) 害我?”盡管人們(men) 對心理健康有了越來越多的認識,但汙名化的影子仍在。這不僅(jin) 讓一些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諱疾忌醫”,也阻礙了孩子在遭遇心理困擾時尋求幫助。因此,有必要全力消除心理健康的汙名化。另一方麵,要“立”。《健康中國行動——兒(er) 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已提出,將兒(er) 童心理健康納入家庭教育指導。這是很好的路徑。要隨著家庭教育指導的深入,幫助不同年齡段兒(er) 童的家長正確認識孩子的心理發育規律,學會(hui) 與(yu) 孩子溝通、交流,做好源頭預防。

  其次,要不斷完善兒(er) 童心理健康問題幹預體(ti) 係。一方麵,要“有人”。報告顯示,我國1379家婦幼保健機構已開展兒(er) 童心理保健服務,另外,學校心理健康工作人員配備也得到了強化。如此龐大的兒(er) 童心理健康服務體(ti) 係,需要大量專(zhuan) 業(ye) 人才。對此,要適應形勢需要,加大對相關(guan) 人才的培養(yang) 力度。另一方麵,要“得法”。曾有媒體(ti) 報道,有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體(ti) 檢”時,直接將國外的心理測試問卷照搬過來,不少問題讓學生“蒙查查”。監測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並對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幹預,顯然也要講究“因地製宜”。

  守護兒(er) 童心理健康是一項係統工程。除了健全兒(er) 童心理健康服務體(ti) 係外,還需要加強親(qin) 子之間的互動、構建和諧的家庭關(guan) 係,充分發揮體(ti) 育的作用、讓孩子在運動中收獲快樂(le) 與(yu) 友誼,加強校園安全建設、杜絕校園霸淩等。而這些,均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hui) 共同的努力。(胡俊)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