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耳朵裏的非遺”:歌傳文化脈 曲抒家國情

發布時間:2022-08-10 09:5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保護曆史遺存,堅定文化自信⑥】

  編者按

  自古以來,歌聲都是人們(men) 直抒胸臆、記錄生活的一種重要表達方式,也是最生動自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之一。在時代變遷中,各族民歌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彰顯出旺盛的生命力與(yu) 凝聚力。到了新時代,人民群眾(zhong) 繼續以動聽的民歌,唱出社會(hui) 發展新風貌、民族文化新傳(chuan) 承、美好生活新向往。陝北民歌、壯族歌圩、興(xing) 國山歌和傈僳族民歌等都是極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我們(men) 邀請幾位相關(guan) 的創作者和歌唱者,聽他們(men) 講述歌聲中的時光流轉、情意綿長。

  【一線講述】

  用民歌唱出中國好故事

  講述人:北京歌劇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王二妮

  小時候,我和媽媽去地裏幹農(nong) 活、在屋頭做家務時,媽媽總會(hui) 悠悠地唱起歌來。她告訴我,唱歌的時候,就不覺得累了。

  在我生長的那片黃土地上,音樂(le) 無處不在——黃河邊的船工高唱著勞動號子;男男女女行走塬上,隨性地唱起高亢嘹亮的信天遊;豐(feng) 收季節,農(nong) 人們(men) 在田間地頭用打場歌鼓勁兒(er) ;青年男女羞澀而熱烈地唱小調、訴衷情……這一切,讓我深深著迷。

  10歲左右,我加入了村裏的秧歌隊,13歲時學習(xi) 秦腔,從(cong) 此成為(wei) 專(zhuan) 業(ye) 歌手。為(wei) 了不斷提高自己,我買(mai) 了許多磁帶學習(xi) 琢磨。慢慢地,我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風格。我時常覺得,音樂(le) 仿佛是浸潤在每個(ge) 陝北人血液裏的,它在廣闊天地間無拘無束地悠遊,釋放著人們(men) 生活中最真實的喜怒哀樂(le) ,撥動著父老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心弦。

  過去,職業(ye) 民歌手比較少,不少人覺得民歌不夠洋氣,一些音樂(le) 創作者也會(hui) 轉向當下流行的歌曲風格。而我從(cong) 沒有動搖過。越深入學習(xi) 、了解,我越覺得民歌的歌詞、旋律值得回味,值得我們(men) 傳(chuan) 承下去。比如《一對對鴛鴦水上漂》《走西口》《圪梁梁》……歌詞生動直白,疊詞、韻腳的使用讓歌曲變得很親(qin) 切,感情表達也非常深刻,旋律優(you) 美動人,可以刻畫許多大喜大悲的感情。

  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曆程中,陝北人民借鑒了傳(chuan) 統陝北民歌唱法,用歌聲訴說著對艱辛歲月的不懈抗爭(zheng) ,抒發著對黨(dang) 和國家的熱愛,比如《山丹丹開花紅豔豔》《南泥灣》《翻身道情》《東(dong) 方紅》等。那時候陝北的生活雖然艱苦,但歌聲卻傳(chuan) 遞出不屈不撓的個(ge) 性、濃烈的情感和積極樂(le) 觀的精神。在演出中,觀眾(zhong) 總是被這樣的感染力所打動。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傳(chuan) 統文化感興(xing) 趣,陝北年輕人不再覺得民歌太“土”,我很開心看到這樣的變化。與(yu) 此同時,隨著受眾(zhong) 逐漸變得廣泛,民歌也產(chan) 生了新的變化。曾經,很多人對民歌創新持有懷疑,擔心失去原汁原味。但今天,越來越多的音樂(le) 創作人嚐試以更豐(feng) 富的音樂(le) 元素展現民歌更多樣的風情,祖祖輩輩流傳(chuan) 下來的音樂(le) 精華,被更多人所重視、珍惜。

  從(cong) 第一張專(zhuan) 輯開始,我一直在尋找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融合點。我把不少傳(chuan) 統民歌進行了重新編曲、配器和演繹,讓它們(men) 煥發新的活力,跟得上時代,被更多人傳(chuan) 唱。不少改編的傳(chuan) 統民歌成了現在非常流行的版本。有一次,我在國外演出時,邀請了外國樂(le) 手做交響樂(le) 伴奏。雖然他們(men) 之前對中國傳(chuan) 統音樂(le) 不太了解,但接觸後也為(wei) 之感染,被中華文化所吸引。這讓我非常自豪。今後,我會(hui) 堅持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精華,唱好中國民歌、講好中國故事。

