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7年間,中國寬帶網絡平均下載速率增長近14倍

發布時間:2022-08-08 10:36: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自2015年首次提出“提速降費”以來,我國寬帶網絡平均下載速率從(cong) 2014年底的4.25Mbps提升至2021年底的62.5Mbps,增長近14倍;固定寬帶單位帶寬和移動網絡單位流量平均資費降幅超95%,各項降費舉(ju) 措年均惠及用戶逾10億(yi) 人次,累計讓利超過7000億(yi) 元。網速提上去,資費降下來。信息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各領域全過程,讓億(yi) 萬(wan) 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中有更多獲得感。

  互聯網社會(hui) ,特別是進入5G時代,高質量網絡體(ti) 係已成為(wei) 數字經濟發展底座,各領域的快速發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網絡。自2015年首次提出“提速降費”以來,我國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取得了什麽(me) 進展?邁入新階段,“雙千兆”網絡協同進展如何?記者采訪了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有關(guan) 負責人及相關(guan) 企業(ye) 。

  平均資費降幅超95%

  千兆光網從(cong) 無到有,具備覆蓋4億(yi) 戶家庭的能力

  “網速很快,幾乎不卡!”前不久,北京市朝陽區的李琴家裏接入了千兆寬帶,“百兆升級千兆後,十幾秒就能下載一部高清電影。”李琴選擇的是北京移動5G暢享套餐,隻需辦理相應的5G手機套餐,便能領取千兆寬帶權益,享受移動和固定場景下高速率、低延時的網絡服務。

  網速提上去,資費降下來。李女士的暢快上網經曆是近年來我國持續提速降費的一個(ge) 縮影。

  “網絡提速降費7年間,我國網絡發展水平顯著增強,服務質量明顯改善。”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

  7年來,網速一提再提。根據第三方機構發布數據,我國寬帶網絡平均下載速率從(cong) 2014年底的4.25Mbps提升至2021年底的62.5Mbps,增長近14倍,固定寬帶平均下載速率在182個(ge) 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六位,移動網絡平均下載速率在141個(ge) 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九位。

  7年來,資費一降再降。2015年以來,三大運營商先後取消手機國內(nei) 長途漫遊費、流量漫遊費,推出“流量當月不清零”“提速不提價(jia) ”等降費舉(ju) 措。截至今年5月,固定寬帶單位帶寬和移動網絡單位流量平均資費降幅超95%,企業(ye) 寬帶和專(zhuan) 線平均資費降幅超過70%,各項降費舉(ju) 措年均惠及用戶逾10億(yi) 人次,累計讓利超過7000億(yi) 元。

  網速提上去,得益於(yu) 網絡建設的不斷加快。7年來,從(cong) 銅線到光纖,從(cong) 4G普及到5G商用,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看固定網絡,截至今年5月,光纖寬帶用戶占比從(cong) 2014年底的34.1%提升至94.8%,位居全球第二,千兆光網從(cong) 無到有,具備覆蓋4億(yi) 戶家庭的能力;看移動網絡,4G基站規模占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建成開通5G基站超185萬(wan) 個(ge) 。

  資費降下來,助力網絡融合應用加速湧現。7年來,各類移動APP快速發展,電子商務、遠程辦公、視頻直播等互聯網應用全麵普及,大幅提升社會(hui) 運轉效率。“互聯網+”在教育、醫療、養(yang) 老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不斷創新,不斷提升公共資源全民共享水平。

  每萬(wan) 人5G基站數12.1個(ge)

  以建設“千兆城市”為(wei) 抓手,“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加速推進

  回望7年間,網絡提速降費成效顯著。

  “以千兆光網和5G為(wei) 代表的‘雙千兆’網絡,能向單個(ge) 用戶提供固定和移動網絡千兆接入能力,具有超大帶寬、超低時延、先進可靠等特征,二者互補互促,構成新型基礎設施的承載底座。”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將統籌推進5G和千兆光網協同發展作為(wei) 推進網絡提速降費的重要舉(ju) 措,既有利於(yu) 保持我國通信產(chan) 業(ye) 全球領先地位,也將持續助力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

  去年3月,工信部印發《“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部署實施“百城千兆”建設工程。1年多來,以建設“千兆城市”為(wei) 抓手,“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正加速推進。

  ——網絡能力實現躍升。

  在北京,聯通和電信利用同一設備承載兩(liang) 家5G網絡業(ye) 務,通過共建共享降本增效,目前已實現五環路內(nei) 5G信號連續覆蓋,行政村以上地區5G網絡覆蓋率達到100%;在江西上饒,通過創新設立5G通信綜合服務窗口,實現千兆網絡基礎設施同水電氣等市政設施“多圖聯審、一站服務”。

