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走進縣城看發展丨雲南彌勒:觸摸“石頭地”的綠色脈動

發布時間:2022-08-16 09:46: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昆明8月15日電 題:雲(yun) 南彌勒:觸摸“石頭地”的綠色脈動

  新華社記者王明玉、鄭博非、曾維

  喀斯特地貌突出、水資源極度缺乏、土地石漠化程度高……曾經荒蕪的“石頭地”,如今已成為(wei) 遊人如織的花海。近年來,雲(yun) 南彌勒市堅持生態先行,蹚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激活這座城市振興(xing) 發展的動力。

  以綠為(wei) 底,增添“生態福利”

  綠樹成蔭,花海絢爛,自然山水景觀和多層次地形地貌融合……今年暑假期間,太平湖森林小鎮景區內(nei) 設有88個(ge) 房間的木屋酒店一房難求。

  然而,當園林工程師李偉(wei) 和同事2014年第一次來到太平湖建設工地時,看到的是這一幕: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嚴(yan) 重,區域內(nei) 90%都是缺水、少土、多石的山地。這裏的農(nong) 民將自己的耕作方式形象地稱為(wei) “石窩窩裏種苞穀”。

  通過人工引水、土壤改良、植苗造林等方式,工程團隊為(wei) 12000餘(yu) 畝(mu) 石漠化嚴(yan) 重的山地披上了綠裝。如今,景區覆蓋8000餘(yu) 畝(mu) 花卉苗木,成功栽種20餘(yu) 萬(wan) 株喬(qiao) 木、灌木,形成了由山頂生態林、山腰綠化景觀林、山底複合農(nong) 林、湖濱防護林和濕地水生植物組成的生態修複體(ti) 係。

  “以前一刮風,整個(ge) 村子都是紅色的沙。如今遊客越來越多,村民享受到生態的福利。”彌陽街道太平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康國其說,通過和景區一同打造生態旅遊,村裏主要路麵拓寬到9米,綠化和水係景觀更加豐(feng) 富。

  以綠為(wei) 底,近年來彌勒市努力打造國家森林城市,將綠色生態融入景區的開發與(yu) 保護中,形成太平湖、東(dong) 風韻、可邑、紅河水鄉(xiang) 4個(ge) 特色小鎮,構建出獨特的山水景觀,不斷改善城市旅遊的生態環境。

  以花為(wei) 介,釋放“產(chan) 業(ye) 動力”

  淩晨4點半,上百名村民背著竹筐、頭戴照明燈,在一片花海裏采摘玫瑰……發展綠色產(chan) 業(ye) ,彌陽街道章保社區小河邊村小組走出一條致富路。

  “村裏種了2000多畝(mu) 玫瑰花,還開發出玫瑰醬、玫瑰茶、玫瑰精油等一係列深加工產(chan) 品。”章保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楊金坤笑著說,200多戶花農(nong) 近年年均總收入約3000萬(wan) 元。

  然而,一開始農(nong) 戶土地分散、積極性不高。2013年,小河邊村小組采取土地返租倒包的方法,把分散的土地返租整理,形成種植基地後再租給農(nong) 戶,實現土地集中經營、產(chan) 業(ye) 規模化發展。楊金坤說:“9戶黨(dang) 員自掏腰包率先種植,看到效益後,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種花。”

  黨(dang) 員楊金虎在村裏最早一批開始種花。2013年底流轉自家土地後,他邊學邊種,如今成立了一家鮮花企業(ye) ,還有了自家的工廠,吸納村民來工作。目前,小河邊村小組已經有40多名花產(chan) 品經紀人,還有10多名大學生返鄉(xiang) 創業(ye) 。

  農(nong) 旅融合,讓產(chan) 品賣出去,把遊客引進來。在進村口的玫瑰品種展示區,有99個(ge) 不同品種的玫瑰花,許多遊人駐足拍照;今年5月,小河邊村小組第一屆“玫瑰節”吸引了上萬(wan) 名遊客進村“打卡”。

  小河邊村是彌勒市發展綠色經濟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縮影。近年來,彌勒建成18萬(wan) 畝(mu) 高原特色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區,打造現代特色農(nong) 業(ye) 觀光帶、葡萄觀光帶、林果觀光帶等,不斷釋放產(chan) 業(ye) 動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人為(wei) 本,共享“發展紅利”

  村民馬學良家現在吃晚飯的時間越來越早了。“以前吃完飯沒地方去,現在每天不到5點就吃飯,就為(wei) 了帶著小孫子到家門口的甸溪河濕地公園散步。”

  馬學良家住彌陽街道祿豐(feng) 社區太和營村小組,從(cong) 家門口步行不到200米,就到了甸溪河濕地公園寬闊的步行道。

  公園內(nei) ,橋洞10餘(yu) 米寬的三孔橋下河道寬敞、水流清澈,而不遠處的斷殘橋,不足2米的橋洞則記錄著甸溪河的過往。

  “以前河道很窄,哪敢想家門口會(hui) 建這麽(me) 漂亮的公園。”馬學良說,過去甸溪河汙染十分嚴(yan) 重,天氣炎熱的時候,甚至要掩住口鼻才能從(cong) 旁邊經過。

  2017年,彌勒市對甸溪河展開綜合治理,治水、治汙、治景、治村,涉及河道64公裏。“還河於(yu) 民,是治理的原則。”甸溪河濕地公園講解員王彥菲說,項目一期已投資4.7億(yi) 元,完成了8.3公裏的河道治理,目前甸溪河水質已達到Ⅲ類。

  近年來,彌勒大力實施城鄉(xiang) 綠化、美化、彩化,推進綠美城鎮、綠美鄉(xiang) 村、綠美景區等建設,綠化城市麵山和通道10.62萬(wan) 畝(mu) ,治理石漠化20.47萬(wan) 畝(mu) ,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8.3%,人居環境質量明顯提升。

  從(cong) 無人問津的荒漠,到草長鶯飛的森林小鎮,彌勒這塊曾經的“石頭地”正舊貌換新顏,良好生態環境成為(wei) 群眾(zhong) 看得見的紅利。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