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劉大先:把文章寫在祖國大地上

發布時間:2022-07-27 09:5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走近文藝家·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作者:張鵬禹(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會(hui) 員)

  他被稱為(wei) “飛鳥式學者”,學術視野開闊,研究領域廣泛;他出版的書(shu) 涵蓋電影批評、文化研究、文學評論、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等領域;他關(guan) 注賽博格等前沿話題,還出鏡試水“文學脫口秀大賽”;他深諳中西方文藝理論,又以極大熱情投入田野調查。談及如何不斷刷新和突破自己的學術研究邊界,他說:“立足學術,更要走出書(shu) 齋。”

  提起學者、評論家劉大先,熟悉他的人會(hui) 說,這是一個(ge) 能寫(xie) 大文章的人。作為(wei) 改革開放的同齡人,他已經獲得過魯迅文學獎、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優(you) 秀科研成果獎、中國作協民族文學年度評論獎、第四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等榮譽。今年3月,他又獲得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

  “‘德藝雙馨’是一個(ge) 沉甸甸的詞,更代表著一份榮耀和責任,這對我是極大的鼓勵,也讓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劉大先說。他目前的主要工作集中在文藝評論與(yu) 研究上,將理論與(yu) 實踐、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田野與(yu) 文本相結合是他的研究思路,注重學術上的知行合一、創作上的人民情懷、觀念上的家國認同是他的研究特點。

  經常關(guan) 注文學研究的人會(hui) 發現,在學術刊物、報紙或網絡上會(hui) 時不時冒出劉大先的新作,僅(jin) 這兩(liang) 年他就出版了《從(cong) 後文學到新人文》《八旗心象:旗人文學、情感與(yu) 社會(hui) (1840—1949)》《貞下起元——當代、文學及其話語》3本書(shu) ,令人驚異其體(ti) 力、精力和創造力的充沛。

  “我的家鄉(xiang) 位於(yu) 丘陵地帶,以稻作為(wei) 主、水旱夾雜,農(nong) 事非常艱辛。記憶中的寒暑假,我和弟弟從(cong) 沒有時間讀書(shu) ,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農(nong) 活。這種磨煉強健了我的體(ti) 格,鍛煉了我的意誌,加上好奇心和求知欲強,形成了我無法長久安逸的性格,未知與(yu) 繁難的事物反倒能夠引起我巨大的興(xing) 奮。”劉大先說,“沒有這種自發的興(xing) 奮,僅(jin) 靠自律不可能長久從(cong) 事冷清又難快速得到回報的學術工作。”

  2003年,劉大先碩士畢業(ye) 進入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成為(wei) 《民族文學研究》的編輯。“那時我對少數民族文學一無所知,一切都從(cong) 頭開始邊幹邊學。興(xing) 趣都是可以培養(yang) 的。”慢慢地,他發現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在學術理念和方法論上缺乏獨立性,往往隻是提供對象與(yu) 材料,於(yu) 是寫(xie) 出了兩(liang) 篇長文《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反思與(yu) 重建》《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科之檢省》,試圖進行理論反思與(yu) 建構,提出了“多元共生”的研究理念。隨後,他的專(zhuan) 著《現代中國與(yu) 少數民族文學》提出“作為(wei) 中國研究的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被認為(wei) “將民族文學研究帶到了2.0版”;《文學的共和》一書(shu) 則描述了一種考察多民族文學的路徑:立體(ti) 觀照曆史與(yu) 地域,綜合考察影、音、圖、文不同文本形態,跨越口頭與(yu) 書(shu) 麵、田野與(yu) 文獻、社會(hui) 與(yu) 文學的壁壘。此後的《千燈互照:新世紀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生態與(yu) 批評話語》和《八旗心象:旗人文學、情感與(yu) 社會(hui) (1840—1949)》兩(liang) 書(shu) 也是沿著這種跨學科綜合的研究思路行進,展現出彈性極強的思維延展性。

  “在我眼中,多民族文學的理想圖景可以用‘千燈互照,萬(wan) 象共天,自他不二,相依共進’來形容。回顧曆史,中國各民族間不斷有碰撞、交流和融合,身份和認同從(cong) 來都沒有固定化、板結化,這也是中華文化的活力所在。”劉大先說。

  他的這些觀點,來自書(shu) 齋中爬梳剔抉史料、精研理論的靜態研究,更得益於(yu) 持續深入的田野調查。從(cong) 參加工作以來,西藏、新疆、海南、湖北、廣西、四川、甘肅、雲(yun) 南、山西等地都留下了劉大先的足跡。他說:“我做國情調研與(yu) 田野作業(ye) ,足跡遍及多地的少數民族地區。這種行走和旅途中的親(qin) 身經驗是間接經驗永遠無法替代的,從(cong) 知覺上來說,眼、耳、鼻、舌、身、意,全體(ti) 合一才是完整的。文字、圖畫、音像甚至實物都無法涵蓋對於(yu) 一地人物及其文化的整全認識。”

  評論家叢(cong) 治辰曾評價(jia) 劉大先是“一個(ge) 堂堂正正的文藝青年”,在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以外,他對電影、音樂(le) 、旅行都有濃厚的興(xing) 趣,提出過頗有見地的見解。這種文藝青年的標配氣質驅使他寫(xie) 出電影隨筆集《時光的木乃伊》《無情世界的感情》,談讀書(shu) 的《未眠書(shu) 》,聊旅行與(yu) 田野調查的《遠道書(shu) 》等作品。

  “也許是因為(wei) 這幾本書(shu) 被人注意到,2012年年末,我被聘為(wei) 第二批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劉大先說,“客座研究員要求對當代文學尤其是當下文學的前沿現象與(yu) 文本進行定期追蹤,其結果是我必須學會(hui) 兩(liang) 條腿走路,一條是少數民族文學,觀照那些不怎麽(me) 為(wei) 人注意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化;另一條是當代文學的主流,介入到現場的生產(chan) 、傳(chuan) 播與(yu) 評價(jia) 。”這種轉變給他最深的感受是學術研究與(yu) 具體(ti) 批評不一定水火不容,反倒有可能形成良性互動。“關(guan) 注文學生產(chan) 的現場批評為(wei) 深入研究帶來了更為(wei) 鮮活靈動的材料與(yu) 啟發,學術上的理論與(yu) 方法積累則為(wei) 批評補充了整全的視野。”

  談及多年來學術研究與(yu) 文學批評經驗,劉大先提出了一個(ge) “六到”說——“眼到、耳到、心到、腦到、手到、腳到”。眼到就是要讀要看,耳到就是要聽要聞,心到就是要投入感情,腦到就是要進行思考與(yu) 論斷,手到就是能將“胸中之竹”化為(wei) “手中之竹”的表述能力,腳到就是要實地探查、親(qin) 身介入。“最好的狀態是‘六到’渾然合一。”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