  老山歌裏的美麗(li) 新生活

  講述人:廣西山歌學會(hui) 會(hui) 長 鄭天雄

  從(cong) 事山歌創作研究近三十年,我依舊深深沉浸於(yu) 山歌的魅力,也很開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廣西山歌。

  廣西是山歌的故鄉(xiang) ,可以說是隨處有山歌。壯族、侗族、彝族等多個(ge) 民族共同生活在這片秀麗(li) 山水中,山歌由此孕育,從(cong) 百姓心中唱出。人們(men) 借山歌傳(chuan) 情達意、祈求生產(chan) 順利,日常生活中許多儀(yi) 式也離不開山歌。

  我曾擔任過一年的駐村幹部。在工作中我發現,老百姓對許多政策不是很理解。於(yu) 是,我想到,以他們(men) 熟悉的形式——山歌,把政策“唱”出來。

  在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和南寧市文聯的支持下,2018年,我和幾位山歌手創作了扶貧山歌《應知應會(hui) 》。“義(yi) 務教育學文化,武裝頭腦增價(jia) 值”……老百姓們(men) 一下就聽懂了。

  作為(wei) 山歌創作者,我希望可以創新,用它講述當下的故事。我看到不少基層幹部身上的寶貴品質,就想到可以創作新時代扶貧山歌劇。

  為(wei) 此,我和同事們(men) 去隆安、馬山、上林等縣的石漠化山區采風,走訪扶貧幹部和貧困戶。貧困戶中,有一些因為(wei) 主觀思想致貧的人,我們(men) 便以他們(men) 的日常故事為(wei) 原型創作了山歌劇《樂(le) 奔》,講述貧困戶從(cong) “等靠要”到艱苦奮鬥的轉變。結合劇中不同人物的個(ge) 性,我們(men) 為(wei) 他們(men) 設計了不同的曲調。除了傳(chuan) 統樂(le) 器侗族琵琶、笛子、二胡以外,配樂(le) 中也增加了吉他、貝斯、手鼓等年輕元素。

  這部劇的主演,大多不是專(zhuan) 業(ye) 演員。但大家憑著一股子熱情反複排練,揣摩角色、練習(xi) 唱腔、台詞。劇中扮演駐村第一書(shu) 記的嚴(yan) 琴曾經擔任過三年駐村第一書(shu) 記,可謂是“本色出演”,因此感觸頗深,非常入戲。演出時,我看著台上的他們(men) ,仿佛筆下的人物都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了眼前,既感動又開心。

  身為(wei) 廣西人,我熱愛這片山水,熱愛這裏的山歌。作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山歌永遠具有深刻內(nei) 涵和感染力,但同時,隻有不斷賦予它新的時代特色,山歌的魅力才能曆久彌新,被更多人所感知。

  興(xing) 國山歌,唱響時代傳(chuan) 奇

  講述人:興(xing) 國山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郭德京

  興(xing) 國山歌曆史悠久,有“唐時起,宋時興(xing) ,唐宋流傳(chuan) 到至今”的說法。它是革命時期有力的戰地宣傳(chuan) 武器,也為(wei) 讚頌新中國留下了美好歌聲。2006年,興(xing) 國山歌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項目名錄,成為(wei) 中華民族民間傳(chuan) 統藝術瑰寶。

  小時候,為(wei) 緩解艱辛生活帶來的壓力,父親(qin) 和不少村民總是唱山歌解悶。受他熏陶,我心中也埋下了山歌的種子。1976年,我初中畢業(ye) ,因為(wei) 家裏缺勞力而放棄了學業(ye) ,去生產(chan) 隊掙工分補貼家用。勞作之餘(yu) ,我認真學唱山歌,慢慢成為(wei) 一名文藝骨幹。1977年5月,我成功考入興(xing) 國山歌隊,從(cong) 此成為(wei) 一名正式的山歌手學徒,開始拜師學唱山歌,並隨師父到各鄉(xiang) 村巡回演出。通過三年的學習(xi) ,我成為(wei) 一名職業(ye) 山歌手。

  一直以來,我們(men) 縣都非常重視對興(xing) 國山歌的傳(chuan) 承保護。縣裏組建了山歌表演小分隊,也就是現在的興(xing) 國山歌理論宣講隊,常年活躍在農(nong) 村鄉(xiang) 鎮。我們(men) 用通俗易懂的歌謠宣傳(chuan) 黨(dang) 的大政方針,讓黨(dang) 的政策方針和政府的政策法規隨著歌聲深入人心。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推進,興(xing) 國縣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men) 山歌手也創作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精準扶貧新山歌,並在興(xing) 國紅土地上廣為(wei) 流傳(chuan) 。

