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⑩】雄關漫道真如鐵,我們跨越再跨越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⑩】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陳冠合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guan) 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cong) 頭越。從(cong) 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這闋豪氣幹雲(yun) 的詞,大家一定耳熟能詳!1935年2月,紅軍(jun) 長征中再次占領婁山關(guan) ,毛澤東(dong) 同誌躍馬群山間,揮毫寫(xie) 下這闋《憶秦娥·婁山關(guan) 》。
茫茫大婁山,一關(guan) 連一關(guan) 。大婁山的山,像桂林的山,百態千姿,但更險峻;大婁山的水,像峨眉的溪,蜿蜒連綿,但更湍急。若論涉關(guan) 過隘之艱險,百關(guan) 之中,當數婁山關(guan) 了。
仲夏時節,記者從(cong) 貴州遵義(yi) 市區驅車前往婁山關(guan) 。車沿錦帶般的公路暢行山水間,宛若置身水墨畫卷中。“每年都有數百萬(wan) 遊客來婁山關(guan) 尋訪紅色印記。”同行的遵義(yi) 師範學院教授王剛曾仔細梳理過大婁山的史料和老照片,“80多年前的大婁山,可不是現在這樣!那時山是禿的、水是濁的,婁山關(guan) 扼住川黔之間唯一一條公路。這一帶,軍(jun) 閥混戰、土匪橫行,百姓要過關(guan) ,得冒生命危險。”
車至大婁山腳下,隻能拾級而上。大約半個(ge) 小時,一座巨型石碑出現在路東(dong) 峭壁上。25米寬、13.55米高的山岩上嵌有396塊大理石,刻著毛主席《憶秦娥·婁山關(guan) 》的手跡。抬頭仰望,百餘(yu) 米外,雙峰對峙間,一座雄關(guan) 巍然矗立。
“前麵就是婁山關(guan) 了!震撼吧!《明史》上是這樣形容大婁山重重關(guan) 隘的——‘飛鳥騰猿不能逾者’!”似乎看出了記者的心思,婁山關(guan) 管理處主任徐正說道,“婁山關(guan) 關(guan) 口距山頂400多米,最窄處僅(jin) 容獨騎通過,真的是‘一夫當關(guan) ,萬(wan) 夫莫開’,因此,曆來是兵家必爭(zheng) 之地——‘萬(wan) 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役,這裏是主戰場;明末李定國起義(yi) 軍(jun) 曾鏖戰關(guan) 前;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與(yu) 清軍(jun) 在此殊死較量……當然,最為(wei) 人熟知的,還是咱紅軍(jun) 的兩(liang) 次婁山關(guan) 戰鬥!”
在婁山關(guan) 紅軍(jun) 戰鬥遺址陳列館,數字技術為(wei) 我們(men) “還原”了當年壯烈一幕——1935年1月,紅軍(jun) 占領婁山關(guan) ,後離開遵義(yi) 北上。2月25日,因形勢需要,紅軍(jun) 重回婁山關(guan) 。一個(ge) 個(ge) 衝(chong) 鋒梯隊、十餘(yu) 次浴血衝(chong) 鋒、連續攻占十多座山頭……鏖戰兩(liang) 天一夜,終於(yu) 再奪婁山關(guan) 。
“闖關(guan) 奪隘永不止步,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精神品質。婁山關(guan) 大捷之後30年,又有來自全國各地成千上萬(wan) 的英雄兒(er) 女向‘關(guan) 隘’發起猛攻。”說到這裏,王剛刻意頓了頓再接著說,“這次,他們(men) 要闖的是‘三線建設’這一關(guan) !”站在婁山關(guan) 的製高點——西風台上,但見莽莽群山無邊無際,山的褶皺折疊一層又一層幽邃的空間。“‘山’‘散’‘隱’,這些在外人看來的地理劣勢,恰恰為(wei) 三線建設提供了一方寶地。”見證過三線繁榮的王剛如數家珍,“因為(wei) 保密需要,那時企業(ye) 都用數字代號。比如,〇六一基地是現在的貴州航天工業(ye) 公司、八七廠是現在的貴州鋼繩集團、八五廠是遵義(yi) 鐵合金廠,還有長征電器廠、大連西遷的遵義(yi) 醫學院……太多了!”
王剛遙指遵義(yi) 城的方向,“看!那片就是20世紀60年代的‘三線’老廠區,現在是遵義(yi) 1964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園。旁邊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大學生創業(ye) 園……”他一口氣數下去。
沿王剛所指方向看去,一片灰瓦紅牆的建築群隱約可見。在它不遠處,一幢幢建築拔地而起、鱗次櫛比,各色標識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離開婁山關(guan) ,我們(men) 驅車前往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園。紅磚廠房、蒸汽火車、老式機床……一個(ge) 個(ge) 烙著曆史印記的物件,讓人穿越時光,回到那不懼艱辛、奮勇拚搏的崢嶸歲月。似乎,那勞動的號子仍依稀可聞。
“如今,大多數‘三線’廠礦已經融入時代洪流,不再是當年的樣子了,但‘老三線’艱苦創業(ye) 、無私奉獻、敢於(yu) 創新的精神還在!咱們(men) 到開發區看看,後來者又在闖新關(guan) 。”伴隨著王剛的介紹,我們(men) 開啟了另一段令人大開眼界的“旅程”。
“0.635毫米!我們(men) 的產(chan) 品將針間距做到了世界最小!”在遵義(yi) 市飛宇電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潘亞(ya) 楠指著正在加工的絞針自豪地說,“這是航天航空飛行器上微型矩形連接器的核心部件。我們(men) 不僅(jin) 做到了小而精,還能個(ge) 性化定製。58項專(zhuan) 利就是我們(men)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都是搶不走、封不住、攥在手的關(guan) 鍵技術!”
在貴州凱星液力傳(chuan) 動機械有限公司,一排排工業(ye) 機器人正在變速箱生產(chan) 流水線上忙碌著,動作靈巧精準,配合天衣無縫。“這些機器人是通過5G加密大數據傳(chuan) 輸係統操縱的,是一條黑客無法侵入的全封閉‘隧道’,這對軍(jun) 工企業(ye) 尤為(wei) 重要。”28歲的技術負責人夏緣澤對記者說,“這項科研攻關(guan) ,是由公司幾個(ge) 年輕人拚了三個(ge) 月拿下的。”
“注意這玻璃中的‘藍煙’!”在貴州航天烏(wu) 江機電設備有限公司,工程師胡陳拿起一件樣品伸向窗口。在陽光照耀下,中空玻璃間泛出淡淡藍色。“這就是‘改變世界的神奇材料’——氣凝膠。它可以使玻璃的隔熱性能成百倍提高。金屬上加一層薄薄的氣凝膠,就能大幅提升抗爆炸衝(chong) 擊的能力。過去,這個(ge) 技術被西方壟斷著,如今,我們(men) 的氣凝膠產(chan) 品的產(chan) 量和質量都能排在世界前列……”一項項高新技術,讓人目不暇接;一段段創新故事,令人心潮澎湃。
不知不覺間,已是日影西斜。走出開發區,回望大婁山,依然是林海莽莽、奇峰險峻,但我有一個(ge) 深切的感受:在共產(chan) 黨(dang) 人麵前,沒有跨不過去的雄關(guan)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