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跨”出群眾幸福新高度
光明日報記者 馬躍華
日前,隨著始發令下達,位於(yu) 廈門市同安區祥和街道瑤頭村的一處施工現場,轟鳴聲不絕於(yu) 耳,廈門地鐵6號線集美至同安段首台盾構機始發。
據了解,除6號線外,目前廈門3號線、4號線也在提速建設。加之現已通行的軌道1、2號線,未來廈門島外各區將全部實現地鐵軌道線路覆蓋。廈門人民期盼已久的島內(nei) 外“半小時生活圈”已逐漸變為(wei) 現實。
近年來,廈門大力推進“提升本島,跨島發展”,加快把更多公共資源向島外、農(nong) 村覆蓋,向困難群體(ti) 傾(qing) 斜,加快補齊民生事業(ye) 短板,加快解決(jue) 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島外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正伴著“跨島發展”的步伐,邁向新高度。
城鄉(xiang) 交通一體(ti) 化
2017年12月31日,廈門地鐵1號線開通,廈門正式步入地鐵時代。地鐵的開通,不僅(jin) 改變了廈門人的出行方式,也使“跨島1小時交通圈”成為(wei) 現實。
2020年從(cong) 島內(nei) 搬到集美區居住的郭妍告訴記者,她所住的小區,有不少人像她一樣,在島內(nei) 上班卻選擇住在島外。“如果自己開車從(cong) 呂厝到集美學村,下班晚高峰可能要近1個(ge) 小時的車程,坐地鐵,不到半個(ge) 小時就能到。集美學村地鐵站周邊還有公交場站,換乘公交很方便。”
“島外比島內(nei) 更安靜,生活節奏更慢。現在每天下班回家都有種脫離工作狀態的感覺,搬到島外後生活幸福指數大大提升。”郭妍說。
過去,由於(yu) 島內(nei) 外通勤時間長,很多人“寧要島內(nei) 一張床,不要島外一套房”。現在,暢通的進出島軌道交通帶動越來越多市民到島外安家落戶,更多商業(ye) 產(chan) 業(ye) 項目也落子島外。
廈門市資源規劃局近日連同廈門市交通運輸局發布的《廈門市城市居民出行交通大調查》顯示,近年來島外居民出行總量增加迅猛,居民島內(nei) 出行總量約為(wei) 537萬(wan) 人次/天,島外出行總量約為(wei) 779萬(wan) 人次/天,島外交通出行量占比超過島內(nei) 。
優(you) 質教學進鄉(xiang) 村
“今年夏天,我們(men) 又有20多名職工的子女在廈門海滄辦好小學入學手續。”杭州士蘭(lan) 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王女士介紹,該公司在廈門海滄投資建設重大項目以來,已有近40名職工的子女來到海滄上學,家長們(men) 對海滄辦學質量、教育資源也給予了高度評價(jia) 。
“我小孩班上,有一半以上的同學都是外來人員隨遷子女。”作為(wei) 本土居民,海滄85後機關(guan) 幹部蘇少觀見證了海滄教育事業(ye) 20多年間的跨越式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我讀書(shu) 的小學裏連煤渣鋪成的體(ti) 育場都沒有。如今,我兒(er) 子就讀的北師大海滄附屬學校文體(ti) 設施一應俱全。”
為(wei) 解決(jue) 廈門島內(nei) 與(yu) 島外、城市與(yu) 農(nong) 村教育質量差距問題,廈門實施了名校跨島、開放提質、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質量提升三大行動。目前,廈門一中、廈門雙十中學、廈門外國語學校等名校,到島外開辦了實質性的分校。同時,廈門市培養(yang) 了240多名教學領軍(jun) 人才和鄉(xiang) 村市級骨幹教師,建設了43所智慧校園,確保農(nong) 村孩子同步享有優(you) 質教育資源。
在落實公平入學方麵,廈門從(cong) 2014年開始,實行隨遷子女積分入學製度,凡取得居住證,並連續在所在區居住6個(ge) 月以上的,均可參與(yu) 。每年有近2萬(wan) 名隨遷子女,通過積分入學免試就讀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小學。
據悉,10年間,廈門新增中小學幼兒(er) 園學位30.49萬(wan) 個(ge) ,今年將新增學位8萬(wan) 個(ge) ,數量為(wei) 曆年最多。廈門基礎教育群眾(zhong) 滿意度,持續保持在全國前列。
村民腰包“鼓”起來
走進廈門翔安區農(nong) 漁民轉產(chan) 就業(ye) 集中區中包裝組車間,33歲的許婉玲正熟練地包裝即將出口至歐洲的泳裝成品。家住大嶝街道雙滬社區的她,雖然來到轉產(chan) 就業(ye) 集中區工作僅(jin) 一個(ge) 月,但由於(yu) 之前就有手工活的經曆,這份工作上手很快。
近年來,因大嶝海域退養(yang) 和機場開發建設,退養(yang) 漁民就業(ye) 模式發生了改變。對此,翔安區積極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會(hui) ,去年共舉(ju) 辦各類招聘會(hui) 111場,累計有3820家次企業(ye) 提供10.23萬(wan) 個(ge) 次崗位。
許婉玲說:“得知大嶝設有就業(ye) 集中區,能為(wei) 退養(yang) 漁民提供許多不錯的就業(ye) 崗位後,我立馬就來應聘。這份工作上班時間靈活,能讓我在多一份收入的同時也能很好地照顧小孩。”
隨著廈門“島外大發展,島內(nei) 大提升”的步伐大步邁進,島外部分地區迎來了產(chan) 業(ye) 的轉型升級。近年來,廈門市“因情施策”,通過發放農(nong) 村勞動力社會(hui) 保險差額補貼,開展農(nong) 村富餘(yu) 勞動力等重點群體(ti) 項目就業(ye) 創業(ye) 培訓,將返鄉(xiang) 入鄉(xiang) 創業(ye) 農(nong) 民納入創業(ye) 補貼獎勵和創業(ye) 擔保貸款對象範圍,落實創業(ye) 帶動就業(ye) 等優(you) 惠政策,打出拓寬農(nong) 村居民“致富路”的組合拳。
在集美區灌口鎮禾祥西生態農(nong) 業(ye) 基地內(nei) ,90後小夥(huo) 方照無土栽培種植出的番茄,不僅(jin) 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摘,還可以有效避免一些植物病害的發生與(yu) 蔓延,產(chan) 量比傳(chuan) 統地栽模式提升30%左右。
7年前,畢業(ye) 於(yu) 廈門大學的方照,看中了國內(nei) 消費升級的契機,一頭紮進了田間地頭。但是建設現代化農(nong) 業(ye) 大棚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著實讓他為(wei) 難。這時當地政府向他伸出了援手。
方照說,現在的大棚灌溉係統,政府給予60%的補貼,企業(ye) 自籌40%,這個(ge) 力度對前期重投入的項目來說,是非常利好的。
經過7年的努力,方照的基地已建設了120多畝(mu) 的現代化智能大棚。去年,基地銷售額1400多萬(wan) 元,帶動周邊農(nong) 戶在家門口實現就業(ye) 增收。
據悉,雖然廈門城鎮化率較高,農(nong) 業(ye) 產(chan) 值占比較小,但還有147個(ge) 村莊和52.3萬(wan) 的鄉(xiang) 村人口。目前,廈門市農(nong) 民年收入達29894元,持續位居福建省第一,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倍差從(cong) 2.79縮小到2.25,廈門正努力做到共同富裕路上一個(ge) 都不掉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