  我常年下鄉(xiang) 演出。2014年春季,我曾騎摩托車去興(xing) 國縣楓邊鄉(xiang) 西林村開展山歌巡演。這個(ge) 村子位置非常偏遠,有部分通組路沒有硬化,山高路陡。當時正值雨季,泥濘難行,有幾次我都差點滑倒在地,後來不得不推著車徒步進村。5年後,我又來到這個(ge) 村巡演,水泥硬化路四通八達,居民住房煥然一新。為(wei) 此,我們(men) 山歌理論小分隊特地創作了一首興(xing) 國山歌《脫貧大勝仗》:眼前風景嚇啀驚,精準扶貧成效大,新鮮事物看唔贏,水泥公路環村過……

  興(xing) 國山歌的繁榮發展也為(wei) 紅色旅遊增添了色彩。近年來,我們(men) 縣精心創作編排了一批紅色文藝作品,在興(xing) 國的各個(ge) 紅色旅遊場所,遊客們(men) 聆聽革命故事的時候都能夠欣賞到獨具特色的興(xing) 國山歌。有不少遊客雖然是第一次聽,也不太能聽得懂歌詞,但卻深深沉浸於(yu) 美好的歌聲中。

  興(xing) 國山歌既“釀造”了古老文化的芬芳,也閃耀著紅色記憶的光芒。作為(wei) 一名興(xing) 國山歌非遺傳(chuan) 承人,我將繼續傳(chuan) 承和發揚好興(xing) 國山歌,為(wei) 振興(xing) 鄉(xiang) 村文化事業(ye) 盡一份力量。

  和傈僳族民歌結緣半世紀

  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傈僳族民歌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李學華

  小時候,村裏的老人們(men) 總是唱著優(you) 美又神秘的山歌,令我心生向往,於(yu) 是,我纏著他們(men) 教我唱歌。傈僳族民歌有很多種類,包括木刮、擺時、優(you) 葉等,大家走在山間、田間、水邊,心有所感便會(hui) 唱出來。大大小小的節日、集會(hui) 、婚喪(sang) 嫁娶、喜慶豐(feng) 收等都離不開歌聲的陪伴。歌聲是傈僳族人民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也成了記錄社會(hui) 曆史和文化生活的“聲音畫卷”。

  從(cong) 7歲開始,我和傈僳族民歌結緣已經半個(ge) 多世紀。不論是傳(chuan) 情達意的歌曲、古歌、敘事長詩,還是即興(xing) 編唱,我都非常熟練。煩惱時拿起彈撥樂(le) 器“起奔”高歌一曲,就什麽(me) 情緒都丟(diu) 在腦後了。

  改革開放後,文藝演出也迎來了春天。1990年,在政府支持下,我參與(yu) 組建了瀘水縣(現瀘水市)瀘峰民間藝術團,後來擔任團長。開始時經費有限,我們(men) 沒有排練場地,就自己想辦法找地方練習(xi) ,四處奔波演出。

  隨著旅遊業(ye) 的興(xing) 旺,來怒江旅遊的人多了起來,大家都對原汁原味的傈僳族文化很感興(xing) 趣,我們(men) 的商業(ye) 演出也越來越多。收入高了,演出團的團員們(men) 積極性也高了不少。

  傈僳族人民過上了好日子,唱起了時代新歌。尤其這幾年,可以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嶄新的公路越修越開闊、新樓房蓋得越來越多、村裏手把手教群眾(zhong) 學技術、村民們(men) 發展綠色種植養(yang) 殖業(ye) 增收致富……這些切切實實的好處,讓我心裏充滿喜悅,便想用歌聲唱出所見所聞。同時,不少老鄉(xiang) 對有的政策不明白,作為(wei) 三岔河村小組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我覺得我有責任為(wei) 他們(men) 科普宣傳(chuan) 。於(yu) 是,我用漢語和傈僳語雙語編寫(xie) 了不少傈僳族民歌宣傳(chuan) 重要政策,比如《黨(dang) 的政策阿克幾》《脫貧摘帽阿克幾》(“阿克幾”,傈僳語“實在好”)等等。同時,我也用傈僳族民歌元素創作了許多新民歌,比如《打獵調》《阿子達》《阿弟羅》等等。

  這些年,我帶著徒弟們(men) 到怒江州各地的培訓班傳(chuan) 授“起奔”彈奏和傈僳族民歌演唱技藝,也有不少傈僳族文化研究機構和專(zhuan) 家對傈僳族民歌非常關(guan) 注。雖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欣賞傈僳族民歌,但我們(men) 村裏不少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能留下來學唱歌的人少了很多,係統培養(yang) 傳(chuan) 承者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古歌和敘事長詩,麵臨(lin) 著後繼無人的緊迫問題,這讓我很揪心。

