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聽千年瓷片“說話”

發布時間:2022-07-18 10:1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胡曉軍(jun) 光明日報通訊員 馮(feng) 亮 程萬(wan) 海

  舉(ju) 世聞名的景德鎮,是一座由瓷而生、伴瓷而興(xing) 、因瓷而名的陶瓷曆史文化名城,它肇始於(yu) 中唐,崛起於(yu) 宋元,鼎盛於(yu) 明清,綿延至當代,有著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窯史、600多年的禦窯史和100多年的現代陶瓷史。

  不久前,全球首個(ge) 古陶瓷基因庫在江西景德鎮禦窯博物院揭牌。

  集科研、修複、展示於(yu) 一體(ti)

  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的揭牌,標誌著一個(ge) 集資料存儲(chu) 、考古研究、科技分析、保護修複、成果展示於(yu) 一體(ti) 的中華陶瓷文明文物基因庫建設,在這座千年瓷都正式啟動。

  多年來,憑借獨特的陶瓷考古和文保資源以及健全的配套設施,景德鎮禦窯博物院先後與(yu)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日本東(dong) 京大學等國內(nei) 外諸多機構開展學術交流與(yu) 考古合作,並在此基礎上積累了十餘(yu) 個(ge) 窯口近20000個(ge) 陶瓷分析數據,初步建立起我國古代陶瓷基本科學數據庫。

  基於(yu) 得天獨厚的曆史條件和數字化技術水到渠成的時機,從(cong) 去年7月起,景德鎮禦窯博物院開始籌建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與(yu) 之長期合作的國內(nei) 頂尖院校和研究機構,也紛紛加入基因庫的采集研究工作中來。經過近一年努力,今年6月11日,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揭牌,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管理平台也正式開始運行。

  目前,景德鎮禦窯博物院已經擬定了《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建設方案》和《瓷器基因庫實體(ti) 樣品管理、製備及保存標準(試行草案)》,完成了製樣空間、基因庫房的建設和數據庫管理係統的初步建設,開展古陶瓷文化知識圖譜展示和傳(chuan) 播係統研究。據了解,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的建設“五年規劃”分兩(liang) 步走:第一步是在1到2年時間內(nei) ,完成首批2400套(9600件)禦窯古陶瓷標本的采集和製樣;第二步是在4到5年時間內(nei) ,完成其中大部分標本的理化數字信息采集和匯總,並建設基因庫信息共享平台。

  “我們(men) 打算用兩(liang) 年時間初步建成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未來成為(wei) 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德鎮禦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說。

  何以“聽瓷語、解瓷意”

  據介紹,科研人員將從(cong) 景德鎮禦窯廠、落馬橋、湖田窯、南窯、南市街等當地瓷業(ye) 遺址發掘出土的窯業(ye) 標本進行整理,根據現有完整器物的年代、形製、工藝等特征,選出最具代表性者組成“標準器物流”,並完成“標準器物流”中每件標準器物所對應的實體(ti) 樣品製備與(yu) 虛擬樣品構建,以樣品為(wei) 信息元,全麵涵蓋景德鎮瓷器的“考古信息片段”“胎料技術片段”“成型技術片段”“釉料技術片段”“裝燒技術片段”“彩繪裝飾片段”等基因片段信息。

  “在采集古瓷片標本信息時,我們(men) 采取了‘7+X’的標準。”翁彥俊說,“7”是指除考古信息,古陶瓷基因標本的“形、胎、釉、彩、紋飾、底款、裝燒工藝”7個(ge) 方麵的核心信息,由景德鎮禦窯博物院與(yu) 各家合作單位共建;而“X”則是所有延展信息,比如世界各大陶瓷博物館的同類收藏、相關(guan) 聯的海外考古發現和曆史文獻以及現代學術研究成果等,需要更多機構和個(ge) 人共同參與(yu) ,最終實現基因庫信息的共建共享。

