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出土文獻與《詩經》早期書寫

發布時間:2022-07-04 10:5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曹建國(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

  隨著出土材料的增多,早期中國經典書(shu) 寫(xie) 日漸成為(wei) 學術界關(guan) 注的熱點。而《詩經》尤為(wei) 學者所關(guan) 注,其原因大抵有三:一是出土《詩經》材料多;二是出土《詩經》顯示出文本形態的多樣性,尤其是異文豐(feng) 富;三是《詩》基於(yu) 諷誦所呈現出的文體(ti) 特征。緣此,有學者認為(wei) 中國早期詩歌文本缺乏穩定性。他們(men) 認為(wei) ,單個(ge) 詩歌文本是理念和表達之“共享整體(ti) ”的諸多具體(ti) 表現之一,詩歌創作則是利用主題和表達之“詩歌材料”和“素材庫”來不斷生成新的文本。不僅(jin) 如此,我們(men) 平常所認為(wei) 的文本族譜隻是基於(yu) 總體(ti) 上相似的主題、意象以及一套有限範圍的表述所構成的一組平行文本,它們(men) 中沒有所謂的唯一原初文本(亦即“祖本”),也沒有與(yu) 之相關(guan) 的原初“作者”及“詩歌創作時間”。這不僅(jin) 消解了作為(wei) 獨立文本的詩以及文本間關(guan) 係,也使包括《詩》在內(nei) 的早期經典文本形成及形態充滿不確定性。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眾(zhong) 所周知,關(guan) 於(yu) 早期詩歌文本具有較大流動性的判定多是依據口頭詩學理論得出的。誠然,口頭詩學理論對於(yu) 早期文本的分析具有重大的實踐價(jia) 值,尤其是長篇敘事性的史詩的分析。因而也有學者借助口頭詩學理論研究早期中國文本,比如王靖獻的《鍾與(yu) 鼓》。我們(men) 同意《詩經》中的某些作品具有口頭屬性,尤其是《風》《小雅》中部分作品,但這並不等於(yu) 說口傳(chuan) 詩學對於(yu) 《詩經》所有作品都具有絕對的解釋力。比如作為(wei) 儀(yi) 式文本的《頌》常常和具體(ti) 的儀(yi) 式行為(wei) 相關(guan) 聯,關(guan) 乎身份認同,並借助表演性的“重複”等方式保持其作為(wei) 神聖性文本的一致性和排他性。再比如《詩》中和具體(ti) 曆史事件相關(guan) 聯的詩(亦即“獻詩”)也不適合用口傳(chuan) 詩學理論來分析,如《十月之交》。這樣的文本一般不見程式化套語和共享型主題,因而其文本獨特性特征是顯而易見的。此外,因為(wei) 《詩》是音樂(le) 性文本,其四言構型和周代以“樂(le) 懸”為(wei) 主體(ti) 的雅樂(le) 製度密切相關(guan) ,四言代表的是編鍾四聲調式結構及其規定性,也涉及大師“審詩商”等其他周代樂(le) 官製度。因而《詩》是非常複雜的文本工程,單一闡釋模式並不能解釋早期《詩》本所有問題。