  現在我年紀大了,但會(hui) 堅持唱下去,也希望有更多人對傈僳族曆史文化感興(xing) 趣,參與(yu) 到傈僳族民歌的保護和傳(chuan) 承中。

  【專(zhuan) 家點評】

  普及傳(chuan) 統音樂(le) 凝聚文化認同

  作者:陳 乾(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le) 研究所副研究員)

  “山歌勿唱忘記多,搜搜索索還有十萬(wan) 八千九淘籮……”原生民歌產(chan) 生於(yu) 我國各族人民的生產(chan) 生活實踐,在民間廣泛流傳(chuan) ,洋溢著濃鬱的鄉(xiang) 土氣息和民族風情,記錄著時代變遷和勞動人民的心聲,成為(wei) 普及傳(chuan) 統音樂(le) 、凝聚文化認同的活教材。

  正如著名音樂(le) 學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專(zhuan) 家田青所說:“真正的民歌是老百姓世世代代口口相傳(chuan) 的,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豐(feng) 富和潤色的,所以真正流傳(chuan) 到今天的民歌是字字珠璣,因為(wei) 它凝聚了人民集體(ti) 的智慧。”上世紀以來,波瀾壯闊的社會(hui) 變革賦予民歌新的主題,也使其在流傳(chuan) 過程中經過多重加工和潤色,生動記錄和反映著社會(hui) 變遷,表達著人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革命時期和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時期湧現出一批口耳相傳(chuan) 的經典曲目,這些作品吸收傳(chuan) 統民歌的曲調,配以白話新詩加工而成,唱遍全國。由江西興(xing) 國山歌改編而成的《蘇區幹部好作風》,由江西瑞金民歌《十月懷胎調》改編而成的《十送郎當紅軍(jun) 》,取材於(yu) 傳(chuan) 統山東(dong) 民歌的《沂蒙山小調》,以及依照陝北民歌《騎白馬》曲調改編而成的《東(dong) 方紅》等,都屬此類。它們(men) 將宣傳(chuan) 革命主張和展望革命未來聯係在一起,呈現出革命的樂(le) 觀主義(yi) 精神與(yu) 浪漫主義(yi) 特色。除了加工、移植或改編的手法,現當代不少婦孺皆知的名作也都從(cong) 民歌中汲取了創作養(yang) 分,如吸收湖南民歌元素創作而成的《挑擔茶葉上北京》《洞庭魚米香》,吸收汕尾漁歌元素創作而成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它們(men) 喚起了無數中國人的“鄉(xiang) 愁”。

  隨著國家政策扶持的不斷深入,原生民歌的傳(chuan) 承有了更加牢固的社會(hui) 基礎,其內(nei) 容越來越多地呈現與(yu) 國家大事、黨(dang) 群關(guan) 係、民族團結等相關(guan) 的當代元素。如,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中,多地將黨(dang) 的扶貧政策唱進了群眾(zhong) 心中;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多個(ge)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為(wei) 戰“疫”出力……時代賦予了民歌新的內(nei) 容,也昭示著民歌與(yu) 時俱進的強大生命力。

  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民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發展。對包含原生民歌在內(nei) 的傳(chuan) 統音樂(le) 保護工作,從(cong) 新中國成立初期便已啟動。目前,已經有河曲民歌、興(xing) 國山歌、傈僳族民歌、梅州客家山歌、陝北民歌、臨(lin) 高漁歌、茅山號子等眾(zhong) 多民歌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國家對原生民歌的傳(chuan) 承保護也從(cong) 原生民歌節會(hui) 活動的宣傳(chuan) 展演,拓展到對傳(chuan) 承人、傳(chuan) 承班的重視與(yu) 扶持。

  近年來,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對傳(chuan) 統文化關(guan) 注度顯著提高。不少年輕人打破了對原生民歌“土”“俗”等刻板印象,產(chan) 生了更大的興(xing) 趣去欣賞、學習(xi) 。

  拓寬原生民歌在民間活態傳(chuan) 承的路徑,是當下應有的努力方向。經實踐檢驗,有效路徑至少包括如下三點:加強數字檔案資料的建設與(yu) 普及工作,記錄並保護原生民歌的純正性,為(wei) 後世的傳(chuan) 承發展提供契合審美原則的方法;與(yu) 群眾(zhong) 日常生活產(chan) 生連接,為(wei) “就近傳(chuan) 承”創造條件,以原生民歌活動推動文化認同,打通政府、社會(hui) 和學校傳(chuan) 承通道,促成三位一體(ti) 的民歌傳(chuan) 承機製;深挖原生民歌與(yu) 文旅產(chan) 業(ye) 融合的潛在價(jia) 值,使其成為(wei) 一種可被挖掘利用的新型文化資源。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陳之殷、郭超、周仕興(xing) 、胡曉軍(jun) 、張勇、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鵬)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