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水果店的詩人,尋找生活裏那一點點甜
光明網評論員:“我被香氣熏倒,困在這熱烈中”“透明的眼睛,在大街上,尋找他的心上人”……
在浙江紹興(xing) 諸暨春江路,47歲的老趙在朋友圈,用一首首浪漫的詩歌,為(wei) 自己賣的水果賦予了或熱烈或靈動的情感,順便圓一下自己的詩歌夢。
做過小工、跑過地攤、開著水果店,野生詩人老趙火了,未必火在詩上。他與(yu) 幾年前以詩壇黑馬橫空出世的餘(yu) 秀華不同——後者仍以橫溢的才華寫(xie) 著詩,卻在直播中將生活過成了一地雞毛。老趙火在他的生活狀態與(yu) 生活智慧上。
先說狀態。關(guan) 於(yu) 老趙的新聞報道中有這樣一段話:“就這樣,6年時間,老趙寫(xie) 了三百多首詩,三百多篇隨筆。而他自己更願意稱這種嚐試性寫(xie) 作為(wei) :胡言。他把詩歌當成一位朋友,一有空,就跟這個(ge) 朋友聊天、對話,每每這樣的時刻,總能忘卻生活的瑣碎和煩惱,尋找到心靈的平靜。”生活在於(yu) 心安。佛家說修心,說的其實是心態的調整。水果店是勤行,意思是開水果店的人眼要勤手也要勤。但若心是安定的、有寄托的,疲憊的是身體(ti) ,豐(feng) 盈的卻是靈魂。老趙的白天用來生活,晚上留給詩歌。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yun) 卷雲(yun) 舒。這樣的生活狀態怎能不讓人羨慕?
再說智慧。詩和遠方的生活讓現代人心心念念。但人生的修行重實質不重形式。遠方永遠隻是一種形式,有詩、有發現詩意的眼光與(yu) 心境才是內(nei) 核;生活在別處,把近處的生活點化成詩意的存在卻是智慧。讓生活甘之如飴的,未必是財富與(yu) 地位,而是一種生活境遇與(yu) 自我定位的匹配。紅塵中的小人物,能活出一點超拔來,足以讓人為(wei) 之叫好!
當然,我們(men) 還可以來看看詩歌。客觀地說,這位野生的詩人,有詩才,但並不多。從(cong) 新聞中引用的幾句詩來看,鋪排敘述都還有章法,但詩味未見得濃鬱,很多詩缺少對世界獨到的發現與(yu) 體(ti) 會(hui) ,而這往往成為(wei) 判斷一首好詩的關(guan) 鍵。這份超越常人一點又不太多的對文學、生活的敏感與(yu) 觀察,既讓他能夠享受尋常意義(yi) 上的平凡生活,又不至於(yu) 像真正的詩人那樣活得太激烈——不是在與(yu) 外部世界衝(chong) 突,就是陷入自己內(nei) 部世界的衝(chong) 突中。
但入眼無處不詩的心態,是老趙這位野生詩人“文學現象”中最值得肯定的。“一條林蔭道,通往城鄉(xiang) 。你是厚實的張望,你是聲張的向往……”這首題為(wei) 《林蔭道》的詩,老趙花了20分鍾,在路邊匆匆寫(xie) 就。“那天我去收西瓜,開車路過一條林蔭道,瓜棚與(yu) 稻田,城市與(yu) 鄉(xiang) 村,就在道的兩(liang) 端。我趕緊停車,撕了張紙寫(xie) 起來。”這種“情不自禁”足見其對詩的愛,對文學的愛。而愛與(yu) 文學都是有力量的,這種力量正如福樓拜所說,“就像爐中的火一樣,我們(men) 從(cong) 人家借得火來,把自己點燃,而後傳(chuan) 給別人,以致為(wei) 大家所共同”。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hui) 有一個(ge) 野生詩人出現在大眾(zhong) 的視線中。上一次,是“快遞詩人”王二冬,再上一次,是“工地詩人”李小剛,還有“打工詩人”鄭小瓊……在經曆喧囂後,他們(men) 會(hui) 歸於(yu) 寂靜,一如往常地寫(xie) 詩,一如往常地生活。這些野生的詩人數量不多,但他們(men) 得以常常傳(chuan) 播的意義(yi) ,也許就在於(yu) 讓忙碌庸常的人們(men) 看到不一樣的活法,看到有人如何去尋找生活裏那一點點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