  口傳(chuan) 詩學之外,鮑則嶽提出了“模塊理論”,用“合成文本”的思路解釋中國早期文本的形成。他舉(ju) 證的文本是《周易》《老子》《禮記·緇衣》等,而他所謂的“模塊”其實就是中國傳(chuan) 統術語“章”。對於(yu) 《老子》《緇衣》這樣的文本來說,“章”既是文本的構件,其本身也是一個(ge) 獨立的意義(yi) 單元。所以即便改變文本內(nei) 部“章”的順序,並不會(hui) 對整個(ge) 文本的表達產(chan) 生太大影響。但對於(yu) 同樣稱“章”的《詩》來說,“章”意義(yi) 單元的大小及其組合要求並不一致。換言之,某些《詩》的“章”不僅(jin) 是構成文本的單位,也同時需遵從(cong) “秩序”的規定。我們(men) 以《詩·綢繆》為(wei) 例,與(yu) 《毛詩·綢繆》相比,安大簡《綢繆》第三章少了兩(liang) 句,也調換了第二、第三章的順序。這顯然有悖於(yu) 常理。《綢繆》是一首詠唱婚姻的詩,並以“在天”“在隅”“在戶”等詞語標明婚姻時間。詩中的“三星”為(wei) 作為(wei) 晉星的參三星,其“在天”“在隅”“在戶”分別對應黃昏始見於(yu) 東(dong) 方、深夜見於(yu) 東(dong) 南方和夜半見於(yu) 南方三個(ge) 時辰,或十月、十一至十二月、正月等月份,是合理的空間標識。而安大簡《綢繆》的空間順序為(wei) “在天”“在戶”“在隅”,是無序的移動,顯然是誤書(shu) 或誤記。我們(men) 並不能因此斷定《綢繆》是合成文本,而“模塊理論”和“合成文本”並不適合分析《綢繆》這樣有秩序的文本。

  概言之,我們(men) 並不認為(wei) 《詩》篇是一種可以借助“公共素材庫”隨意拚合的文本,它具有高度穩定的文本形態以及穩定的意義(yi) 所指。如果詩能隨意拚合,就不僅(jin) 是文辭共享問題了,也將消解詩主旨的確定性。如此,我們(men) 幾乎無法理解春秋時人賦詩如何達到交流的目的。事實上,春秋賦詩恰恰證明《詩》是有確定所指的文本。《左傳(chuan) 》記載秦國先蔑入秦迎公子雍,荀林父以同寮盡心相助為(wei) 由勸阻之,並賦《板》之三章。試想,如果詩不是穩定的文本,則《左傳(chuan) 》記載“《板》之三章”有何標識意義(yi) ?

  當然,相對於(yu) 傳(chuan) 世文獻,出土文獻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更加直接的證據。我們(men) 以大家比較熟悉的《唐風·蟋蟀》為(wei) 例。到目前為(wei) 止,我們(men) 大體(ti) 上可以看到三種名為(wei) 《蟋蟀》的文本:即傳(chuan) 世的《毛詩》、清華簡和安大簡。其中安大簡《蟋蟀》和《毛詩·蟋蟀》明確屬於(yu) 《詩》本,兩(liang) 者文本差別不大,主旨也一致。清華簡《蟋蟀》出現在一個(ge) 故事類文本中,屬於(yu) 敘事的一部分。就文本來看,清華簡《蟋蟀》在文辭、章節等方麵都和《詩·唐風·蟋蟀》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引起大家的關(guan) 注,焦點問題是它和《唐風·蟋蟀》之間的關(guan) 係。回答這個(ge) 問題,首先要回答它們(men) 是否屬於(yu) 同一首詩。如果不是同一首詩,則所謂版本關(guan) 係,文本流動等等都無從(cong) 談起。有學者認為(wei) 清華簡《蟋蟀》和《唐風·蟋蟀》是各自獨立完成文本,但又認為(wei) 它們(men) 之間構成資源共享關(guan) 係。這事實上有一個(ge) 預設前提,即清華簡《蟋蟀》和《唐風·蟋蟀》是大致相同時代的作品,否則就談不上“共享”的“素材庫”。但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這也和鮑則嶽討論《老子》《緇衣》文本形成的曆史語境不同。所以,清華簡《蟋蟀》作為(wei) 一個(ge) 擬寫(xie) 文本,或許可以透露一些它所仿擬對象的文本信息,但並不能和它所仿擬的文本構成“版本間”關(guan) 係。目前真正可以確證為(wei) 《詩》文本的隻有《毛詩·唐風·蟋蟀》和安大《詩》簡《蟋蟀》,而二者主旨及文本的高度相似性有利於(yu) 證明先秦時期《詩·蟋蟀》是穩定文本。關(guan) 於(yu) 這一點,文獻記載之《蟋蟀》評價(jia) 亦可佐證。上博簡《詩論》評曰“知難”,“知難”於(yu) 主旨層麵對應《蟋蟀》“好樂(le) 無荒”之執中而行,於(yu) 文辭層麵則對應詩中“良士瞿瞿”等,此所謂“為(wei) 之難,言之得無訒乎”。《孔叢(cong) 子·記義(yi) 》曰“於(yu) 《蟋蟀》見陶唐儉(jian) 德之大”,《鹽鐵論·通有》“孔子曰:不可大儉(jian) 極下,此《蟋蟀》所為(wei) 作”都和《詩序》一致,和“知難”也有內(nei) 在聯係,符合孔子執禮不取儉(jian) 奢的中庸思想。此外,《左傳(chuan) 》記趙孟評曰“保家之主也”,也符合《蟋蟀》對良士的稱讚。當然,安大簡《蟋蟀》和《毛詩·蟋蟀》章序之別極有可能屬於(yu) 抄手誤記或誤抄,但二者並非隨意拚合文本之關(guan) 係。

