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古詩詞中尋回詩心(金台隨筆)

發布時間:2022-07-19 10:11:00來源: 人民日報

  古人詩句,穿越千年,經浩瀚曆史長河直抵人心,喚醒我們(men) 的文化基因,滋養(yang) 著我們(men) 的精神世界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不久前,一位大學校長在畢業(ye) 典禮上領誦古詩詞,勉勵學生們(men) 永葆清澈之心,相關(guan) 短視頻在網絡上被廣泛轉發,引起熱議。意蘊深永的詞章,真切動人的場景,讓人們(men) 再次感受到古詩詞的恒久魅力。

  從(cong) 畢業(ye) 季以詩詞寄托臨(lin) 別深情,到在社交平台上用詩詞分享生活意趣,如今,古詩詞在網絡空間裏的出現頻率越來越高。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專(zhuan) 家葉嘉瑩等紛紛在社交平台上開設詩詞“課堂”,吸引眾(zhong) 多詩詞愛好者“打卡”學習(xi) ;浙江杭州的語文老師王楊軍(jun) 在課堂上拿出專(zhuan) 門的時間帶領學生進行詩文賞析,其中一些片段被拍成短視頻發到網上,吸引了大量粉絲(si) ;不少視頻創作者自發朗誦、講解詩詞,甚至將詩詞改編為(wei) 動畫等形式。前不久,某短視頻平台發布的報告顯示:過去1年,古詩詞相關(guan) 視頻累計播放量178億(yi) ,同比增長168%;相關(guan) 電商平台古詩詞類書(shu) 籍銷量同比增長588%……一首首經過時間洗禮的經典詩詞,借助互聯網煥發新的生機,喚醒人們(men) 的詩心,為(wei) 日常生活注入浪漫的詩意。

  “這可不是一般的紅豆,這是王維詩裏的紅豆。”動畫片《中國唱詩班》中的這一片段,在短視頻平台備受歡迎,衍生了大量的短視頻作品。這不僅(jin) 讓“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的詩句再度撥動人們(men) 的心弦,也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折射出古詩詞在互聯網上“走紅”的重要原因:古詩詞的篇幅通常比較短,契合短視頻的時長需求,也滿足了今天很多人碎片化的閱讀習(xi) 慣。互聯網上多元化的表現形式,視頻、聲音、文字的融合,也賦予古詩詞更豐(feng) 富的展現空間,有助於(yu) 更形象地傳(chuan) 達詩意。為(wei) 《遊子吟》《早發白帝城》等配上有趣的手勢舞,用動漫的形式講解《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以古樸典雅的吟唱還原《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的詞曲意境……如今,從(cong) 音樂(le) 、舞蹈到戲曲、書(shu) 法創作,圍繞古詩詞進行“二次創作”的短視頻形式多樣,各具特色。這樣的“出圈”,讓古詩詞擁有了更廣泛的受眾(zhong) ,也讓古詩詞之美通過互聯網泛起更大的漣漪。

  葉嘉瑩先生麵對鏡頭,漫談“為(wei) 什麽(me) 讀唐詩”時坦言,小時候對詩中描繪的景象、情感還不能完全懂,但長大後隨著經曆增加,頓然覺悟。的確,與(yu) 其說古詩詞“出圈”了,不如說是古人的詩詞,讓今時之人在忙碌的當下獲得了溫暖心靈的力量。我們(men) 的人生際遇、喜怒哀樂(le) ,在古人的詩句中得以安放。有時候,隻是簡單的一句淺唱低吟,就能喚起我們(men) 與(yu) 古人強烈的情感共鳴。“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yu) 我共成癡。”今天,通過短視頻平台讀詩、賞詩,體(ti) 現了古詩詞傳(chuan) 播形式的創新,折射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綿延賡續。古人詩句,穿越千年,經浩瀚曆史長河直抵人心,喚醒我們(men) 的文化基因,滋養(yang) 著我們(men) 的精神世界。常讀常新的文化內(nei) 涵,真切動人的情感體(ti) 驗,讓古詩詞經久不衰,感染和滋養(yang) 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er) 女。

  今天,互聯網平台讓詩詞以更豐(feng) 富的畫麵和聲音,觸動了更多受眾(zhong) 的文化感官。我們(men) 點讚古詩詞的“出圈”,也期待更多人循此深入古詩詞的世界,重拾經典閱讀,從(cong) 典籍中汲取智慧,不斷培厚我們(men) 的精神土層、豐(feng) 富我們(men) 的文化圖景。禹麗(li) 敏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