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紅軍壯舉 傳承堅定信仰
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有座困牛山,1934年10月,長征中的紅六軍(jun) 團第52團為(wei) 了掩護主力轉移又不傷(shang) 及群眾(zhong) ,把敵軍(jun) 引向這處地勢險要的絕境。戰鬥到最後,毅然集體(ti) 跳崖,用鮮血和生命譜寫(xie) 了一曲壯烈的英雄讚歌。
然而由於(yu) 困牛山的紅軍(jun) 戰士絕大多數已經犧牲,史料記載很少,這一英雄事跡長期未被發現。據貴州省委黨(dang) 史研究室副主任覃愛華介紹,經過貴州各界的不懈努力,困牛山壯舉(ju) 的研究不斷深入,通過史料間相互印證史實脈絡也愈發清晰。近日,貴州省政協組織了“困牛山紅軍(jun) 集體(ti) 跳崖千古壯舉(ju) ”專(zhuan) 題研討會(hui) ,集中展示了黨(dang) 史、軍(jun) 史研究上的最新成果,成為(wei) 長征史研究的新熱點。
多方走訪明晰曆史
“貴州人民在黨(dang) 的領導下搶救了紅六軍(jun) 團西征戰史的寶貴財富。”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hui) 副主任戚建國在研討會(hui) 上表示,正是在貴州各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才挖掘出這一段曆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軍(jun) 事科學院原軍(jun) 事曆史研究所研究員陳力說:“參加困牛山戰鬥的紅軍(jun) 大多都跳崖犧牲了,隻能靠幸存者和目擊者的回憶口述,相關(guan) 史料中關(guan) 於(yu) 困牛山戰鬥的記載也比較零散,增加了研究這段曆史的困難。”
石阡縣委黨(dang) 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楊又鑄對收集資料困難的體(ti) 會(hui) 尤其深刻。從(cong) 第一次步行到困牛山進行田野調查開始,楊又鑄在追尋史實的道路上奔波了21年。多年來,楊又鑄走遍了困牛山的每個(ge) 角落。他到貴州省檔案館、貴州省博物館以及周邊思南、鎮遠等地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走訪失散紅軍(jun) 的後代、目擊者、知情人795人,撰寫(xie) 手稿上百萬(wan) 字,逐步弄清了紅軍(jun) 跳崖時間、地點、原因、大概人數等內(nei) 容,並主編出版了《困牛山紅軍(jun) 壯舉(ju) 》。
石阡縣委書(shu) 記田運棟介紹,近年來工作人員共走訪幸存者、紅軍(jun) 後代、目擊者和研究者共200餘(yu) 人,整理紅軍(jun) 手稿、調查材料等1200餘(yu) 萬(wan) 字。
“黨(dang) 史工作者的責任感和對史實的敏感性使我深深認識到,挖掘這場戰鬥史實,還原再現困牛山戰鬥曆史真相意義(yi) 重大。”楊又鑄說。
困牛山腳下,新落成的困牛山紅軍(jun) 壯舉(ju) 展陳中心裏,42幅上牆製作畫麵、32套雕刻製作、70餘(yu) 張照片,以及紅軍(jun) 使用的軍(jun) 號、槍支、軍(jun) 裝等40餘(yu) 件實物,向每一位參觀者靜靜展示著那段氣吞山河的革命壯舉(ju) ,訴說著紅軍(jun) 赤誠為(wei) 民的犧牲奉獻精神。
偉(wei) 大長征精神的注腳
“貴州是紅六軍(jun) 團西征的重要轉戰地。”貴州省委黨(dang) 史研究室主任杜丹表示,自1934年8月上旬江西突圍開始,到1934年10月24日木黃會(hui) 師為(wei) 止,在貴州的36天征程中,跨越800多公裏,戰勝了湘贛桂黔四省等敵軍(jun) 的圍追堵截和無數艱難險阻。
杜丹說,紅六軍(jun) 團西征作戰為(wei) 中央紅軍(jun) 實行戰略轉移,起到了先期探路、策應轉移、實現紅軍(jun) 力量集聚和宣傳(chuan) 擴大紅軍(jun) 影響力的作用,勝利完成了中共中央、中革軍(jun) 委部署的戰略任務。其中,紅52團在困牛山的激戰,掩護了軍(jun) 團主力勝利突圍,保存了一支重要的戰略力量。
“這場戰鬥年代久遠,但對研究黨(dang) 史軍(jun) 史提供了寶貴資料。”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軍(jun) 事科學院副政治委員周勝剛表示,困牛山戰鬥是紅六軍(jun) 團執行中共中央戰略先遣任務的一次壯烈戰鬥,是紅六軍(jun) 團乃至紅二方麵軍(jun) 戰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事件,在整個(ge) 長征巨幅畫卷中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說:“困牛山紅軍(jun) 集體(ti) 跳崖的英雄壯舉(ju) ,是對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和長征精神的生動詮釋和有力注腳。”
中央軍(jun) 委政治工作部群眾(zhong) 工作局局長肖安水表示,困牛山之戰,紅軍(jun) 麵對敵軍(jun) 圍攻和被脅迫走在前麵的百姓,“寧死不傷(shang) 群眾(zhong) ,寧死不做俘虜”、毅然集體(ti) 跳崖的英雄壯舉(ju) ,集中體(ti) 現了我黨(dang) 我軍(jun) 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作風,所展現的堅定信仰忠誠、英勇戰鬥精神、高尚革命氣節和赤誠為(wei) 民情懷,對於(yu) 豐(feng) 富發展革命精神譜係內(nei) 涵,激勵官兵更好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爭(zheng) 做時代新人,奮力推進新時代強軍(jun) 事業(ye) 具有重要借鑒和啟迪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