  文本整體(ti) 性之外,《詩》的文字也是大家比較關(guan) 注的問題,並引發口傳(chuan) 與(yu) 書(shu) 寫(xie) 之爭(zheng) 。中國文字曆經甲骨文、金文和簡牘文字等不同階段,文字構型及意義(yi) 傳(chuan) 承方麵具有較大的穩定性,所以書(shu) 寫(xie) 文本一定是早期文獻傳(chuan) 承的重要載體(ti) 形態。但書(shu) 寫(xie) 還是口傳(chuan) 其實對於(yu) 文本的穩定性而言,並不是決(jue) 定性要素,書(shu) 寫(xie) 文本的穩定性並不一定優(you) 於(yu) 口傳(chuan) 文本。以安大簡《詩經》為(wei) 例,簡文中的形近錯訛文字、倒文以及重文、合文等都有利於(yu) 說明這是一個(ge) 書(shu) 寫(xie) 文本的複製,而非聽音記錄。茲(zi) 舉(ju) 一例,安大簡《蒹葭》除文字錯訛之外,詩文也少了“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cong) 之”計25字,約當一枚簡的字數。出現這種錯誤,應該是抄手少抄了一枚簡。但作為(wei) 借助視覺複製的文本,安大簡與(yu) 《毛詩》相比較仍有大量異文。解釋這一現象,既有文獻學的問題,也有方法論的問題。從(cong) 文獻學角度,我們(men) 可以認為(wei) 包括《詩經》文本在內(nei) 的簡帛異文是各自複製了它依據的底本。雖然最初的底本是依據聲音或記憶記錄下來的,但它們(men) 卻最終形成了各自小的文本譜係,並被不斷傳(chuan) 抄。所以,我們(men) 既不能在曆時性的角度設想每個(ge) 文本都是依據聲音或記憶記重新製作獨立的事件,也不能在共時性場景中設想這些文本同時出現且彼此互參,它們(men) 隻是複製了各自此前的“聲音”或“記憶”。以外,我們(men) 還要關(guan) 注到兩(liang) 個(ge) 基本事實。一是這些字形不同“聲音”背後的意義(yi) 是一致的,這是文本穩定性的表現。二是從(cong) 較長的時間段來看,異文關(guan) 係逐步趨近於(yu) 古今字、異體(ti) 字、正俗字。

  總之,早期經典書(shu) 寫(xie) 是一個(ge) 非常複雜的問題,《詩》尤其如此。除了關(guan) 注文本本身,我們(men) 也需要關(guan) 注與(yu) 文本相關(guan) 的其他問題,比如其使用問題。目前發現的早期文本皆出土於(yu) 墓葬,其是文本,也是隨葬品。這提醒我們(men) 在關(guan) 注其文本屬性的同時,也要對材料文化屬性及喪(sang) 葬功能有所警惕,不能簡單平麵化處理。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