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保障農民種糧收益
作者: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課題組(執筆:趙霞、韓一軍(jun) 、潘怡)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合理保障農(nong) 民種糧收益,按照讓農(nong) 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chan) 區抓糧有積極性的目標要求,健全農(nong) 民種糧收益保障機製。在國際糧價(jia) 大幅波動、全球糧食危機苗頭再起的背景下,建立全產(chan) 業(ye) 鏈條農(nong) 民種糧收益保障機製至關(guan) 重要。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糧食生產(chan) ,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yang) 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穩定。糧食產(chan) 能穩定提升,產(chan) 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2021年產(chan) 量創曆史新高,達到13657億(yi) 斤,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3公斤,高於(yu) 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做到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為(wei)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應對複雜多變的國內(nei) 外形勢、克服各種風險挑戰提供了有力支撐。
但應看到,我國糧食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升的同時,糧食供求在中長期內(nei) 仍將處於(yu) 緊平衡態勢。糧食生產(chan) 逐步進入高投入階段,生產(chan) 成本總體(ti) 較快增長,種糧收益偏低,調動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的難度不斷提高。種糧農(nong) 民對降成本、增收益、穩預期具有迫切需求,如何讓種糧農(nong) 民有利可圖愈加成為(wei) 確保糧食持續穩產(chan) 增產(chan) 的關(guan) 鍵。
種糧收益呈周期性波動
以農(nong) 業(ye) 稅費改革為(wei) 標誌,我國糧食種植收益可劃分為(wei) 1978年至2003年和2004年至2020年兩(liang) 個(ge) 周期,均呈現出先增後降趨勢,具體(ti) 表現出如下特征。
種糧現金收益在600—700元之間波動。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全國農(nong) 產(chan) 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數據整理計算,在第一周期,稻穀、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平均現金收益於(yu) 1995年達到高點,為(wei) 367.4元/畝(mu) ,2002年降至171.7元/畝(mu) 。在第二周期,三大主糧平均現金收益於(yu) 2014年達到710.4元/畝(mu) ,2018年降至481.7元/畝(mu) ,後恢複性上漲,2020年恢複至613.6元,加上補貼現金收益約700元。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以來,糧食價(jia) 格整體(ti) 保持在高位,農(nong) 民種糧收益提高。2021年,全國畝(mu) 均種糧收益824元,為(wei) 近五年來最高水平。從(cong) 現金收益來看,農(nong) 民種糧是賺錢的,主要來自投入的勞動力和自有土地的變現。
種糧淨利潤周期性先增後降。在第一周期前期1978年至1992年,得益於(yu) 畝(mu) 均單產(chan) 和糧食價(jia) 格雙提高,糧食生產(chan) 收益在較低水平上平穩上漲。三大主糧平均淨利潤由-2.2元/畝(mu) 增至44元/畝(mu) 。中期1993年至1995年,糧食收益隨價(jia) 格提高快速上漲。三大主糧平均淨利潤由92.3元/畝(mu) 增至223.9元/畝(mu) ,增幅達143%。後期1997年至2003年由於(yu) 糧食價(jia) 格下跌,單產(chan) 水平進入階段性平台期,而成本保持剛性,糧食收益持續下降。2003年三大主糧平均淨利潤降至34.2元/畝(mu) ,2000年小麥、玉米生產(chan) 收益首次出現虧(kui) 損。
在第二周期前期2004年至2011年,糧食生產(chan) 收益穩中略增。宏觀經濟快速增長,產(chan) 業(ye) 政策利好,稻穀、小麥、玉米先後實行最低收購價(jia) 政策,單產(chan) 提高和糧價(jia) 穩定上漲帶來的產(chan) 值增加,基本抵消生產(chan) 成本的逐年攀升。三大主糧平均淨利潤由196.5元/畝(mu) 增至250.8元/畝(mu) ,增幅達28%,為(wei) 曆史最高點。後期,特別是2014年以來隨著國內(nei) 外糧食市場形勢變化及糧食收儲(chu) 製度改革推進,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jia) 穩中下調,2016年玉米臨(lin) 儲(chu) 政策取消、價(jia) 格下跌,疊加糧食成本剛性上漲,種糧收益進入周期性虧(kui) 損階段,2016年至2019年,三大主糧平均淨利潤均為(wei) 負值;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糧食價(jia) 格快速上漲,三大主糧平均淨利潤恢複至47.1元/畝(mu) 。