  “比如明成化青花鶴頸瓶,它的物理標本分為(wei) 殘片、斷麵、薄片、粉末等4種形態。”翁彥俊說,通過數字化信息采集,可以同時了解到這件器物在考古出土時以及修複後的完整器是什麽(me) 樣的,包括它的三維複原圖、海內(nei) 外博物館的同類藏品信息乃至拍賣情況等資料,均可在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管理平台呈現。

  “最難的是數據采集的過程。不是每個(ge) 點位的數據都是有效的、有代表性的,成功率甚至不到1%。”景德鎮禦窯博物院科技實驗室負責人熊喆說,這個(ge) 過程像極了這些古陶瓷的燒製過程,無數個(ge) 瑕疵品被砸碎、深埋,隻為(wei) 追求下一個(ge) 完美。

  翁彥俊表示,“X”的基因信息收集是開放式的,隻有更多的機構和個(ge) 人參與(yu) 進來,才能讓基因庫內(nei) 的基因信息更加豐(feng) 富,最終呈現一個(ge) 包羅萬(wan) 象的古陶瓷數字化世界,讓“基因庫數據全球共享”變得更有意義(yi) 。

  在古陶瓷基因庫的建設者看來,這個(ge) 基因庫的價(jia) 值所在,不在於(yu) 單純地去研究陶瓷器物本身,而是透過器物去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起源、發展和變遷,進而推演還原出製瓷巔峰時代的真實麵貌。

  一塊古瓷片能解析出上百條信息

  20世紀80年代以來,景德鎮禦窯博物院及其前身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聯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故宮博物院等單位,成功對唐代的南窯遺址、蘭(lan) 田窯遺址,五代的湖田窯遺址、楊梅亭遺址,宋代的銀坑塢遺址、落馬橋窯址,元代的麗(li) 陽窯遺址、繞南古瓷窯遺址,明清的禦窯廠遺址、觀音閣古窯址等進行了30餘(yu) 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古代窯業(ye) 標本近百噸,收集碎瓷片近2000萬(wan) 塊,其中明清禦窯瓷片占比較大。

  “禦窯廠燒製的瓷器,專(zhuan) 供皇室使用,大批未被選中的禦窯瓷器,則被砸碎深埋地下。”翁彥俊說。

  在古陶瓷專(zhuan) 家眼裏,景德鎮的海量古陶瓷碎片時代序列齊全、考古信息豐(feng) 富,蘊含的相關(guan) 數據極具權威性——因為(wei) 與(yu) 珍貴的古陶瓷完整器相比,古陶瓷碎片更利於(yu) 開展技術檢測,能適應能譜電鏡儀(yi) 、拉曼光譜儀(yi) 、X射線熒光分析儀(yi) 等現代儀(yi) 器設備對檢測對象的要求。“這些破碎的古瓷片,出土地點明確、地層清晰、品類豐(feng) 富,可以表麵觀測紋飾,拚接還原器型,切片了解坯胎,磨粉分析材料乃至燒成溫度等。”翁彥俊說,每一塊古瓷片都能解析出上百條信息,其價(jia) 值毫不遜色甚至高於(yu) 同時期的傳(chuan) 世藏品。

  “一塊碎瓷片可還原一個(ge) 曆史場景。”翁彥俊說,海量的古陶瓷片,既能夠對當年的材料、配方和工藝作出還原,也能形成對社會(hui) 、曆史、文化的拚圖。

  受原材料質地、加工工藝、燒成技術的變化以及審美情趣等因素影響,不同時代的陶瓷器物的造型和紋飾發生演變,其胎、釉、彩中的化學成分也不盡相同。國內(nei) 學界認為(wei) ,早期青花瓷生產(chan) 使用的是來自波斯地區的青色顏料蘇麻離青,因為(wei) 那裏曾進行過青花彩繪陶器的生產(chan) ;而被後世譽為(wei) 明代青花瓷器之冠的永樂(le) 、宣德年間青花瓷器,則兼用了進口顏料與(yu) 國產(chan) 顏料。但這些,大多是人們(men) 通過清代文獻資料和流傳(chuan) 下來的工藝去推測的,並沒有研究支撐。技術進步後,人們(men) 開始通過鐵錳比來推斷青花顏料的成分,但準確度依然存疑。