  1年多來,城市5G和千兆光網的網絡能力提升取得新進展。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每萬(wan) 人5G基站數達到12.1個(ge) ,所有地級市城區、縣城城區和92%的鄉(xiang) 鎮鎮區實現5G網絡覆蓋;千兆光網寬帶接入用戶規模超過5500萬(wan) 戶。

  ——應用創新活力增強。

  聯手多種新興(xing) 技術。在特高壓換流站主控室內(nei) ,隻需登錄“訊飛聲紋AI聽診係統”,工作人員便能精準把脈電力設備運行情況。借助5G網絡,聲紋識別正成為(wei) 電力巡檢的新助手。“利用5G低時延、高穩定性特征,結合人工智能技術,能夠進行數據的實時處理和反饋預警,由此構建起了遠程設備檢測體(ti) 係。”國網安徽電科院輸變電技術中心主管張晨晨說。

  賦能更多行業(ye) 。今年“618”購物節期間,京東(dong) 物流長沙“亞(ya) 洲一號”智能物流園區內(nei) ,百餘(yu) 台搭載5G網絡的AGV智能揀選機器人正式投用。在5G加持下,機器人作業(ye) 效率大幅提升,單日峰值揀貨件數超過11萬(wan) 件。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29個(ge) 城市已建成首批千兆城市。”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總體(ti) 看,開展千兆城市建設評估工作有效帶動了5G和千兆光網建設覆蓋、應用普及和行業(ye) 賦能,促進各地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支持政策,為(wei) “雙千兆”網絡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

  融合應用案例累計超2萬(wan) 個(ge)

  釋放網絡潛力,鼓勵產(chan) 業(ye) 各方加強合作,共同開展5G融合應用技術創新

  當前,信息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各領域全過程,讓億(yi) 萬(wan) 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

  近年來,5G、千兆光網在工業(ye) 製造、物流港口、醫療、教育等更多行業(ye) 深化融合應用,案例累計超過2萬(wan) 個(ge) ,有效促進產(chan) 業(ye) 轉型發展。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網絡提速降費已取得積極進展,但在深入推進實施中,還麵臨(lin) 一些困難和問題。”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表示,從(cong) 應用水平看,目前網絡基礎設施已具備千兆速率接入能力,但高速應用還不夠豐(feng) 富,部分場所還存在進場難、進場貴等問題,使得網絡潛力尚未充分釋放。從(cong) 覆蓋範圍看,盡管行政村和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已實現寬帶網絡覆蓋,但部分邊疆、林區、交通要道沿線等還存在信號薄弱區域,網絡覆蓋還需持續深化。

  放眼未來,如何為(wei) 更多人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

  ——提速更穩健。

  一方麵,按照適度超前原則,深化城市地區網絡覆蓋,按需向鄉(xiang) 鎮和農(nong) 村地區延伸。據了解,目前工信部正組織2022年度千兆城市建設評估,到2023年底將推動建成100個(ge) 千兆城市。下一步還將聯合財政部繼續推進電信普遍服務,進一步提升林區等地區信息通信網絡覆蓋。

  另一方麵,以用促建,推動5G、千兆光網應用規模化發展。國網紹興(xing) 公司聯合華為(wei) 研發電力5G虛擬專(zhuan) 網綜合管理平台並投入運行,大幅降低電網運營成本;中興(xing) 通訊聯手中國電信,以5G網絡實現精益生產(chan) ,落地產(chan) 品智能質檢、貨物精準配送等30餘(yu) 個(ge) 生產(chan) 場景。據介紹,下一步工信部將鼓勵產(chan) 業(ye) 各方加強合作,共同開展5G融合應用技術創新,探索形成一批可複製、已推廣的解決(jue) 方案。

  ——降費更精準。

  “隨著提速降費工作不斷深入,新階段降費的重點方向將從(cong) ‘普惠降費’持續轉向‘精準降費’。”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有關(guan) 負責人說,針對公眾(zhong) 用戶,主要推動基礎電信企業(ye) 為(wei) 脫貧戶、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ti) 推出有針對性的具體(ti) 降費舉(ju) 措,持續擴大受惠群體(ti) 範圍。針對企業(ye) 用戶,將推動降低企業(ye) 特別是中小微企業(ye) 寬帶和專(zhuan) 線平均資費,對受疫情影響較為(wei) 嚴(yan) 重的中小微企業(ye) 推出特殊優(you) 惠和減免政策,切實降低企業(ye) 經營成本,助力中小微企業(ye) 數字化轉型發展。

  本報記者 韓 鑫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