種糧淨收益隨規模擴大而上升。從(cong) 淨利潤看,粳稻、玉米和大豆淨利潤隨規模擴大先降後升,500畝(mu) 以上規模淨利潤最高,顯著高於(yu) 其他規模。秈稻和小麥100—200畝(mu) 淨利潤最高,顯著高於(yu) 其他規模。
注重糧食生產(chan) 各環節
從(cong) 全產(chan) 業(ye) 鏈及政策視角出發,糧食生產(chan) 各環節均對農(nong) 民種糧收益產(chan) 生不同程度影響。
產(chan) 前環節,主要集中在農(nong) 資采購、土地投入成本、農(nong) 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三方麵。當前我國糧食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資料價(jia) 格上漲快於(yu) 糧食價(jia) 格上漲,壓縮了農(nong) 民種糧收益。據《全國農(nong) 產(chan) 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整理計算,2004年至2020年我國三大主糧的種子、化肥、農(nong) 藥三大農(nong) 資平均投入費用由104.05元/畝(mu) 增至244.91元/畝(mu) ,累計增長1.35倍;三大主糧畝(mu) 均產(chan) 值由591.95元/畝(mu) 增至1166.73元/畝(mu) ,累計增長97.1%。土地成本快速上漲且高位波動明顯,壓縮了規模農(nong) 戶種糧收益。2004年至2020年我國三大主糧平均土地成本由54.07元/畝(mu) 上漲至2020年238.82元/畝(mu) ,累計上漲3.42倍。課題組實地調研發現,2020年黑龍江省玉米主產(chan) 區土地流轉價(jia) 格為(wei) 500—600元/畝(mu) ,2021年上漲至700—800元/畝(mu) ;2020年河南省小麥—玉米輪作區土地流轉價(jia) 格為(wei) 800元/畝(mu) 。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可有效提高農(nong) 民種糧收益。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數據,2021年高標準農(nong) 田項目區比非項目區機械化水平提高15—20個(ge) 百分點,規模經營土地流轉率提高30個(ge) 百分點,新型經營主體(ti) 占比提高20個(ge) 百分點以上。同時,有效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節水、節肥、節電、節藥效果明顯。調查數據顯示,高標準農(nong) 田項目區節水20%—30%、節電30%以上、節藥19%、節肥13%。
產(chan) 中環節,通常指糧食耕、種、防、收等環節,田間精細化管理程度和社會(hui) 化服務水平會(hui) 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nong) 民種糧收益。產(chan) 中環節生產(chan) 要素投入占比最大的是人工成本(2020年三大主糧人工成本占比36.9%),其次是機械作業(ye) 費(2020年三大主糧機械作業(ye) 費占比13.8%),排灌費及蓄力費占總成本比重較低。2004年至2020年,三大主糧每畝(mu) 人工成本累計增長1.92倍,機械作業(ye) 成本累計增長3.88倍,排灌費累計增長59%,各項投入的上漲擠壓了農(nong) 戶種糧收益。
田間精細化管理是提高種糧收益不可缺少的重要舉(ju) 措。據課題組調研,黑龍江佳木斯市樺川縣世平水稻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依托精細化管理實現增效。由世平合作社提供的育苗,苗壯長勢好、少生病;會(hui) 員種植產(chan) 出由合作社負責,每斤可多賣2分錢,促進糧農(nong) 獲得實在收益。樺川縣創業(ye) 鄉(xiang) 拉拉街的種植大戶通過多樣化種植、采用先進機械設備種植19公頃土地,現金收益近20萬(wan) 元。
社會(hui) 化服務有利於(yu) 糧農(nong) 節本增產(chan) 。山東(dong) 省高密市孚高農(nong) 業(ye) 服務有限公司作為(wei) 市供銷社參股的縣級農(nong) 業(ye) 服務公司,通過推進土地托管服務為(wei) 農(nong) 戶提供耕、種、防、收等產(chan) 中服務以及部分產(chan) 後服務,通過大型農(nong) 機作業(ye) ,當地糧食作物每畝(mu) 增產(chan) 10%—20%,為(wei) 種糧農(nong) 民節支400—800元;通過飛防作業(ye) ,降低農(nong) 藥用量20%,有效防治率超過96%;通過測土配方智能配肥,每畝(mu) 減少化肥用量15%—20%;通過“水肥一體(ti) 化”技術推廣,比常規施肥節水30%—40%、節肥20%—30%。
產(chan) 後環節,包括流通、加工和銷售環節。糧食流通環節跨度大,成本居高不下。部分流通主體(ti) 通過壓低農(nong) 戶糧食收購價(jia) 格的方式彌補成本,如糧食經營商會(hui) 在收購時扣除水分、雜質等成分,部分經營商加大扣除比例,導致農(nong) 民種糧收益受損。在加工和銷售環節,糧食加工程度高低、品質好壞以及是否創立品牌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糧食產(chan) 品溢價(jia) 程度。小農(nong) 戶直接售賣原糧,且缺乏品牌建設能力,不利於(yu) 提高種糧收益。
