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十年·中國故事|天津:城市新空間賦能美好新生活
新華社天津7月25日電 題:天津:城市新空間賦能美好新生活
新華社記者李鯤、張宇琪
“幹事創業(ye) 京津冀,全家成為(wei) ‘濱城人’。”總結自己的近十年,38歲的胡建龍用了14個(ge) 字。
2014年創立專(zhuan) 注農(nong) 業(ye) 人工智能的北京科芯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把公司總部搬到天津濱海—中關(guan) 村科技園,2019年一家三口落戶天津濱海新區,2020年孩子在“濱城”當地入學……
依托天津的產(chan) 業(ye) 化基地,科芯公司已經把市場擴展至河北、山東(dong) 、內(nei) 蒙古等地,年銷售收入超過1000萬(wan) 元。
從(cong) 北京到天津,從(cong) 去濱海新區工作到在“濱城”安居樂(le) 業(ye) ,胡建龍創業(ye) 故事的背後,是十年來天津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優(you) 化內(nei) 部發展格局打開的全新城市空間。
2014年2月,京津冀協同發展成為(wei) 國家戰略,天津有了明確定位: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同時,在“北京原始創新、天津研發轉化、河北推廣應用”的精準分工之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產(chan) 業(ye) 轉移紮實推進。
根據兩(liang) 地籌謀,2016年11月,天津濱海—中關(guan) 村科技園正式掛牌成立,創新利益共享等機製,充分利用北京中關(guan) 村和天津濱海新區創新政策疊加優(you) 勢,為(wei) 京津強強聯合蹚出一條新路。目前,科技園已吸引逾3000家企業(ye) 注冊(ce) ,注冊(ce) 資本金超過1400億(yi) 元。
濱海—中關(guan) 村科技園以西30公裏,天津東(dong) 麗(li) 湖畔。2014年10月,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正式建立,打通裝備製造產(chan) 學研鏈條。目前已引進33個(ge) 研究所,成立6個(ge) 聯合研究中心,7個(ge) 研究室;孵化產(chan) 業(ye) 化公司17家,簽訂科研項目總數640餘(yu) 項,科研合同總經費額突破13.4億(yi) 元;累計承擔國家、省、市等各類縱向項目近90項,申請專(zhuan) 利273項。
便捷的交通網絡是區域密切交流的支撐。在中國第一條時速350公裏鐵路——京津城際的誕生地,近年來,津保鐵路建成通車,京濱、京唐城際鐵路加快建設,天津至北京大興(xing) 國際機場鐵路啟動建設,“交通一體(ti) 化”在京津冀逐漸成為(wei) 現實。
作為(wei) 京津冀海上門戶,天津還與(yu) 河北合作打造世界級港口群,為(wei) 北京和雄安新區打造便捷“出海口”。目前,天津港在京津冀營銷網點已達40家,打造“一站式”港口物流綜合服務平台,推動區域深度融入全球經濟格局。
借重區域空間和資源的同時,天津也在內(nei) 部開啟了一項事關(guan) 城市發展格局的係統工程。
長期以來,在濱海新區與(yu) 天津中心城區相向拓展過程中,不少“散亂(luan) 汙”企業(ye) 紮根中間地帶,生態遭到破壞。同時,濱海新區以發展產(chan) 業(ye) 為(wei) 主,城市公共服務相對較弱,到2016年,每天有30多萬(wan) 人不得不在兩(liang) 個(ge) 區域往返。
2017年5月,天津開始集中整治取締2.2萬(wan) 家“散亂(luan) 汙”企業(ye) ;同年11月,天津開始對875平方公裏濕地進行全麵保護;2018年5月,濱海新區與(yu) 中心城區之間736平方公裏的綠色生態屏障正式劃定,為(wei) 京津冀東(dong) 部再造一葉“綠肺”。
“736平方公裏大約是天津中心城區麵積的兩(liang) 倍,開始有人覺得這鎖住了經濟發展空間,但事實證明,這裏蘊含著發展的‘綠色密碼’。”天津市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現場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邊偉(wei) 光說,無論是林地碳匯的“綠色銀行”作用,還是生態屏障內(nei) 國家會(hui) 展中心(天津)帶來的會(hui) 展企業(ye) 聚集,都是綠色的經濟效益。
在建設生態屏障的基礎上,2020年11月,天津提出打造“津城”(中心城區)“濱城”(濱海新區)雙城發展格局——“津城”重點突出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曆史文化底蘊特色,“濱城”重點凸顯海洋文化和近代工業(ye) 文化的特點。
為(wei) 補齊“城”的短板,濱海新區啟動“美麗(li) 濱城十大工程”,安排重點項目221個(ge) ,總投資5731億(yi) 元。同時,經過153公裏海岸線修複,東(dong) 疆親(qin) 海公園、遺鷗公園、南堤濱海步道等一大批臨(lin) 海公園對市民開放,讓“濱城”居民真正“擁抱”大海。
2021年,天津每天“雙城通勤”的市民已減少至4萬(wan) 左右,PM2.5平均濃度也從(cong) 2013年的96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到39微克每立方米。
城市新空間賦能美好新生活。十年間,天津的經濟發展也逐漸完成動能轉換。
就在一個(ge) 月前,由天津42家單位聯合攻關(guan) 、自主研發的中國第一輛純太陽能汽車“天津號”首次公開亮相,不使用任何化石燃料和外部電源,融合感知技術讓這輛無人駕駛汽車可以應對複雜的路況和天氣,也成為(wei) 天津“智慧發展”的最新成果代表。
數據顯示,2021年,智能科技產(chan) 業(ye) 營收占天津規模以上工業(ye) 和限額以上信息服務業(ye) 比重已達24.8%,成為(wei) 當地發展的新引擎,並逐漸改變了這座城市的運行模式。
以中新天津生態城為(wei) 例,基於(yu) “城市大腦”匯聚的城建、環境、醫療等18個(ge) 領域的數據,水電氣熱等管線均可實現無人管理、實時預警,通過“腦中有數”實現“心中有數”。
京津冀協同發展為(wei) 胡建龍的事業(ye) 打開了新格局,天津自身發展新空間的擴展,又讓他全家得以在濱海新區快樂(le) 生活。胡建龍對自己紮根天津的選擇十分滿意,如今他正心無旁騖地將人工智能融入農(nong) 業(ye) ,繼續為(wei) 天津發展貢獻智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