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文化數字化讓青年生活方式持續“上新”

發布時間:2022-08-16 09:5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過去10年,青年文化生活的顯著改變是什麽(me) ?

  “雲(yun) 看展”“雲(yun) 看戲”“雲(yun) 閱讀”“雲(yun) 旅行”……小小的手機屏幕,能裝載無限的文化體(ti) 驗。文化離年輕人的生活越來越近,讓青年持續“解鎖”新鮮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麵,文化的表達方式越來越“青春”。“數字敦煌”“雲(yun) 遊長城”“京劇數字藏品”等數字技術生動講述了文化遺產(chan) 的故事,為(wei) 年輕人的文化與(yu) 日常生活間構建起自由穿梭的“任意門”。

  遠方非天涯,曆史亦無鴻溝。這一切可喜的改變,得益於(yu) 文化數字化的發展。文化數字化,讓青年生活方式持續“上新”,也讓青年成為(wei) 文化的創造者。

  逐步打破時空限製,創造文化生活新場景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積極通過創新文化表現形式和傳(chuan) 播途徑等方式,實現‘文化+’跨界融合,激發自身活力,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傳(chuan) 播更高效,不斷實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近日,在北京文化論壇上,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婁瑋如是說。

  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集大成者,故宮擁有豐(feng) 富的館藏文物、建築藝術和曆史文化。故宮的“文化+藝術”,誕生了爆款舞蹈詩劇《隻此青綠》;而“文化+科技”,則帶來了“故宮《石渠寶笈》繪畫數字科技展”巡展等,讓觀眾(zhong) 在領略古代文化的同時,也能感受現代科技的魅力。

  得益於(yu) 數字技術發展,青年的文化生活場景從(cong) 未停止過“更新”。

  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一體(ti) 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ti) 驗。

  兩(liang) 年前,麵對疫情,國家大劇院策劃推出“春天在線”“聲如夏花”“華彩秋韻”“冬日之約”係列線上演出,包括音樂(le) 會(hui) 、歌劇、舞蹈、話劇、戲曲等。2020年8月8日,國家大劇院“華彩秋韻”線上係列演出首場音樂(le) 會(hui) 實現了全球首次“8K+5G”直播。超高清畫麵帶來震撼人心的沉浸感,好評如潮。

  兩(liang) 年多時間,國家大劇院推出了上百場線上演出。

  今年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70周年。北京人藝首次采用8K技術錄製,通過高清實時直播的方式,向全網觀眾(zhong) 呈現經典劇目《茶館》的現場演出,並帶觀眾(zhong) “雲(yun) 遊後台”。

  這次直播,吸引了高達5000萬(wan) 人次進入直播間。時常遺憾線下“一票難求”的年輕《茶館》粉絲(si) 們(men) ,在朋友圈“刷屏”分享直播鏈接,和天南地北的網友共同“雲(yun) 看戲”,並在線發評論分享觀感。

  線下空間不再是唯一擁有文化獲得感的場所,一場場“雲(yun) 戲劇”“雲(yun) 演唱會(hui) ”“雲(yun) 展覽”火熱進行。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1年)》指出,博物館館藏資源數字化持續推進,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博物館傳(chuan) 播體(ti) 係逐步建立。我國76.7萬(wan) 處不可移動文物和1.08億(yi) 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完成普查登錄。《文物的數字漫遊體(ti) 驗展》等“互聯網+中華文明”示範項目和一批優(you) 質線上展覽廣受好評。

  以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為(wei) 主要特征的新時代,逐步打破時空限製,開辟一個(ge) 接一個(ge) 全新體(ti) 驗場景,激發年輕一代網友對文化的強烈興(xing) 趣。

  文化數字化浪潮,激勵年輕人參與(yu) 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創新

  2020年年初,西安碑林博物館青年解說員白雪鬆在家中用一部手機和一台ipads,直播講解博物館珍藏的碑刻、拓片、石刻造像等。白雪鬆因其“國寶深夜脫口秀”的有趣風格而走紅網絡,他的直播回放量有的多達數十萬(wan) 次。

  數字文化創造的新場景,激勵年輕一代文藝工作者積極參與(yu) 其中,為(wei) 傳(chuan) 播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貢獻自己的智慧與(yu) 熱情。

  生於(yu) 1997年的京劇演員郭雨昂是一名京劇梅派男旦,師從(cong) 梅蘭(lan) 芳的弟子、國家一級演員張南雲(yun) 。這位95後青年正在走一條少有前輩走過的路——作為(wei) 梅派三代傳(chuan) 人,從(cong) 專(zhuan) 業(ye) 戲曲學校畢業(ye) 後,他沒有進劇團,而是選擇成為(wei) 一名戲曲主播,在抖音直播間裏進行京劇表演。

  “直播間聽京劇的模式,開始走進現代人們(men) 的生活。”郭雨昂覺得,當年梅蘭(lan) 芳先生描述的“百家爭(zheng) 鳴”的時代好像在如今的線上直播間重現了,他很開心自己是推動戲曲傳(chuan) 承的一員。

