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各種人才展示才華、脫穎而出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xing) 靠人才。近日,就如何進一步破解人才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全國政協在京召開“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專(zhuan) 題協商會(hui)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就人才的培養(yang) 、使用和評價(jia) 等方麵問題建言資政。
瞄準“高精尖缺”培養(yang) 拔尖人才
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需要培養(yang) 一大批拔尖人才。全國政協委員張政文建議全麵構建拔尖人才高質量培養(yang) 體(ti) 係,要明確培養(yang) 規格,著力培養(yang) 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具有家國情懷、社會(hui) 擔當、世界眼光的拔尖人才;要優(you) 化培養(yang) 路徑,積極探索跨學科、跨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模式,在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背景和實戰現場中去培養(yang) 人才。
新一輪科技革命與(yu) 產(chan) 業(ye) 變革深度融合,給我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yang) 帶來新的挑戰。全國政協委員錢鋒建議,加快學科結構調整和專(zhuan) 業(ye) 知識體(ti) 係再造,引導高校瞄準世界工程科技前沿和國家“高精尖缺”領域;探索多元化、複合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yang) 模式,形成全新的工程科技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創新工程科技人才跨學科培養(yang) 方式,組建跨學科、跨專(zhuan) 業(ye) 的教學團隊,共同打造新技術與(yu) 製造業(ye) 相結合的課程,建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養(yang) 教學體(ti) 係。
關(guan) 鍵性的創新人才都是從(cong) 重大工程中鍛煉和培養(yang) 出來的。北京市政協委員齊向東(dong) 建議,出台具體(ti) 政策,鼓勵龍頭企業(ye) 投資重大技術研發工程。齊向東(dong) 還建議,打通企業(ye) 和高校兩(liang) 個(ge) 人才“蓄水池”,在國家重大需求領域,聯合培養(yang) 能解決(jue) 複雜問題的卓越工程師。發揮企業(ye) 的主導作用,校企聯合培養(yang) 卓越工程師。
設立良好舞台 釋放人才活力
人才發展機製體(ti) 製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開展綜合改革試點是一條符合國情的可行之路。
全國政協委員施一公建議構建先行先試的人才特區。在試點對象的選取方麵,建議由區域地方轉變為(wei) 創新主體(ti) ,選擇具備條件的個(ge) 別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在試點改革的設計方麵,建議由自發式改革轉變為(wei) 中央統一領導、統籌部署,從(cong) 國家戰略高度進行頂層設計,打通不同部門之間的壁壘,保證政策的有效銜接、資源的有機貫通;在試點改革的舉(ju) 措方麵,建議在人才“引育留用”的關(guan) 鍵環節,給予人才特區特殊政策。
為(wei) 精準施策,開創西部人才工作新局麵,全國政協委員蔡曉紅提出,設立西部專(zhuan) 項,將國家重大科研計劃項目切塊,在西部布局一批體(ti) 現區域優(you) 勢和特色的前沿科學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基地等平台,以重大項目和平台集聚優(you) 秀人才,精準支持西部區域創新和成果轉化,鼓勵和引導優(you) 秀人才向西部地區流動。
在全國政協常委饒子和看來,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是推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yang) 的必由之路。建議持續推動創新要素的配置,營造創新生態。對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要予以堅定且持續穩定的投入;通過發起或參與(yu) 國際大科學計劃,搭建有利於(yu) 創新的國際科研以及應用轉化合作網絡;在保證國家生物科技安全的前提下,研究更好的數據開放共享策略和互惠合作模式。
創新體(ti) 製機製 用好用活人才
好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要導向鮮明、操作性強、公正平等、靈活多樣。全國政協常委趙家軍(jun) 建議,優(you) 化評價(jia) 指標,根據不同職業(ye) 、不同崗位、不同層次人才特點,科學合理、各有側(ce) 重地設置人才評價(jia) 指標;厘清評價(jia) 主體(ti) ,讓懂行的“專(zhuan) 家”評,讓用人的“東(dong) 家”評,讓接受服務的“大家”評;靈活多元評價(jia) 。注重個(ge) 人評價(jia) 與(yu) 團隊評價(jia) 相結合,對特殊人才開辟綠色通道。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在高校人才培養(yang) 、使用、評價(jia) 等機製方麵,出台一係列科學務實管用的改革舉(ju) 措,取得了積極成效。全國政協委員程建平建議,加快推進改革,擴大高校用人自主權。對高校事業(ye) 編製進行科學配置,並建立定期動態調整機製。鼓勵高校建立健全有利於(yu) 激勵人才幹事創業(ye) 的內(nei) 部分配製度,打破人才激勵天花板。
信任是最大的壓力,也是釋放人才創造力的閘門。全國政協委員尚勇建議推動科技教育和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向人才主體(ti) 授權要放到位,進一步下放科技項目立項權,將職稱評定權真正下放到用人主體(ti) ,從(cong) 根源上破除“四唯”;推動用人主體(ti) 改革到位,強化“不能用管理行政幹部的方式管人才”剛性約束,形成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的人才發展環境。
政協委員通過專(zhuan) 題協商會(hui) 積極履職盡責,為(wei) 黨(dang) 的人才工作建言獻策、凝聚共識,充分彰顯人民政協的擔當和作為(we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