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謹防大棚房死灰複燃

發布時間:2022-07-27 10:04:00來源: 中國經濟網

  作者:喬(qiao) 金亮

  近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自然資源部通報了6起“大棚房”問題典型案例,涉及的違法違規主體(ti) 已被嚴(yan) 肅追責。日前,四川省印發《關(guan) 於(yu) 全麵推行田長製的意見》,提出到今年年底,初步建立五級田長製責任體(ti) 係。這兩(liang) 條新聞共同彰顯了保護耕地的堅定決(jue) 心。在城鎮化大潮中,農(nong) 民可以非農(nong) 化,但耕地不能非農(nong) 化,因此有必要再次重申:農(nong) 田必須姓“農(nong) ”。

  “大棚房”問題是指以建農(nong) 業(ye) 大棚之名,占用耕地建設“私家莊園”、休閑度假設施、商品住宅等非農(nong) 設施的違法違規行為(wei) 。其表現有多種,有的在耕地上直接違法建設“私家莊園”;有的在大棚內(nei) 布置大量商業(ye) 或生活設施;有的違規改擴建大棚看護房、麵積超標等。此前暴露出的某些“大棚房”著實讓人驚訝:小橋流水俱全,臥室廚房衛生間齊備,能種菜的地方隻是點綴,反而是餐飲、娛樂(le) 、居住等設施占大頭,還對外出租出售。

  由此來看,“大棚房”的本質是改變土地性質和用途,改變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功能,觸碰耕地保護紅線。簡言之,“大棚房”就是農(nong) 地非農(nong) 化。農(nong) 田就是農(nong) 田,大棚就是大棚,用心耕作才是正道。“大棚房”假借農(nong) 業(ye) 的名義(yi) 幹著非農(nong) 的事,既損害耕地資源,又影響糧食安全,必須堅決(jue) 遏製整治。

  按照黨(dang) 中央、國務院部署,2018年以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自然資源部等開展了“大棚房”問題專(zhuan) 項清理整治行動與(yu) “回頭看”,全麵清理排查,嚴(yan) 格整治整改,取得了積極成效。然而,“大棚房”問題並未禁絕。分析本次通報的6起案例,有3例發生在或持續至去年。這提醒我們(men) ,對非法侵占耕地要時刻保持警惕,守住耕地紅線容不得半點馬虎。對新發現的“大棚房”問題,要堅決(jue) 做到“零容忍”。針對不同表現形態的“大棚房”,具體(ti) 應對手段會(hui) 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讓被占耕地恢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功能。

  “大棚房”整治不意味著農(nong) 地政策的改變,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合法耕作大棚一直是政策鼓勵的。無論是政策上還是實踐中,整治“大棚房”與(yu) 發展鄉(xiang) 村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並不矛盾。在鄉(xiang) 村,不同的產(chan) 業(ye) 要用不同的土地來承載,耕地、宅基地、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等並行不悖,共同維護著鄉(xiang) 村的生產(chan) 生活生態功能。比如,發展鄉(xiang) 村民宿要靠盤活閑置的農(nong) 村宅基地和農(nong) 房,而不能占用本應種莊稼的農(nong) 業(ye) 用地。再如,落實設施農(nong) 業(ye) 用地備案和台賬動態管理製度,設施農(nong) 業(ye) 就沒有用地之憂。

  要優(you) 先劃定耕地保護紅線。眼下,“三區三線”劃定工作正在全國推開。我國國土空間有農(nong) 業(ye) 空間、生態空間、城鎮空間三種類型,分別有三條控製線與(yu) 之對應。過去,有人認為(wei) 生態保護紅線應優(you) 先劃定。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nong) 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順序,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製線”。這意味著要把耕地保護紅線放在首要和優(you) 先位置,堅持現狀耕地應劃盡劃。要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科學確定城鎮建設用地總量。這樣,才能從(cong) 根本上防止城鎮無序擴張對耕地的侵蝕。

  要規範工商資本等用地行為(wei) 。本次通報的案例裏,“大棚房”多由公司開發。在土地流轉中,少數工商資本在利益的誘惑下,打起了非法占用耕地的主意。針對此,要落實工商資本流轉農(nong) 村土地風險防範製度,加強對其利用耕地的規範管理。眼下,很多地方在推進田長製,應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手段,建立“電子保護樁”,第一時間捕捉耕地上的動工情況,構築起衛星遙感天上看、視頻監控實時探、田長地頭實地查的“空天地一體(ti) 化”監管網絡。

  倉(cang) 頡造字頗具深意,有“田”為(wei) 基才為(wei) “富”。對耕地的態度大抵可以看出一個(ge) 民族的特質,也昭示著一個(ge) 國家飯碗的成色。對我國來說,守好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是個(ge) 永恒的課題,不能有絲(si) 毫鬆懈。(喬(qiao) 金亮)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