  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2021屆京劇表演專(zhuan) 業(ye) “416宿舍”的4個(ge) 女生和一個(ge) 2018級的師妹,在短視頻平台上傳(chuan) 用京劇戲腔改編的古風歌曲,走紅網絡,被網友稱作“上戲416女團”。

  “上戲416女團”創新了京劇文化傳(chuan) 播方式,吸引了大量之前對京劇不了解、不感興(xing) 趣的粉絲(si) ,去欣賞、愛上京劇。

  年輕一代參與(yu) 文化創造的勢頭,也“反哺”行業(ye) 本身發展,催生出更多新穎多元的數字文化產(chan) 品。

  《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1年)》指出,數字閱讀產(chan) 品蓬勃發展,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首次突破5億(yi) 人。對於(yu) 讀者來說,對閱讀方式體(ti) 驗感的追求,為(wei) 整個(ge) 圖書(shu) 行業(ye) 帶來前所未有的深遠改變。鮮活的新媒體(ti) 形式與(yu) 沉浸式傳(chuan) 播,為(wei) 圖書(shu) 出版行業(ye) 帶來了一波助力。

  一位脫口秀演員公開表示喜愛詩人餘(yu) 秀華,其粉絲(si) 混剪了一則餘(yu) 秀華的視頻在抖音發布,繼而引發《月光落在左手上》近10萬(wan) 冊(ce) 的圖書(shu) 加印。

  在各種視頻平台,“圖書(shu) 主播”成為(wei) 相當熱門的品類。一群伶牙俐齒的主播手捧新書(shu) 侃侃而談,並奉上購買(mai) 鏈接。事實證明,視頻主播“帶書(shu) ”的業(ye) 務能力了得,比如2021年一位百萬(wan) 粉絲(si) 主播帶貨《白鹿原》,產(chan) 生近6000冊(ce) 銷售量。

  過去一年,在直播和短視頻的帶動下,抖音電商圖書(shu) 消費規模發展迅猛,平台日售圖書(shu) 超45萬(wan) 本,月消費人數超1000萬(wan) ,同比增長205%。截至2021年12月,直播帶動圖書(shu) 銷售額同比增長143%。

  充滿創造力的年輕一代,用數字化賦能新興(xing) 文化產(chan) 業(ye) 的效果相當顯著。文化構建的精神空間,也遠遠超越了人們(men) 的想象。

  新技術的投入實踐,賦予文化產(chan) 品新生命

  近年來,VR、AR、區塊鏈、元宇宙等新技術的實踐,為(wei) 數字文化注入新的靈魂,產(chan) 出一批“高能”“硬核”的文化產(chan) 品。

  今年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創建110周年,7月22日,國博首個(ge) 數智人——22歲的“艾雯雯”正式和大家見麵。她的名字寓意是以AI(人工智能)為(wei) 技術基礎,展示對文明、文化、文物的喜愛與(yu) 對文博工作的熱愛。

  作為(wei) 國博的虛擬員工,“艾雯雯”擁有豐(feng) 富的知識儲(chu) 備和講解技能,對國家博物館140多萬(wan) 件文物珍品如數家珍。

  今年,敦煌研究院攜手騰訊在線上構建全真的“數字藏經洞”,以互動體(ti) 驗的方式和大眾(zhong) 一同分享藏經洞出土文物背後的鮮活曆史,同時結合AI技術,推出“雲(yun) 遊敦煌”首位數字講解員——“伽瑤”,與(yu) 線上遊客分享交流敦煌文化知識。

  日前,繼攜手梅蘭(lan) 芳文化發布“幹杯!京劇”數字藏品後,B站又與(yu) 故宮宮苑聯名打造數字藏品——“幹杯!故宮”,試圖用千變萬(wan) 化的藏品,帶網友穿越回古代,打開故宮的大門,開啟一段奇妙的旅行。

  這套數字藏品限量發售1925個(ge) ,以紀念1925年故宮博物院建院。該係列分4個(ge) 主題,包括以故宮館藏書(shu) 畫文物中的人物形象創作而成的“名畫複刻”款;以麒麟、獅子、禦貓等萌獸(shou) 組成的“宮廷萌獸(shou) ”款;展現明清帝王、後宮妃嬪、文武百官形象的“宮廷日常”款,還有囊括百行百業(ye) 、才子佳人的“京城百姓”款。

  “幹杯係列”數字藏品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這套“故宮數字藏品”已有7萬(wan) 人預約,“目前數字藏品在國內(nei) 還處在比較新的概念階段,大眾(zhong) 普及度並不高,在數字藏品開發階段,要與(yu) 有一定認知度的傳(chuan) 統文化結合,像京劇、故宮這樣的傳(chuan) 統文化優(you) 秀標簽,同時要結合大眾(zhong) 審美,讓更多人都能接受數字藏品這一新鮮事物。這也是我們(men) 的初衷”。(沈傑群)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