給糧農(nong) 吃上“定心丸”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農(nong) 業(ye) 支持政策逐步形成以價(jia) 格支持政策和農(nong) 業(ye) 支持保護補貼政策為(wei) 主體(ti) ,農(nong) 業(ye) 保險費補貼、生態補償(chang) 等多項補貼在內(nei) 的政策支持框架。
一是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jia) 政策。從(cong) 2004年開始實施,2016年適當下調價(jia) 格水平,由保利潤向保成本轉變。最低收購價(jia) 政策具有穩預期、穩生產(chan) 的托底作用,廣大種糧農(nong) 民已把最低收購價(jia) 作為(wei) 種糧的“定心丸”。
二是收入補貼政策。耕地地力保護補貼,2016年國家將農(nong) 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nong) 民直接補貼和農(nong) 資綜合補貼“三項補貼”合並為(wei) 農(nong) 業(ye) 支持保護補貼,政策目標調整為(wei) 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與(yu) 糧食收儲(chu) 製度改革配套的生產(chan) 者補貼,2016年東(dong) 北地區玉米臨(lin) 儲(chu) 政策取消後建立生產(chan) 者補貼政策,2017年東(dong) 北地區大豆實行生產(chan) 者補貼,2018年稻穀最低收購價(jia) 大幅下調後開始在主產(chan) 區實施稻穀補貼。多種補貼製度對彌補種糧成本上升、糧價(jia) 下跌,保障農(nong) 民種糧收益基本穩定發揮重要作用。保險政策,2018年國家啟動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2021年將試點擴大到500個(ge) 產(chan) 糧大縣。這項政策有效對衝(chong) 了因自然災害或糧價(jia) 波動導致的種糧收入風險,深受種糧農(nong) 民特別是新型經營主體(ti) 歡迎,但也存在賠付難、保障程度低及農(nong) 戶參保意願低等問題。
三是生態保護和補償(chang) 政策。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從(cong) 1999年開始實施,截至2020年底,退耕農(nong) 戶戶均累計獲得中央補助資金9000多元,促使農(nong) 戶收入更加穩定多樣。2016年耕地輪作休耕製度開始試點實施,截至2020年底,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資金超過200億(yi) 元,實施麵積超過1億(yi) 畝(mu) 次。通過作物輪作倒茬和季節性休耕,給下茬作物提供了良好的地力基礎和充足的生長發育時間,提高了耕地質量,改善了糧食品質,有利於(yu) 糧農(nong) 增收。同時也有效改善了部分地區生態嚴(yan) 重退化狀況。實施化肥農(nong) 藥減量政策,2015年以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組織開展化肥農(nong) 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截至2020年底,我國化肥農(nong) 藥減量增效順利實現預期目標,化肥使用量由2015年的6022.6萬(wan) 噸下降為(wei) 2020年的5250.7萬(wan) 噸,農(nong) 藥使用量由2015年的178.3萬(wan) 噸下降到2020年的131.3萬(wan) 噸。化肥農(nong) 藥使用量顯著減少,利用率明顯提升,促進種植業(ye) 高質量發展效果明顯,有利於(yu) 糧農(nong) 節本增效。
全鏈條提升種糧積極性
糧食歸根結底要靠農(nong) 民去種,建議從(cong) 產(chan) 業(ye) 鏈各環節入手保障農(nong) 民種糧收益,提升種糧積極性。
產(chan) 前環節持續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和水利設施建設,加強地力保護,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突出建設重點,建成集中連片、穩產(chan) 高產(chan) 、生態友好的農(nong) 田;推進農(nong) 田水利建設,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加強地力保護,改善耕地質量,實現耕地可持續利用。提高化肥、農(nong) 藥等物化成本利用率,持續深入推進化肥農(nong) 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加強農(nong) 田汙染防治,用法律手段減少工業(ye) 企業(ye) 對農(nong) 田的汙染。合理安排種植結構,優(you) 化糧食生產(chan) 區域布局,提高糧食生產(chan) 資源利用效率。加大對糧食主產(chan) 區支持力度,新增農(nong) 業(ye) 補貼向主產(chan) 區和優(you) 勢產(chan) 區集中,激勵主產(chan) 區糧農(nong) 生產(chan) 積極性。
