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問天”十問——詳解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發射任務

發布時間:2022-07-26 09:30: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5日電題:“問天”十問——詳解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發射任務

  新華社記者

  7月24日下午,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托舉(ju) 著問天實驗艙一飛衝(chong) 天。約13小時後,問天實驗艙與(yu) 核心艙組合體(ti) 成功交會(hui) 對接。7月25日10時03分,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成功開啟問天實驗艙艙門,順利進入問天實驗艙。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軌進入科學實驗艙。

  “問天”長啥樣?帶了什麽(me) 上天?能做哪些實驗?有哪些黑科技……“問天”十問,詳細解讀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發射任務。

  一問:“問天”長啥樣?

  問天實驗艙是中國空間站第二個(ge) 艙段,也是首個(ge) 科學實驗艙,主要用於(yu) 支持航天員駐留、出艙活動和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同時可作為(wei) 天和核心艙的備份,對空間站進行管理。

  “問天實驗艙艙體(ti) 總長17.9米,直徑4.2米,發射重量約23噸,是我國目前最重、尺寸最大的單體(ti) 飛行器。”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係統總體(ti) 主任設計師張昊介紹。

  二問:“問天”為(wei) 何“零窗口”發射?

  “問天實驗艙需要與(yu) 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進行交會(hui) 對接,因此,必須在規定時間發射,也就是‘零窗口’發射,否則將無法到達指定位置,需要耗費巨大代價(jia) 調整軌道;甚至導致發射終止,那就需要等待下一個(ge) 發射窗口重新組織發射,嚴(yan) 重影響任務周期。”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總體(ti) 副主任設計師劉秉說,這次發射是長五係列火箭首次執行“零窗口”發射任務。

  劉秉介紹,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應用了起飛時間偏差修正技術,最大修正時間為(wei) 2.5分鍾。“通俗理解,在0到2.5分鍾這個(ge) 時間段內(nei) 的任一時間點發射,火箭都可以在飛行過程中自動修正因推遲發射導致的飛行偏差,將實驗艙精準送入預定軌道。”

  三問:“問天”如此龐大,如何“穿針引線”?

  問天實驗艙尺寸大、太陽翼柔,升空時具有發動機推力相對更小、羽流幹擾更大等特點,多種情況耦合,給交會(hui) 對接帶來諸多難題。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問天實驗艙GNC分係統副主任設計師宋曉光說:“前輩留下了很多經驗,包括一些算法和策略,我們(men) 在這個(ge) 基礎上針對問天實驗艙做了大量的設計和仿真驗證。”

  “具體(ti) 措施,一方麵是把參數搞準,另一方麵是在算法上做到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宋曉光說。

  四問:航天員能立刻進入“問天”嗎?

  25日3時13分,問天實驗艙與(yu) 天和核心艙組合體(ti) 完成交會(hui) 對接。約7個(ge) 小時後,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進入問天實驗艙。為(wei) 什麽(me) 航天員在交會(hui) 對接後沒有立即進入問天實驗艙?

  “發射並完成對接後,航天員是不能直接進入問天實驗艙的。航天員首次進入至少需要以下步驟:首先是提前啟動艙內(nei) 有害氣體(ti) 淨化功能,建立滿足進人條件的環境,包括艙內(nei) 的壓力、溫度、濕度和風速等,有些工作從(cong) 地麵就已經開展了;第二步是確保天和核心艙、過道和問天實驗艙壓力都一致平衡了,才可以輕鬆打開艙門。”航天員中心問天實驗艙環控生保分係統主任設計師羅亞(ya) 斌說。

  進入問天實驗艙後,航天員馬上又要進行忙碌的整理工作,包括物資搬運、生活環境布置、科學實驗準備、出艙活動準備,將“太空之家”布置得更加合理、寬敞、舒適。

  五問:“問天”帶了什麽(me) 上天?

  問天實驗艙由工作艙、氣閘艙及資源艙3部分組成。問天實驗艙中的工作艙近10米長,是我國目前最大的載人密封航天器艙體(ti) 。工作艙後麵緊接著是氣閘艙,以後專(zhuan) 門用於(yu) 航天員出艙。再後麵就是資源艙。

  問天實驗艙艙內(nei) 主要設備布局在工作艙,裝載了8個(ge) 實驗櫃,包括生命生態實驗櫃、生物技術實驗櫃、變重力科學實驗櫃、科學手套箱、低溫存儲(chu) 櫃以及3個(ge) 為(wei) 後續預留的空置實驗櫃,還有3個(ge) 睡眠區、1個(ge) 衛生區,以及平台飛行所需要的設備。“艙外還裝載了22個(ge) 載荷適配器,就像是把一個(ge) 大型科學實驗室搬到了太空。”張昊說。

  六問:“問天”能做哪些實驗?

