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講好黃河 考古故事(考古劄記)

發布時間:2022-08-11 10:39:00來源: 人民日報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新近出台的《黃河文物保護利用規劃》對黃河流域的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進行了宏觀規劃。規劃的製定,為(wei) 黃河文物的保護利用規劃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近些年,中國考古學得到全麵發展,重大考古發現層出不窮,各地的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也得到全麵構建。在這種形勢下,考古學與(yu) 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自然多起來。《黃河文物保護利用規劃》強調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黃河流域“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推進黃河文物全麵研究。黃河考古便是“推進黃河文物全麵研究”的重要內(nei) 容。

  廣義(yi) 的黃河考古,包括了從(cong) 舊石器時代和新舊石器過渡階段的重要遺址到早期聚落遺址、從(cong) 古代都城都邑到帝王陵寢等重要遺址的基礎研究,以及人類起源、農(nong) 業(ye) 起源、文明起源等重要問題。

  考古研究可以增進對相關(guan) 文物的全麵認識,而黃河文物全麵係統的調查與(yu) 保護,也有力地推動黃河考古的深入。尤其是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黃河流域長城沿線以石城和大型聚落為(wei) 主的區域文明演進互動、北方地區與(yu) 黃河中下遊地區之間的互動關(guan) 係、夏文化研究等,都是與(yu)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相關(guan) 的重大課題。隻有在考古不斷拓展的基礎上,才有望係統闡明黃河流域社會(hui) 文化演變、族群遷徙融合的基本脈絡,科學揭示黃河文明的重要價(jia) 值、典型特征和突出地位,實證我國百萬(wan) 年人類史、萬(wan) 年文化史和5000多年文明史發展曆程。

  狹義(yi) 的黃河考古就是直接針對黃河本身以及它與(yu) 人類互動關(guan) 係的考古研究,包括河道、大堤、航運、津渡等內(nei) 容。黃河文物中目標最顯著、內(nei) 涵最重要、規模最大者當屬黃河大堤,包括正在使用的大堤和已經廢棄的故堤。黃河下遊現有的各類堤防總長約2291千米,其中黃河兩(liang) 岸的臨(lin) 黃堤約長1371千米,而黃河故堤的長度約有7000米。

  無論工程總量、建築規模、社會(hui) 功能還是人文景觀,黃河大堤都是巨大工程。它防禦的是曾經泛濫成災的黃河。從(cong) 上中遊帶來的泥沙不斷淤積,致使下遊河床越來越高,兩(liang) 岸的大堤也隻好修得越來越高,從(cong) 而形成長達7000米左右的兩(liang) 堤夾一河的宏偉(wei) 景觀。現代的黃河大堤多用作道路,並且植樹造林,在兩(liang) 岸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堆築或簡單夯築的黃河故堤,大都被雨水衝(chong) 刷或人為(wei) 破壞,有的已經被淤土掩埋。因此,對黃河故堤的調查和保護迫在眉睫。一旦殘存的故堤得到很好的保護,必將成為(wei) 富有地理人文信息的文化景觀。

  還有我們(men) 現在生活的開封城。從(cong) 戰國時代到清代2000多年間,黃河水患使古都開封一次次被深埋地下,而人們(men) 又一次次地在原址上重建家園。考古揭示,開封城地下3米至12米,上下疊壓著不同時代的6座城池,形成了“城摞城”的都市考古奇觀。這樣的城市考古故事,值得好好地講一講。

  中國現代考古學發端於(yu) 黃河流域。考古百年時評選的“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中,河南有14項入選。《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zhuan) 項規劃》公布的名單中,河南的仰韶村遺址、大河村遺址、二裏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殷墟、漢魏洛陽故城、北宋東(dong) 京城遺址、宋陵、清涼寺汝官窯遺址等16處入選。但是,我們(men) 文物保護的係統性、整體(ti) 性和協同性還遠遠不夠。《黃河文物保護利用規劃》將有助於(yu) 形成合力,通過實施一批影響力重大的綜合性保護利用示範項目,推出一批高水平陳列展覽,係統展示黃河文物價(jia) 值和內(nei) 涵,講好“黃河故事”。

  (作者張立東(dong) 為(wei)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yu) 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