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廣闊的生活敞開——訪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
光明日報記者 劉江偉(wei)
接過第10屆客座研究員聘書(shu) 時,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斌的眼前仿佛敞開一條路。多年的學術研究,讓他感覺思維漸成定式,很難有更大的突破。“加入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隊伍,可在連續不斷的集體(ti) 研討中,在對具體(ti) 文學現象和重要文學作品的共同關(guan) 注中,打開個(ge) 人學術視野。”他對此滿懷期待。
讓青年學者介入文學現場,激發文學批評的青春活力,正是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製度的創立初衷。10餘(yu) 年來,一代代青年學者由此進入當代文學的活躍現場,參與(yu) 推動中國文學批評的進步與(yu) 更新。
2022年,客座研究員聘任進入第10屆,又有12位青年批評家被聘為(wei) 客座研究員,至此客座研究員總人數正好是100人。10屆100人,讓本屆聘任有了節點紀念的意義(yi) 。
在8月12日的聘任儀(yi) 式上,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中國作協黨(dang) 組書(shu) 記張宏森來到中國現代文學館,逐一為(wei) 第10屆客座研究員頒發聘書(shu) ,批評的火種在新時代文學的廣闊天地中接力傳(chuan) 遞。
昭示一種理想的問學態度與(yu) 批評位置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慶祥是首批客座研究員。聘任他的那個(ge) 日子,他至今記憶猶新——2011年5月19日,他和梁鴻等7人一起受聘。
“這幾乎成了一種開啟和指引,通過中國作協提供的平台,我們(men) 深度參與(yu) 到當下文學現場,教科書(shu) 上冰冷的文學史講述變成了鮮活、具體(ti) 、可感的身邊人和身邊事,在熱烈的對話、討論甚至爭(zheng) 論中,當代文學真正成為(wei) 一個(ge) 具有自由呼吸的生命活體(ti) 。”楊慶祥由此確立了以當代文學批評為(wei) 誌業(ye) 的學術願景,並從(cong) 中找到了真正的快樂(le) 和自信。
從(cong) 2011年到2022年,他見證了客座研究員製度的累累碩果。他算了算,每個(ge) 研究員每年平均參加10場左右研討會(hui) 、發表約10篇文章,累計下來是近百場研討會(hui) 和近千篇文章。“這些數量化的統計,還不足以說明製度的重要,更重要的是,這一製度所傳(chuan) 遞出來的價(jia) 值觀念和價(jia) 值引領,比如責任感、創造力,還有創作建設的熱情。”楊慶祥說。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師路楊是第9屆客座研究員。接受聘任時,她剛剛進入高校工作,客座研究員對她來說,無疑是一種莫大的鼓勵與(yu) 扶持。
這兩(liang) 年來,她通過參加中國文學館組織的一係列活動,觸摸到很多重要理論問題與(yu) 時代命題,比如,新時代文學的價(jia) 值與(yu) 可能、中國文學的跨域世界觀、現實主義(yi) 的發展路徑、改革開放時代的中國故事、文學語言的現代轉型等。而她在研究中的心得與(yu) 發現,也能夠在一個(ge) 更具互動性的批評場域中,得到真誠的討論與(yu) 進一步拓展。
更令路楊無比欣喜的是,豐(feng) 富活躍的客座生活向她昭示了一種理想的問學態度與(yu) 批評位置:既能不忘“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yang) 之事”的沉潛與(yu) 純粹,又能享有“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涵泳與(yu) 暢懷,更能堅持“願為(wei) 磨刀石,雖不能切削,卻使刀刃鋒利”的現實感與(yu) 批判力。
茅盾文學獎得主李洱在中國現代文學館擔任副館長時,曾多年負責客座研究員聘任工作。他回憶說,過去的10年,中國現代文學館與(yu) 全國多所重點高校、學術刊物、地方作協和出版機構,一起舉(ju) 辦了70多場學術會(hui) 議。“那些熱烈的討論、真誠的對話、委婉的爭(zheng) 執,都已經成為(wei) 我們(men) 共同的記憶。青年學者的成長有目共睹。他們(men) 中的大多數人,現在已是中國現代和當代文學領域的重要學者和批評家,代表著中國批評界的未來。”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陳曉明認為(wei) ,對青年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他們(men) 相互之間的切磋、碰撞、溝通、建立友誼,在友誼當中,他們(men) 來進行思想的較量,我覺得這是年輕人學術精進的重要方式,而客座研究員製度提供了這一紐帶和橋梁。
批評的活氣才是文學本質的體(ti) 現
人民日報文藝部編輯胡妍妍受聘於(yu) 第10屆客座研究員。看到以往客座研究員的學術成果和批評實績,她格外珍惜這次機會(hui) ,也對文學批評的未來充滿期待:“客座研究員製度鼓勵當代眼光和青年視角,鼓勵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向著廣闊的社會(hui) 現實敞開,鼓勵及物的、有問題意識的、有交流和交鋒的學術探討。”
文藝創作和批評如車之兩(liang) 輪,鳥之兩(liang) 翼,彼此借力,相互砥礪。繁榮新時代文學創作,必須打磨好批評這把“利器”。
文學批評家丁帆觀察,許多客座研究員成為(wei) 當今文壇批評屆的先鋒和宿將,其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細膩的文風,讓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新式的批評文風,一掃以前呆板的闡釋說法,給文壇增添了一股新風,讓批評增添了活力。更重要的是,這股新風刮到了高校,也讓學院派批評悄悄地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批評的活氣才是文學本質的體(ti) 現。”
複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陳思和也發現,客座研究員製度使一批本來在學院高牆裏做研究,在課堂裏講課,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的人,得以直接進入社會(hui) 實踐場,進行麵對麵的交流。
楊慶祥在高校從(cong) 教,他有一個(ge) 深刻體(ti) 會(hui) :客座研究員的一大部分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中國作協將他們(men) 引入到文學的現場,讓他們(men) 理解了當代文學的豐(feng) 富、多元和複雜,青年批評家又將這種現場感帶入到大學課堂,傳(chuan) 遞給更多的青年學子。當代文學就以這種“口耳相傳(chuan) ”“手足相授”的方式吸引了更多年輕的心靈,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大學學術研究滯後於(yu) 當代文學發展的現狀,讓當代文學研究在學術體(ti) 係中獲得了更好的位置。
受聘客座研究員,是青年批評家們(men) 的一次再出發。
談到未來研究願景,第10屆客座研究員劉欣玥說,不失去對不同聲音的靈敏感應,以及對現實社會(hui) 的參與(yu) 熱忱,保持對自我經驗和知識結構的懷疑與(yu) 更新,並且最終能將紙麵的讀寫(xie) ,有效轉換落實為(wei) 一種與(yu) 外部世界、與(yu) 他人產(chan) 生真實關(guan) 聯的實踐。
中國作協黨(dang) 組成員、副主席李敬澤表示,批評家絕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身份,絕不僅(jin) 僅(jin) 是今天戴上明天就摘下來的帽子,批評家是一份理想,是一份誌業(ye) 。作為(wei) 批評家,我們(men) 要永遠充滿活力,絕不僵化;要永遠充滿責任感和使命感,絕不猥瑣和苟且;要永遠銳利,絕不油膩;要永遠向著新的廣闊的生活、精神和知識的天地敞開,絕不懈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