  問天實驗艙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研究,艙內(nei) 最具“含金量”的當屬8個(ge) 寬1米、高1.8米、深0.8米的科學實驗櫃。

  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係統副總師、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研究員呂從(cong) 民介紹,生命生態實驗櫃將開展擬南芥、果蠅、斑馬魚等動植物的空間生長實驗;生物技術實驗櫃開展細胞組織培養(yang) 、空間蛋白質結晶與(yu) 分析、蛋白與(yu) 核酸共起源和空間生物力學等實驗;變重力科學實驗櫃支持開展微重力、模擬月球重力、火星重力等不同重力水平下的複雜流體(ti) 物理、顆粒物質運動等科學研究;科學手套箱提供潔淨密閉空間和溫濕度環境控製,配置靈巧機械臂具備細胞級精細操作能力,為(wei) 航天員操作多學科實驗樣品提供安全、高效支持;從(cong) -80℃到4℃的低溫存儲(chu) 櫃,能夠滿足不同實驗樣品的不同溫度需求。

  實驗艙外部署了能量粒子探測器、等離子體(ti) 原位成像探測器,為(wei) 航天員健康、空間站安全運營提供保障支持,並可用於(yu) 空間環境基礎研究。

  七問:“問天”與(yu) “天和”如何分工合作?

  相比一個(ge) 飛行器或者一個(ge) 航天器來說,多個(ge) 航天器的組合,控製起來更複雜。張昊介紹,問天實驗艙跟天和核心艙對接完成後,要把這兩(liang) 個(ge) 艙段的組合體(ti) 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來進行控製,核心艙作為(wei) 主控艙段,問天實驗艙是從(cong) 屬地位,同時問天實驗艙的平台功能與(yu) 天和核心艙互為(wei) 備份。

  八問:“問天”柔性太陽翼的功能是什麽(me) ?

  問天實驗艙所攜帶的太陽翼,是目前國內(nei) 最長最大的柔性太陽翼,刷新了我國航天器在軌使用太陽帆板的紀錄。

  宋曉光介紹,太陽翼采用了雙軸控製,在艙體(ti) 姿態不做調整的情況下,就能隨時調整朝向。

  空間站在軌建造完成後,天和核心艙的一個(ge) 太陽帆板將轉移到問天實驗艙資源艙的尾部。屆時,問天實驗艙將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主發電站”,為(wei) 組合體(ti) 源源不斷地供電送能。

  九問:“問天”小機械臂能完成什麽(me) 工作?

  與(yu) 天和核心艙一樣,問天實驗艙也搭載了一個(ge) 機械臂。相比於(yu) 核心艙配備的展開長度達10米、最大承載質量25噸的大機械臂,問天實驗艙的機械臂要顯得更“短小精悍”。

  張昊介紹,大機械臂手臂夠長,轉移範圍更大,作業(ye) 半徑近10米;力氣夠大,簡直是一個(ge) “大力士”,可以抓住並轉移一個(ge) 完整的航天器。

  相比之下,問天實驗艙的小機械臂長度約5米,承載能力為(wei) 3噸,但這個(ge) “小手”的設計目的就是抓握中小型設備,進行更為(wei) 精細化的操作。

  比如,它可以在不需要航天員出艙的情況下,獨立完成艙外載荷的安裝、更換等照料操作,可以有效節省航天員在軌工作負荷。

  大小機械臂還可以組合使用,組成約15米長的組合臂,開展更多的艙外操作。“我們(men) 可以將大小機械臂視為(wei) 人的兩(liang) 隻手,互相交接東(dong) 西,協作使用;也可以將兩(liang) 隻手臂攥在一起,形成一個(ge) 更長的機械臂,可以進行覆蓋整個(ge) 空間站表麵的一些操作和爬行需求。”張昊說。

  十問:“問天”上還有什麽(me) “黑科技”?

  空間站建造過程中“惜重如金”,但此次問天實驗艙攜帶了4個(ge) 100多公斤的大家夥(huo) ,學名叫控製力矩陀螺,已經升空的核心艙攜帶6個(ge) 、天舟四號攜帶1個(ge) ,隨後天舟五號還將攜帶1個(ge) ,12個(ge) 控製力矩陀螺聯合使用,就可以使超過100噸的空間站的姿態控製“坐如鍾、行如風”。

  “通過控製力矩陀螺不同速度的轉動,能夠有效控製航天器的姿態,減少通過燃燒燃料推動航天器姿態調整的消耗,是一款節能神器。”宋曉光說。

  我國第一台控製力矩陀螺,是2011年隨天宮一號上天的。它的在軌應用是我國空間機電部件發展的一個(ge) 裏程碑,使我國成為(wei) 國際上第三個(ge) 掌握該技術的國家。(記者李國利、黎雲(yun) 、張瑞傑、趙葉蘋、溫競華)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