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重點行業綠色低碳發展
近日,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工業(ye) 能效提升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ye) 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
工業(ye) 領域能源消費約占全社會(hui) 能源消費的65%,是節能重點領域和主戰場之一。我國工業(ye) 領域用能企業(ye) 數量多、涉及麵廣,加快推進工業(ye) 節能提效,不僅(jin) 有利於(yu) 提升企業(ye) 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還能夠推動重點行業(ye) 領域工藝流程、生產(chan) 設備更新換代,提升行業(ye) 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近年來,我國工業(ye) 能效水平不斷提升,規模以上工業(ye) 單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三五”期間下降16%的基礎上,2021年下降5.6%,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等重點用能行業(ye) 能效水平顯著提升,節能環保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超過8萬(wan) 億(yi) 元,年增速在10%以上。
“圍繞工業(ye) 領域節能降碳,我們(men) 推進綠色製造政策標準體(ti) 係建設,打造了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工業(ye) 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ye) 。同時,加強技術突破、標準引領、示範推廣,逐步構建起從(cong) 基礎原材料到終端消費品的全鏈條綠色產(chan) 品供給體(ti) 係。”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介紹,“十二五”以來,累計推廣2萬(wan) 多種綠色產(chan) 品、4000多種節能節水和資源綜合利用工藝技術裝備。
但也要看到,工業(ye) 節能提效仍麵臨(lin) 重點用能行業(ye) 節能挖潛難度日益加大、用能結構綠色化水平不高、節能提效技術創新及裝備推廣存在短板等問題。
為(wei) 此,《行動計劃》提出,加強重點行業(ye) 能量係統優(you) 化、餘(yu) 熱餘(yu) 壓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公輔設施改造;持續開展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建設,提高網絡設備等信息處理設備能效;加強用能供需雙向互動,統籌用好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不同能源品種,積極構建電、熱、冷、氣等多能高效互補的工業(ye) 用能結構;圍繞電機、變壓器、鍋爐等通用用能設備,持續開展能效提升專(zhuan) 項行動,加大高效用能設備應用力度,加強重點用能設備係統匹配性節能改造和運行控製優(you) 化。
“在鋼鐵、建材、石化、化工等重點用能行業(ye) 及企業(ye) 建設能源管控中心,整體(ti) 能耗可以節約3%左右。下一步,要繼續提升電機、變壓器、鍋爐等重點用能產(chan) 品和裝備的運行效率。”中國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說。
針對企業(ye) 園區綜合能效改善,《行動計劃》明確,實施重點用能行業(ye) 能效“領跑者”製度,探索打造超級能效工廠;加強大型企業(ye) 能效引領作用,提升中小企業(ye) 能效服務能力,係統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綜合能效水平。
根據產(chan) 業(ye) 發展實際,《行動計劃》給出了具體(ti) 目標:到2025年,新增高效節能電機占比達到70%以上,新增高效節能變壓器占比達到80%以上,新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優(you) 於(yu) 1.3,工業(ye) 領域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0%,在重點用能行業(ye) 遴選100家能效“領跑者”企業(ye) ,探索創建10家超級能效工廠。
如何實現上述目標?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節能與(yu) 綜合利用司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首先要加強政策引導,落實好能耗“雙控”製度,做好能耗強度約束性指標管理,有效增強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彈性,對能耗強度降低達到國家下達的激勵目標地區,其能源消費總量在當期能耗“雙控”考核中免予考核。統籌利用現有財政資金、政府投資基金等渠道,促進工業(ye) 能效提升。落實節能節水等稅收優(you) 惠政策,加大綠色產(chan) 品政府采購力度。整合差別電價(jia) 、階梯電價(jia) 、懲罰性電價(jia) 等差別化電價(jia) 政策,建立統一的高耗能行業(ye) 階梯電價(jia) 製度。
其次,應積極發展綠色金融,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商業(ye) 可持續的前提下,為(wei) 節能降碳效應顯著的重點項目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發揮國家產(chan) 融合作平台作用,在工業(ye) 綠色發展項目庫建立節能提效專(zhuan) 項,支持企業(ye) 開展技術改造,發揮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chang) 機製作用,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技術裝備應用。(李芃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