  “現在我們(men) 可以用微觀手段‘看’見兩(liang) 種青花料的存在。”翁彥俊說,古陶瓷基因庫已通過先進的聚焦離子束顯微鏡,對青花瓷碎片進行了理化分析,證實其同時使用了國產(chan) 和進口顏料。

  “我們(men) 通過對古瓷片進行成分分析和數據采集,可以製作成物理和數字兩(liang) 種形態的基因標本。”翁彥俊表示,基於(yu) 海量信息並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建立的古陶瓷基因庫,有望還原出古陶瓷標本在當時的燒製工藝、原料配方等,探尋景德鎮千年陶瓷“工藝之謎”,破譯人類古代瓷業(ye) 巔峰時代蘊藏的“文明密碼”。

  基因庫全球共享 助力世界古陶瓷研究

  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能給世界帶來什麽(me) ?

  “通過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開放式管理平台,景德鎮禦窯博物院將繪製古陶瓷基因知識圖譜,把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全景式的係統化知識,供人們(men) 用於(yu) 不同方麵的學習(xi) 與(yu) 研究。”翁彥俊說,不同時代陶瓷器物的造型、紋飾、胎、釉、彩都會(hui) 不盡相同,通過研究收入進基因庫中的標本信息,就可以還原出古陶瓷標本的燒製工藝、原料配方。而這些還原出來的信息,不僅(jin) 能為(wei) 當代陶瓷考古鑒定提供堅實的理論數據,還可以為(wei) 當代陶瓷文創產(chan) 品傳(chuan) 承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持。

  如野史記載,明宣宗朱瞻基愛鬥蟋蟀,宮廷記錄隱去不提此事。但景德鎮禦窯博物院在眾(zhong) 多的碎瓷片中,複原出了宣德年款的青花雲(yun) 龍紋蟋蟀罐,成為(wei) 這段曆史的有力物證。

  “這些有趣生動的曆史細節,未來都可用於(yu) 文創產(chan) 品和旅遊產(chan) 品的開發應用,賦能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翁彥俊說。

  “更重要的是,景德鎮禦窯遺址技術體(ti) 係深刻影響了世界製瓷工業(ye) 化發展。”翁彥俊說,曆史上景德鎮青花瓷工藝對中東(dong) 、非洲、東(dong) 南亞(ya) 、歐洲等地的生活方式和藝術風格產(chan) 生了極大影響,世界各地窯場都曾以其為(wei) 範本爭(zheng) 相進行仿製和再創造。如今,土耳其、埃及、日本、越南、朝鮮、意大利、法國、荷蘭(lan) 等國家仍保留著這些早期窯場的重要實物遺存。海量的陶瓷器物數據為(wei) 世界還原了一段中國陶瓷對外交流史,不僅(jin) 讓中國陶瓷曆史文化故事變得更加豐(feng) 富多彩,也讓當代製瓷工匠,在尊重曆史的基礎上去傳(chuan) 承曆史,設計研發出更多向曆史經典致敬的文創產(chan) 品,繼續講好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對外交流新故事。

  “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是一個(ge) 不斷生長的基因庫。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將持續不斷為(wei) 中國乃至世界古陶瓷曆史的發掘和研究、陶瓷文化的發展和交流提供優(you) 良的平台,續寫(xie) 以陶瓷為(wei) 載體(ti) 的文明交融新故事。”翁彥俊表示,基因庫建成後,將與(yu) 國內(nei) 外各類博物館和科研機構開展積極合作,探討全球陶瓷文明課題,力爭(zheng) 成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對外交流的國際化新平台。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