產(chan) 中環節大力發展糧食生產(chan) 全程社會(hui) 化服務,做好田間精細化管理。以機械化帶動社會(hui) 化服務,優(you) 先安排中央財政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社會(hui) 化服務資金用於(yu) 糧食生產(chan) 環節農(nong) 機作業(ye) 補貼,支持統防統治、代耕代種代收、深耕深鬆等各類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服務,全麵提高糧食作物機械化水平和勞動生產(chan) 率。以組織化推動標準化,支持以土地入股、生產(chan) 托管等方式提高生產(chan) 經營組織化程度,帶動小農(nong) 戶統一采購使用合格農(nong) 資、種植優(you) 質品種、應用新技術,實現全程標準化生產(chan) 、收獲和儲(chu) 存,提高糧食單產(chan) 和品質。推廣節本增效技術和模式,總結各地社會(hui) 化服務模式經驗,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在各大糧食主產(chan) 區推廣一批糧食生產(chan) 經營全程社會(hui) 化服務典型模式,並逐步完善服務標準和規範,讓農(nong) 戶得實惠。
產(chan) 後環節減損增效,加快流通、加工和品牌建設。推進糧食流通市場化進程,鼓勵糧食流通模式創新。通過產(chan) 銷對接,加強產(chan) 業(ye) 間聯係,提高糧食流通效率,同時減少糧食價(jia) 格波動的影響。在適合地區,依托資源和稟賦優(you) 勢,通過糧食訂單生產(chan) 、“私人定製”等方式,實現優(you) 質優(you) 價(jia) 、增產(chan) 增收,促進企業(ye) 農(nong) 戶雙贏。推動糧食加工企業(ye) 逐漸向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將市場、基地、農(nong) 戶連接起來,實現相關(guan) 資源整合和充分利用,提高種糧農(nong) 戶效益。推動糧食品牌建設。以品牌為(wei) 紐帶,通過糧食生產(chan) 、加工、服務一體(ti) 化,實現一二三產(chan) 融合發展,促進糧食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
多舉(ju) 措保障糧農(nong) 有利可圖
構建價(jia) 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ti) ”扶持政策體(ti) 係。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jia) 格政策,建立動態調節機製。適時合理調整價(jia) 格水平和限定收購量,完善預案啟動機製,為(wei) 市場定價(jia) 留出空間。此外,在糧價(jia) 波動風險加大的背景下,完善儲(chu) 備收購預案,在糧食集中上市期價(jia) 格出現大幅下跌時及時啟動收購預案,防止出現滯銷賣難。穩定並優(you) 化種糧收入補貼政策。統籌考慮綠箱、黃箱和藍箱政策優(you) 化與(yu) 創設,用足用好補貼空間,重點支持主產(chan) 區節本增效、綠色生產(chan) ,加快形成新型綠色生態導向農(nong) 業(ye) 補貼政策體(ti) 係,如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重點推動補貼發放與(yu) 地力保護行為(wei) 掛鉤。優(you) 化農(nong) 機購置補貼政策,在糧食主產(chan) 區嚐試加大補貼力度。加快構建廣覆蓋、多層次糧食作物保險體(ti) 係。聚焦主糧品種和產(chan) 糧大縣,提高中西部主產(chan) 省中央財政保費補貼比例,加快完成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全覆蓋。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化技術加強保險理賠監督,保障農(nong) 民合法權益。鼓勵保險公司因地製宜開發不同保障水平的商業(ye) 保險,滿足新型經營主體(ti) 多種風險保障需求。
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ti) 糧食生產(chan) 經營能力。加強信貸擔保服務,利用信息化技術提高信貸擔保服務便捷性,緩解主體(ti) 貸款難、貸款貴問題。支持向市場、向產(chan) 業(ye) 要效益,安排專(zhuan) 項資金支持新型經營主體(ti) 開展產(chan) 銷對接、訂單生產(chan) 、精深加工和品牌推廣等,開展糧食專(zhuan) 業(ye) 化生產(chan) 經營,通過優(you) 質優(you) 價(jia) 提升種糧收益。保障新型經營主體(ti) 合法權益,規範土地經營權流轉,加快探索建立農(nong) 戶承包地依法自願有償(chang) 轉讓和退出市場化機製。
加快科技創新,夯實糧食生產(chan) 節本增效物質基礎。打好種業(ye) 翻身仗,對育種基礎性研究及重點項目給予長期穩定支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種子庫建設,確保種源安全。加強農(nong) 業(ye) 良種技術攻關(guan) ,持續探索激發企業(ye) 、科研機構等關(guan) 鍵主體(ti) 活力的措施,培育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種業(ye) 龍頭企業(ye) 。建設智慧農(nong) 業(ye) ,應用物聯網、雲(yun) 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改造升級。加強智慧氣象和農(nong) 業(ye) 遙感技術應用,完善農(nong) 機裝備創新體(ti) 係。推進農(nong) 機裝備全產(chan) 業(ye) 鏈協同發展,建立完善的現代農(nong) 機流通和售後服務體(ti) 係網絡,提高農(nong) 機服務水平。加快糧食綠色高效新機具新技術示範推廣,加強在糧食生產(chan) 薄弱環節中農(nong) 機裝備的研發、推廣與(yu) 應用,攻克製約糧食生產(chan) 農(nong) 機技術難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